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一、影響魚類生長的主要因素
①品種:遺傳基因決定某個特定品種的生長特性,如高倍體異育銀鯽是通過雜交和選育而挑選的具有優良生長特性的品種。②性別:如雄性羅非魚比雌性的長得快。③環境因子:池塘自然氣候條件、水質理化因子、微生態因子等。④放養模式:密度、規格、搭配比例等。⑤飼料營養水平:氨基酸平衡、蛋能平衡、碳水化合物水平、纖維素含量、以及礦物質和維生素水平等。⑥飼料投喂技術:投喂頻率、投喂量。⑦日常管理水平:水質調控、魚病防治等。
以下重點介紹飼料營養管理和主要的水質理化因子對魚類健康和生長的影響。
二、飼料營養管理對魚類健康及生長的影響
1.飼料選擇 選擇飼料品牌比選擇飼料外觀更為重要,好的飼料品牌具有優良的客戶信譽、嚴謹的品質管理、較高的技術含量和相對穩定的經營模式。選擇這類飼料企業,性價比較高、效益相對可靠。好品牌魚飼料營養全面、配比合理、耐水性過關、粉碎粒度細、熟化度高、顆粒均勻、顏色一致、實行全方位技術服務,這些才是養殖戶應該認真考慮的內容。選擇飼料常出現一些認識誤區,如片面追求高蛋白、低價位;片面追求顆粒表面光滑、顏色漂亮;片面看重標簽標示等。
2.投喂管理 按照少量多餐的原則,淡水魚養殖每天投喂3~4次比較適宜,與每日一餐相比,可以降低飼料系數,提高生長速度。日攝食率是確定日投喂量的依據,不同品種、不同生長階段、不同季節的日攝食率不同。飼料蛋白質轉化為魚肉蛋白質的轉化率為30%~35%,而魚肉蛋白質占鮮魚體重的比例為15%~17%。根據養殖周期計劃、飼料蛋白質轉化率和日投喂量確定使用魚料的檔次。
3.營養水平、消化能力的影響因素
(1)不同營養水平影響魚類消化率。高淀粉、高脂肪日糧魚類蛋白酶的活性顯著下降;纖維素增高,營養物質消化率下降:維生素、礦物質缺乏的飼料魚類消化率下降。
(2)不同個體大小,不同年齡的魚類對蛋白質消化率不同。幼魚、小魚種對飼料蛋白質的利用較差,中成魚對蛋白質的利用較高。因而,魚苗魚種飼料要求使用優質蛋白原料。
(3)不同攝食量,消化率差異大,隨著攝食量的增加,消化率顯著下降。所以應合理投喂,不要盲目加大投喂量。投喂量應控制在3%~5%,不超過7%,過量投喂影響魚類正常生理代謝,引起魚類肝腎病變,導致營養性疾病的產生。
(4)水溫影響消化酶活性,不同水溫條件消化率差異較大,一般魚類(冷水性魚類除外)18℃以下消化酶活性顯著下降,消化率受到影響,應減少投喂量。
(5)不同溶氧水平對蛋白質消化率有較大影響,高溶氧水平魚類代謝強,利用營養物質能力強。有資料顯示,當草魚養殖溶氧為2.72毫克/升與溶氧為5.56毫克/升時相比,飼料系數增加4倍。
三、水質理化因子對魚類健康和生長的影響
1.溶氧與魚類健康及生長的關系 較高的溶氧水平可使養殖水體有害物質無害化。準確掌握溶氧指標與魚類健康及生長的關系,正確使用增氧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氨氮與魚類健康和生長的關系 氨氮是魚類的主要應激源之一,短時間可忍受的水平為0.6~2.0毫克/升,達到0.1~0.3毫克/升魚類產生應激反應,超過0.1毫克/升時,應視為慢性中毒指標。降低氨氮濃度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消化吸收率高、耐水性好、營養配比合理的飼料,可減少殘餌及其排泄物的排放;對養殖水體施用光合細菌、芽孢桿菌;合理放養,減少非養殖水生生物的代謝。
3.亞硝酸鹽與魚類健康及魚類生長的關系 當水中氨氮含量大于0.1毫克/升、溶氧低于3毫克/升、硝化細菌數量不足時,硝化反應受阻,亞硝酸鹽含量上升并通過生物呼吸由鰓絲進入血液,與血紅蛋白結合形成高鐵血紅蛋白,降低載氧能力,導致生物缺氧,甚至窒息死亡。消除或降低亞硝酸鹽含量的方法:通過提高溶氧、額外增加硝化細菌的途徑加速亞硝酸鹽向無機鹽的轉化;另降低氨氮也是降低亞硝酸鹽的途徑。
4.pH值對魚類健康及生長的影響 pH<6.5或者 pH>7.5,魚類T淋巴細胞轉化率下降,免疫功能減弱;pH偏高,水體氨氮毒性增強;pH偏低,水體亞硝酸鹽、硫化氫毒性增強。土壤的pH值決定水體pH值,定期向水體施用適量的生石灰,可以使pH值偏低的水質轉向弱堿性,并可補充鈣質,維護水體總堿度的穩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