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致富經》資訊:
2008年10月28日安徽省廬江縣黃陂湖
記者到黃陂湖采訪時,這里的大閘蟹已經進入成熟期,何昌林每天都要帶著工人,早晚各捕撈一次,但他這么做并不是要馬上銷售。
何昌林:“不捕撈的話回頭它就跑掉了。”
記者:“為什么會跑掉?”
何昌林:“蟹成熟它就會跑。”
記者:“你如果不捕撈上來會出現什么情況。”
何昌林:“那整個一湖蟹全跑光了。”
原來,大閘蟹具有“洄游”的習性,成熟后會集體爬回海里產卵,如果不及時分開,公母暫養,過不了幾天,湖里的大閘蟹就跑光了。盡管現在的大閘蟹已經成熟,可是,由于今年廬江的秋天偏暖,大閘蟹活動量很大,肉質沒有完全飽滿,這些撈上來的大閘蟹,人工分開公母后,要再投放到湖中的暫養網里。
何昌林:“你捏捏看,飽滿還沒有飽滿。”
記者:“對,還有一點空,大概還要多久。”
何昌林:“估計還要10天左右吧。”
記者:“10天?”
何昌林:“對。”
記者:“那你怎么給它增肥?”
何昌林:“喂點小魚、玉米。”
在黃陂湖,像何昌林這種達到出口品質的大閘蟹,早在幾個月前就被香港客戶預訂了,當然價格也比內地市場要高一倍左右。如今黃陂湖大閘蟹養殖面積6萬多畝,年產值6000多萬元,其中大閘蟹出口量占到全省出口總量的20%。而在2001年,黃陂湖的大閘蟹每斤售價從上百元跌到了一二十元,養殖戶們連年虧本。
黃陂湖與長江相連,自然資源豐富,適合大閘蟹生長。早在1995年,大閘蟹剛開始在市場走俏時,黃陂湖一帶的農戶便搞起了養殖。
何昌林:“95年96年的話,那時候價格也高,就在我這個地方賣統貨,也賣過180元、190元。”
當時大閘蟹在市場上求大于供,即便不區分大小和公母,按統一價格出售,每斤純利潤也在售價的一半以上。可是好景不長,2001年池塘、稻田里養殖的大閘蟹逐漸出現,導致大閘蟹市場魚龍混雜,品質參差不齊,黃陂湖大閘蟹的價格一跌再跌。
安徽廬江縣城關鎮大閘蟹養殖戶夏著芳:“我們以前就十幾塊錢一斤,幾塊錢一斤的價格都賣過的。”
何昌林是黃陂湖一帶最早的大閘蟹養殖戶,由于他家水面處在黃陂湖末梢,水位便于控制,養出的大閘蟹規格一直是當地最大的。因此何昌林的大閘蟹成了搶手貨。
何昌林:“到我這個地方賣蟹的話,都要排隊,今天這幾個人帶幾個人,明天那幾個人帶幾個人,后來沒辦法,就給他畫上名,你來了就是第一他來了就是第二。”
盡管何昌林不必為大閘蟹的銷路發愁,但掙到手里的錢卻越來越少。為此他決定自己直接去市場銷售。可沒過多久他便發現,市場上的大閘蟹并沒有想象中好銷,而且價格也不比經銷商的收購價高,那么經銷商為何要大量收購自己的大閘蟹呢?
何昌林:“當地經銷商都來賣的話,他肯定有利潤。”
何昌林四處打聽,還是不知道大閘蟹如何銷售更賺錢,就在他感到心灰意冷時,總算有位打過多年交道的經銷商向他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何昌林:“他講,我在你家把這個螃蟹搞回去以后,回家分類,大的打外貿,小的就在本地市場銷售,但是他賺的就是外貿市場的。”
原來,經銷商按統貨收購大閘蟹后,挑出平均規格在4兩左右的大閘蟹出口到香港、澳門等地,價格至少比內地銷售高出一兩倍。2001年,何昌林開始調整養殖結構,提高大規格大閘蟹的產量,為日后能與香港、澳門等地的客戶直接聯系做準備。
何昌林:“養規格小的大閘蟹,賺錢是很困難的,必須要養大規格的大閘蟹。”
為了提高大閘蟹規格,何昌林不僅大量種植水草、投放螺絲、喂食新鮮魚蝦,同時,摸索出適合自己水面養殖的蟹苗投放數量,成了他最急待解決的問題。
何昌林:“就是苗種放多了,肯定長不好、喂不好、養不好。”
3年來,何昌林不斷下調蟹苗投放數量,在2004年,他養殖的大閘蟹均攤重量達到了4兩以上,90%出口到了香港市場,從中獲利近百萬元。
何昌林:“投入100萬只蟹苗,回捕率是40%,2.5兩一只的,十萬斤,我放60萬只均攤四兩一只的話,也9.6萬斤,那它的價格是它的3倍了。”
何昌林的成功,讓黃陂湖所有的養殖戶都開始嘗試提高養殖規格,但是兩年過去了,養殖戶們的大閘蟹依舊沒能達到何昌林的出口規格。
安徽廬江縣泥河鎮大閘蟹養殖戶夏著芳:“試過的,試過幾次都失敗了。”
安徽廬江縣城關鎮大閘蟹養殖戶王久兵:“那一開始就虧了10多萬,以后就是不服這個氣,為了養大規格的螃蟹,又增加投入,擴大養殖,好一點,但是總體來講還是沒有利潤。”
陳厚華承包了4300畝水面養殖大閘蟹,是黃陂湖最大的養殖戶。他利用與何昌林養殖場相鄰的便利條件,經常上門取經,參考何昌林的喂食方法、管理技術等環節。然而2年過后,陳厚華的大閘蟹規格并沒有明顯提高。
陳厚華:“他們那個場主要是自然資源好,底子好,他的水草很豐盛。”
何昌林:“我給他分析不外乎這么幾個原因,一個是他那個地方的水面、水位談控制不好,第二個他苗種投放量可能大了,第三個里面還放了一點魚。”
不同的水面,由于生態環境存在差異,并不是都能養出大規格的大閘蟹,陳厚華漸漸對出口失去了信心。
陳厚華:“我認為人家不要小的,到香港肯定是大蟹。”
陳厚華按照出口標準養殖大閘蟹,成本比以前提高了三分之一。可是繼續在內地市場銷售的話,價格很難比以前高,陳厚華感到入不敷出。
陳厚華:“出口蟹要求很高的,無論從它的顏色等等,肯定要投入,我要在國內賣的話,我肯定劃不來。”
2007年,陳厚華的大閘蟹生意到了做不下去的境地,但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由于自己的水面處在黃陂湖中心,運輸大閘蟹必須從何昌林的養殖場上岸,有一次何昌林的香港客戶恰巧碰到了他。
陳厚華:“因為何場長那邊不是客戶來了,看見我天天在那邊發螃蟹,發螃蟹一種巧合啊,他看見我的螃蟹很好。”
何昌林:“我們是和走一條路的,后來客商看到了,說你們這里有小蟹的話,我們也要。“
這次意外的邂逅,讓陳厚華絕處逢生,原來他這兩年一直按照何昌林的出口標準養殖大閘蟹,盡管規格沒有提高,可是大部分大閘蟹的品質已經達了出口標準。
陳厚華:“我以為我的蟹出口不了,都是大蟹出口,但是我沒有考慮大閘蟹的品質。“
經銷商黃代廣:“光有一只4兩多5兩多的沒用,消費群體不一樣,消費群體有高檔有低檔的。”
這件事讓黃陂湖的養殖戶們恍然大悟,原來大閘蟹能否出口,并不僅僅取決于規格大小,品質才是關鍵。
安徽廬江縣城關鎮大閘蟹養殖戶王久兵:“現在養螃蟹要求精,要養的好,養出品質。”
何昌林:“現在客戶來我們這里幾乎大中小比例都搭配好了。”
如今,黃陂湖成立了大閘蟹養殖協會,針對不同水面養殖不同規格的大閘蟹,把握出口市場對不同規格的需求,協調農戶養殖高品質大閘蟹。2007年,黃陂湖大閘蟹出口量占到全省出口總量的20%以上。隨著,品質的提升,黃陂湖大閘蟹在內地市場的價格也逐漸提高。
安徽省廬江縣水產管理辦公室主任吳成甫:“平均一只規格在3.4兩到3.6兩,公蟹一只也在4兩多以上,是出口比較好的規格品種。”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致富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