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隨著河蟹養殖的深入,河蟹疾病也越來越多,危害程度也越來越嚴重,因此河蟹疾病的預防顯得越來越重要。筆者在多年的技術推廣中認為,只要做好蟹病防治的“一二三四五六”工作,就能防患于未然,降低疾病造成的損失。
一、突出一個“防”字原則 在河蟹養殖中要時刻抓住“防”字不放松,做到無病先防,將疾病消滅在源頭。具體預防措施主要有:苗種上選擇健康優質的扣蟹、幼蟹;養殖模式上選擇種草養蟹的健康養殖模式;養殖技術上選擇魚、蝦、蟹混養、輪養的立體生態養殖技術;水源上做到進排水兩套渠道,杜絕交叉感染;池塘上做到定期消毒,殺滅淤泥中的敵害、寄生蟲及其卵繭;餌料上要求“精青搭配、中間粗兩頭精”,組方合理,科學投飼;水質上要保持“肥、活、嫩、爽、清”,定期潑灑生石灰,增加水體鈣質。
二、抓好兩個季節 一是抓住冬春季苗種下塘時的預防工作,主要做好扣蟹、幼蟹入池時的消毒工作以及水草的種植與養護工作;二是狠抓夏秋季的蟹病防治工作,尤其是抖抖病的治療,同時做好蟹池的水質管理工作,每半月全池潑灑生石灰一次,用量為每畝10公斤,化漿后趁熱全池均勻潑灑。
三、做好“三早”工作 所謂“三早”即指蟹種早放養、早開食、早管理。冬春季放養蟹種要盡量提早,一般在春節前后投放蟹種較適宜,這時水溫較低,蟹種活動力較弱,在捕撈、運輸和放養過程中,種苗不易受傷。早開食指春季應在蟹蝦魚類剛剛覓食、水溫剛回升時就開始誘食,以促其早開食快生長,增強河蟹的體質,人為增加河蟹的生長時間,從而達到提高抗病力和成蟹規格上一個檔次的目的。春季蟹池管理相對輕松,但也應早管理,如肥料和飼料的供應,池塘生態環境的調控,水草的養護及預防藥物的供應。
四、根據“四看”確定河蟹的投餌量 一看天氣、二看水色、三看水質的變化、四看河蟹的生長狀況和攝食情況。在天氣晴朗、水色良好、水質較佳的情況下,河蟹的攝食欲望強烈,生長極快,此時應多投新鮮適口的餌料;反之則少投。
五、掌握“五定”投餌技術 “五定”即定質、定量、定時、定位、定人。定質:直接喂蟹的水草、旱草要鮮嫩適口,草料要洗凈消毒,腐敗變質的飼料不能投喂,同時餌料要富有營養,適口性好,在湖區養蟹主要投喂鮮活的野雜魚蝦,一定要保證野雜魚蝦不變質、不腐爛。定量:根據河蟹的生長速度和攝食能力,在水溫不斷升高的情況下,逐步增加投餌量,做到適量投喂。具體投喂應根據“試差法”來確定第二天的投餌量。定時:投喂要有相對穩定的時間,并隨季節、水溫、氣候變化作適當調整,一般情況下在每天下午五時左右投喂,在大生長期每天投喂兩次,上下午各一次。定位:投喂餌料要有固定的食場,使蟹習慣在固定地點攝食,既有利于防病,又減少飼料的損失,同時可以通過對飼料的檢查來掌握河蟹的生長狀況及健康情況。定人:飼料投喂要有專人負責,專人記錄。五定以定質、定量最為重要。若不注意飼料質量,或時饑時飽,既不利于提高飼料利用率,也易引起河蟹患腸炎等消化道疾病。
六、強化“六消毒”的管理措施 即蟹種、餌料、食場、工具、水草和水體的消毒。實踐證明,即使是體質健壯的蟹種,或多或少都帶有各種不同的病原體,放養不經消毒處理的蟹種,容易把病原體帶進池塘,一旦條件適宜,便大量繁殖而引發疾病。因此,從“預防為主”出發,放養前將蟹種浸洗消毒,是切斷傳染途徑、控制或減少病原體傳播的重要技術措施。在水溫5-8攝氏度時,用高錳酸鉀20克/立方米浸洗3-5分鐘,或用3%-5%的食鹽水溶液藥浴消毒,用來殺滅河蟹體表上的細菌和寄生蟲。投喂不清潔或腐爛的飼料,有可能帶入致病細菌于池中,因此,要進行飼料消毒。青飼料投喂前要進行切碎,洗凈,防止靡爛有毒性,配合飼料要在一個月內吃完為宜,不能有異味,野雜魚蝦存放過久,要經高錳酸鉀消毒后方可投喂。投喂飼料的蟹池、食場內常有殘余餌料,溶于水中殘餌的腐爛為病原體繁殖提供有利條件,因此,要進行食場消毒;一是潑灑漂白粉,用250克左右的漂白粉兌水,潑灑在食場周圍,一般從4-9月每月2次;二是用生石灰在食場周圍潑灑消毒,每次用量為15kg/畝,化漿后趁熱均勻潑灑。在發病的蟹池中用過的工具,如桶、木瓢、斗箱、各種網具等必須消毒,其方法是小型工具放在較高濃度的生石灰或漂白粉溶液或10克/立方米的硫酸銅水溶液中浸泡10分鐘,大型工具可放在太陽下曬干后使用。從湖泊中撈回來的水草可能帶有外來病菌和敵害,如克氏原螯蝦等,一旦帶入蟹池中將給河蟹的生長發育帶來嚴重后果,因此對水草需經8-10ppm的高錳酸鉀消毒后方可入池。 隨著水溫不斷升高,病原體的生長繁殖活動日漸活躍,應定期用藥物潑灑全池。每半月用1克/立方米漂白粉或15公斤/畝的生石灰全池遍灑一次。
實踐表明,搞好“一、二、三、四、五、六”工作,是預防蟹病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提高河蟹苗種成活率和河蟹高產穩產的一個重要環節。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