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5年06月24日新聞)鱘魚類是古老珍稀的物種,它們從上億年前的白堊紀年代神奇地游到今天。更神奇的是,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等 4家單位組成的科研團隊,經過 10年研究,獲得多項國際領先成果,使我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鱘魚養殖大國。近 3年來,研究成果已產生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超過 20億元。
被稱為“活化石”的鱘魚類全世界現存僅 27種,均被列入《世界瀕危動物紅皮書》中。課題主持人、東海水產研究所莊平副所長告訴記者,長期以來,鱘魚的馴化和繁殖存在著幾大難題。
難題一:難獲得鱘魚類早期發育特征的第一手資料。
鱘魚類的自然產卵場常常是處于水流湍急、能見度低的河段,如中華鱘是在光照為零的環境下產卵。產卵后,處于發育中的鱘魚幼魚會對水溫、水流、水深、底質顏色和結構等環境有怎樣的選擇?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無法獲得準確的定量數據。
課題組與美國國家地理考察署洄游魚類研究中心著名魚類生態學專家一起,建立了國內第一家魚類行為生態學專業實驗室,并自主研發出一系列特殊的實驗裝置。他們對 15種分布于亞洲、歐洲、美洲的鱘魚進行個體發育行為學研究,研究覆蓋的鱘魚種類數量為世界之最。
課題組把影響鱘魚發育的各種環境因素一一分解、模擬,查明了鱘魚早期發育階段的行為特征與環境需求之間的關系。這一成果,解決了長期以來鱘魚人工育苗成活率低的難題,使苗種成活率由原來的 30%- 40%提高到 70%-85%以上,居世界領先水平。
難題二:難實現鱘魚類活體無損傷雌雄鑒別。
課題組在世界上首次以生物孔鏡技術為核心,實現了鱘魚類無損傷性別鑒定和性腺發育觀測。通過生殖器進入鱘魚體內的生物孔鏡,可在不影響鱘魚性腺發育進程的前提下,毫無損傷地觀測到鱘魚性腺發育的進程,這是在鱘魚研究上的重大方法學突破,已申請專利。
在此基礎上,課題組通過對鱘魚性腺發育的動態監測,并附之以生理生態學的人工調控,促進鱘魚性腺發育,在世界上首次使史氏鱘雄性成熟年齡縮短了 3年;并成功地進行 -196℃下史氏鱘精子的超低溫長期冷凍保存,克服了雌雄鱘魚不能同期成熟的難題,為全人工繁育和品種選育提供了條件。
此外,課題組還進行鱘魚營養生理學和攝食行為學的研究,篩選出低成本的最佳人工飼料,使幼魚飼料的成本從 8000元 /噸下降至 4000元 /噸,商品魚飼料從 7000元 /噸下降至 2000多元 /噸,為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和鱘魚商品魚的市場價格奠定了基礎。
據悉,目前,課題組又在開拓海洋深水網箱養殖鱘魚和鹽堿地養殖鱘魚的新領域,相關養殖基地已在浙江、甘肅等地試行。一旦這些新的養殖方式獲得成功,將會形成鱘魚規模化商業養殖區域的戰略大轉移。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