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黃斑病
病因與癥狀:在蟹類螫足基部和背甲上出現黃色斑點,或在螫足基部分泌出一種黃色粘液,螫足的活動機能減退,進而失去活動和攝食能力,不久即死亡。剖開甲殼檢查,在其鰓部可見像辣椒籽般大小的淺褐色異物。發病時間多在水溫偏高和雨水較多季節 。
防治方法:此病可能是由于投喂變質或高蛋白餌料,及池水鹽度降至5‰以下或水質不良所致。發現此病需要投喂新鮮的餌料,同時添加蟹用多維或Vc、B增加其營養的同時,全池用水產用二澳海因顆粒或雙鏈季胺鹽碘或菌毒清徹底消毒,預防的措施是投喂餌料要新鮮,多投活體餌料如藍蛤等,同時定期在餌料中添加蟹用多維,加強池水鹽度、水溫的管理,定期在池水中潑灑超級微生物、增氧改善和保持池塘水質。
2、黃芒病
病因與癥狀:蟹類步足基節的肌肉呈粉黃色。此病被認為是赤潮生物所導致。
防治方法:可用菌毒清或蟹病康添加在餌料中投喂,同時定期用超級微生物改良水質。預防方法:防止池水污染和赤潮水進人蟹池。
3、白芒病
病因與癥狀:蟹步足基節的肌肉呈乳白色(健康者呈蔚藍色),折斷步足會流出白色的粘液。本病出現在瘦蟹(初交配的雌蟹),是由于海水鹽度突變低而引起蟹類的不適應癥。
防治方法:發病時,用三黃粉或蟹病康加在餌料中投喂,同時外用菌毒清或雙鏈季胺鹽碘消毒劑或用水產用二溴海因顆粒或水產用澳氯海國顆粒全池消毒。加大換水量,改善池塘水質,保持海水鹽度在適宜范圍和相對穩定,是預防此病發生的根本方法。
4、纖毛蟲病
病因與癥狀:纖毛蟲附著在蟹類的鰓、體表和附肢等部位,體表可看到大量絨毛狀物,手摸有滑膩感,患病蟹類反應遲鈍,行動遲緩在水溫18-20℃、海水鹽度13%。左右,纖毛蟲在蟹類幼體身上會大量繁殖,嚴重的可超過幼體大小的兩倍,使幼體漂浮于水面似白絮狀。凡產生此病的,不僅增加了幼體負擔,而且影響幼體生長發育,嚴重者致使幼體死亡。
防治方法:發病時用蝦蟹纖毛清(貝類混養殖池)、纖蟲凈或蟹凈安殺滅纖毛蟲,隔天用水產用溴氯海因顆粒或水產用二溴海因顆粒消毒殺菌,防止二次感染。最好在餌料中添加脫殼素,促進蟹類脫殼,盡快除去纖毛蟲。本病的發生與水質污濁有關,當水中有機質含量多、換水量少時,纖毛蟲大量繁殖。抱卵蟹或不干凈的餌料帶入病源體也是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保持水質清潔和進行新鮮餌料是防治本病的有效方法,抱卵蟹入池時最好也用藥物消毒。發生纖毛蟲病時,采取多換水、投喂優質餌料和水溫控制在30℃左右,以促使幼體蛻皮生長。
5、紅芒病
病因與癥狀:蟹類步足基節的肌肉呈紅色,使步足流出紅色粘液。此病多出現在卵巢發育較成熟的雌蟹(花蟹和膏 蟹),實際上是卵巢組織腐爛,未死先臭。
防治方法:其病因是由于內灣海水鹽度突然升高,滲透壓等生理機能不能適應引起的。在發生此病時在餌料中添加蟹用多維,增加其營養,使其盡快調節滲透壓,同時用水產用二溴海因顆因或雙鏈季胺鹽碘或菌毒清消毒處理。預防措施應是控制池水鹽度在適宜范圍,并注意鹽度的相對穩定。如能采取加注淡水等辦法,及時調節池水的鹽度,在池水中潑灑超級微生物其病情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
6、蛻殼不遂癥
病因與癥狀:蟹類的頭胸甲后緣與腹部交界處已出現裂口,但不能蛻去舊殼,而導致蟹的死亡。后期的成蟹常發生此病,嚴重地影響蟹類養殖的成活率,損失很大。其病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①缺氧。蟹類蛻完時呼吸非常急促,需要特別多的氧氣,在水流暢通的地方,每次蛻殼僅10~15分鐘。而在靜水低溶氧或遇驚擾、強刺激的條件下,就會延長蛻殼時間,甚至蛻殼不遂而死亡;
②缺乏鈣質、甲殼素、蛻殼素等蟹類蛻殼所必需的物質;
③蟹類體質差、離水時間太長和水溫等不適宜。實踐中發現,在干旱和離水時間較長的蟹類中,發生此病的較多,這可能是舊殼與新體之間水分干涸,造成連之故;
④池水鹽度高,換水量少,久未蛻殼,而引起蛻殼困難。
防治方法:在投喂的餌料中經常添加脫殼素和蟹用多維,在增加其營養的同時,促進蟹類的脫殼;在脫殼高峰期用增加海水進排水或增氧粉增加氧氣;在蟹池中設法調節最適宜的鹽度,全池潑灑硬殼寶增加池塘中鈣、磷等礦物質。在餌料中添加含鈣質豐富的物質,多投喂小型甲殼動物和貝類,對防治蟹類蛻殼不遂有良好的效果。
7、軟殼病
病因與癥狀:蟹類缺少鈣及維生素,導致脫殼后不能正常硬化。受纖毛蟲寄生或黃水病的蟹類有時亦可發生軟殼病。蟹殼柔軟,不能硬化;病蟹行動遲緩,不吃食。
防治方法:全池潑灑硬殼寶1~2次,補充池塘中鈣、鎂及其它礦物質的含量促進蟹殼的硬化速度,在餌料中添加蟹用多維,完善蟹類的生理機制,促進鈣的沉積。
8、黑鰓病
病因與癥狀:池水惡化,有機物含量超標,導致細菌及其它有害生物大量繁殖,長期侵蝕蟹類的鰓,形成黑鰓。病蟹鰓伴有污泥附生藻類或大量原生動物。
防治方法:全塘潑灑菌毒清,沒有貝類混養殖池用百毒威效果更佳進行徹底殺菌消毒,內服蟹病康、三黃粉,并在餌料中添加蟹用多維,在海水中潑灑凈水威等改良水質。
9、爛鰓病
病因與癥狀:池水惡化,有害細菌大量繁殖,蟹類感染細菌而引起。病蟹活動力弱,攝食減少,鰓絲腐爛,有缺損。
防治方法:全池潑灑水產用二溴海因,殺滅水體致病菌,沒有貝類混養殖池用百毒威效果更佳,在飼料中拌喂蟹病康或三黃粉,減少感染機會,并全池潑灑超級微生物或凈水威、光合細菌氧改良水質。
10、腸炎病
癥狀與病因:蟹類攝食過多或攝人不新鮮的餌料或感染致病細菌而引起的,當蟹類攝食減少或拒食,腸道發炎,無糞便。
防治方法:適當減少投飼量,在餌料中添加蟹病康和蟹用多維或土霉素,并在池水中潑灑水產用二溴海因顆粒,消滅致病菌。
11、弧菌病
癥狀與病因:活動能力明顯減弱,多在育苗池水的中、下層緩慢流動,趨光性變弱。幼體攝食量減少或不攝食,胃中食物少,發育減慢,體色變白。此病是由弧菌侵人血液而引起的一種全身性感染。
防治方法:此病多是環境不適,尤其營養不良,人工餌料用量多,水質不佳所引起。因此,預防的措施是在餌料中添加蟹用多維,增加其營養,同時用菌毒清、百毒威3 號、水產用二溴海因、雙鏈季胺鹽碘全池消毒殺菌,以殺滅弧菌。
12、霉菌病
病因與癥狀:蟹類的蚤狀幼體及大眼幼體被鏈壺菌等屬的霉菌侵犯。霉菌的游動抱子附著在幼體上,休眠一段時間后,向幼體內生出發芽管。發芽管膨大,發育成新的菌絲狀,菌絲體在幼體內迅速生長,很快地布滿幼體全身。在死亡的幼體中常可清晰地看到與對蝦幼體非常類似的霉菌病癥。亦可見到成熟的鏈壺菌絲體生出細長的排放管,伸到宿主體外,其末端膨大為球型的頂囊。
防治方法:清除池內污物和死亡的幼體,保持水質清潔,進行育苗用水用雙鏈季胺鹽碘嚴格消毒,可預防此病的發生。
13、絲狀細菌病
病因與癥狀:由發狀白絲菌細菌所致的體外感染。受感染的幼體,活動能力減弱,沉入水底久而死亡。
防治方法:此病的發生與水質污濁有關。因此,使用超級微生物或凈水威凈化海水育苗和用雙鏈季胺鹽碘或菌毒清、水產用二溴海因消毒海水等是預防本病的根本方法。
14、飽水病
病因與癥狀:蟹類的步足基節和腹節的部位呈水腫狀。此病是因池水太淡,導致蟹類生理機能失調而引起的。在內灣捕獲到的蟹類亦有發現此病。
防治方法:在餌料中添加蟹用多維和蟹病康,同時用菌毒清或雙鏈季胺鹽碘消毒。保持水鹽度在適宜范圍,可預防此病的發生。發病時,必須將病蟹分開飼養,以免傳染。及時調節池水的鹽度。能使輕病者得到挽救。
15、海發藻附著病
病因與癥狀:屬于硅藻類的海發藻,形似棍棒,群體呈星狀或折線狀,在光線充足、水質較肥的海水中,繁殖很快,對蟹類蚤狀幼體危害甚大,常導致幼體的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先用菌毒清消毒一個星期后,可用海博士超級微生物改良水質抑制藻類的生長。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