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禁漁期仍未結束,市面上鮮活的海鮮越來越少了。為了迎合市民對新鮮海產品的需求,不少商販千方百計把自己出售的海鮮“變”得更新鮮。昨日,記者在臨海巾山菜場看到,一些商販竟然用黃色的染料對小黃魚進行上色處理。
在其中一個海鮮攤,攤主正將一鏟小黃魚倒進盛滿黃色液體的臉盆里,攪拌幾下后撈出,原先呈偏白色的小黃魚立刻變得金光閃閃。攤主告訴記者,這樣處理后的黃魚品相好,買的人多;如果不上色,顧客就會認為黃魚不新鮮了。“別的攤主也都在染,如果不染就沒人要呀!”攤主表示他們“染”魚實屬無奈,“因為大家都認為新鮮的黃魚就應該是黃色的。”據了解,新鮮的黃魚身體會呈現一種自然的金黃色,在不新鮮后,金黃色會褪去,變成乳白色。商家要讓魚顯得新鮮,就靠上色處理。
攤主告訴記者,他們用的這種染料叫做“黃芝”,有些是粉末的,有些是液體的,只要兌上一定比例的水,就可以調成一盆染色藥水,用來染魚。至于有沒有毒,攤主表示并不知情:“這么多人在染,這么多人在吃,都沒出什么問題,應該沒什么毒性吧?不過我聽說這魚染過以后,外觀會好看起來,但味道會變差。”見記者有所顧忌,攤主馬上說:“這邊白色的黃魚都是沒有染色的,你要買就趁早,過會我就要全部染了。”
記者在一些知情人那里了解到,菜場的魚染色現象很普遍,他們使用的染色劑是一種工業染料,如果經常食用對身體不好。“其實,鑒別魚是否染色也不是沒有辦法。一種方法是直接拿干凈的紙巾擦拭魚身,如果紙巾變黃,那這魚一般就是染過色了;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將魚放入清水里,如果魚身變白,水變黃色,那也能證明魚上過色了。”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