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5年02月03日新聞)太湖蟹大豐收,太湖蟹跌價;養戶爭相養蟹不惜借貸入行,虧本了還茫然不知行情走向……華南的蝦、華東的蟹,其市場漲跌規律竟然如此相近。近段時間太湖河蟹市場行情低迷,不少養蟹戶將河蟹存留塘中茫然等待市場發生變化,這與前年、去年南方地區養蝦戶的處境何其相似。
出現近十年的最低價
太湖蟹的銷售已近尾聲,蟹價見漲的“翹尾巴行情”沒有在蟹農的期望中出現。據統計,目前還有近10%的太湖蟹壓在蟹塘里,這部分螃蟹虧損已成定局!江蘇蘇州市吳中區橫涇街道養殖戶吳根土告訴筆者,去年至今的這一輪太湖蟹價格走勢是歷史上從來沒有的。
2004年9月下旬,太湖蟹開始入市,“規格蟹”收購價220元/公斤,與上年基本持平。但讓養殖戶意想不到的是,以后的蟹市走出了與往年截然相反的行情:價格不漲反降,而且是一路滑坡。11月份收購價跌到140元/公斤左右,當時大家不舍得賣,想壓一壓,等一等再說,沒想到這一壓壓出了大事。到11月底,150克至200克的“規格蟹”收購價只有120元/公斤左右,如果出手成本也難保,養殖戶更是舍不得賣,期待出現“翹尾巴行情”,但到現在,每公斤只剩30元左右了,是近十年從來沒有的低價!近日,吳中區有關部門對太湖蟹進行了專題調查,數據顯示:去年養殖的太湖蟹畝均效益在2000-4000元之間的占30%;畝均效益在1000元以上的約占40%;畝均效益保本及虧損的占30%。
螃蟹過剩“三大病因”
病因之一:盲目逐利一哄而上。去年蘇州氣候適宜,太湖水位穩定,養殖戶又有科技養殖撐腰,太湖蟹產量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大年”,無論是內塘養殖還是外塘養殖,在個體規格、整體產量、回捕率等方面都較以往任何一年大幅上升。據統計,當年吳中區螃蟹產量約3300噸左右,而據業內人士透露,實際產量還要高于這個數字。由此,許多人把這一季螃蟹過剩“歸罪”于螃蟹大豐收。但據筆者了解,養殖戶一哄而上養蟹也是導致螃蟹過剩的重要原因。吳中區橫涇街道是蘇州淡水水產的重要產地,過去漁民主要養殖“四大家魚”等常規魚,去年全街道95%的漁民將魚塘改成了蟹塘,漁業村——新湖村更是365戶漁民幾乎家家養蟹。一秦姓村民說,這是因為養蟹能賺到更多的錢!他介紹,養常規魚與養螃蟹相比,水面承包費是一樣的,但養殖效益大不一樣,養魚成本要比蟹高出30%至40%,而且管理繁,但銷售價格卻無法與螃蟹相比,一年吃苦受累下來,一畝魚池能賺800元至1000元已經了不得,但前幾年養一畝蟹賺4000元左右是篤篤定定的,在漁民中就有這樣一種說法:三畝魚塘抵不上一畝蟹池!
病因之二:盲目轉包成本加重。受養蟹的豐厚利潤驅使,養殖戶紛紛改弦更張,甚至連一些城鎮居民也軋進養蟹行列,使原本有限的水面更加走俏。抱著只要拿到水面就能賺到鈔票的想法,有的養殖戶開始哄搶水面,抬高承包費,加重了養殖成本。據了解,一般外塘水面初始承包費為150元/畝;內塘水面為500-600元/畝,而去年有的養殖戶將內塘水面炒到了2500元/畝,外塘水面經過幾層轉包后,一畝水面漲到了1500多元。養殖戶告訴筆者,在養殖成本中,水面承包費的支出占有很大的比例,承包費的高低是養蟹效益的決定因素之一。而在調查中,筆者也了解到,2004年養蟹虧損戶多為水面“轉租戶”,這些轉租戶拿到的水面,承包費往往超過1000元/畝,賺到的鈔票用于支付水面承包費還不夠。
病因之三:盲目相信傳統習慣。太湖蟹傳統的銷售習慣是10月下旬批量上市后,價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一路爬升。因此,去年絕大部分的養殖戶仍然抱著這樣的心態期待價格上揚。事實上,去年賺錢的養殖戶,銷售時間普遍是在10月底和11月初的高峰期和平緩期。橫涇漁民吳根土承包內塘水面42畝,10月中旬螃蟹剛剛成熟,老吳就開始出售螃蟹,每公斤80多元,在許多人“捂蟹”等待行情上漲時,老吳沒有抱僥幸心理,堅持銷售,10月底螃蟹全部賣完。老吳喜滋滋地告訴筆者,2004年螃蟹產量3500公斤,平均每公斤賣了72元,畝均利潤超過4000元,比預想的還要高。老吳總結說,賺鈔票,關鍵是把握住了銷售時機。
市場給我們什么警示
警鐘之一:黃金產業也不能“悶頭游”。蘇州的螃蟹是全國最好的,由此“皇帝女兒”從不愁嫁,養蟹一向被認為是黃金產業。筆者在采訪中詢問過多位蟹農:投資前是否了解今年的蟹市行情?蟹農均憨厚地搖頭:過去養蟹80%是賺錢的,最多多賺點少賺點。市場千變萬化,但蟹農采取的是以不變應萬變。養殖模式是傳統的,銷售方式是憑經驗,寄予對養蟹穩賺錢的思維定勢,他們往往傾其全力,投資養蟹,許多甚至是靠貸款投資;同樣依據傳統的“后市漲價”的認識,認為一畝蟹塘起碼可賺3000-4000元,不到這個價位寧可壓塘等待,由此許多蟹農在有利可圖時坐失了良機。信息的嚴重不對稱,使蟹農就像瞎子,一味悶頭游,賺了是運氣好,虧了自認倒霉,一副聽天由命的樣子。
警鐘之二:行業協會究竟該如何作為?農副產品“少啦少啦多啦多”的潮起潮落,教訓不知幾何,為什么苦頭總是吃不完?許多人提出,如果蟹農能把握時機早點出貨、如果不養這么多蟹,也許賺鈔票的蟹農會更多。由此,如何合理布局農副產品再次成為各界關注的問題。據悉,市場經濟成熟國家和地區的行業協會,每年都會對農副產品的種養規模提出指導意見,通過產量來調節和控制供求關系、市場價格。那么誰來為螃蟹今后的生產布局?對此,吳中區太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沈先生無可奈何地說,農民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協會不能過分地要求農民種養什么?種養多少?比如螃蟹,往年的銷售旺季是后期,去年恰恰相反,只有前期銷售的才有錢賺;再比如,今年蟹市跌魚市俏,明年是否仍然如此?市場千變萬化,協會擔不起這個責任啊!目前協會能做的只能是加強信息收集,提高服務功能;培育龍頭企業,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沈先生還說,如今螃蟹過剩是全國性的問題,如果蘇州控制了養殖規模,但擋不住外地蟹的入侵,是不是需要全國一盤棋?他的無可奈何,是不是涉及行業協會的職能定位問題?
警鐘之三:科學養殖不應是一句空話。在調查中筆者了解到,去年賺錢的蟹農許多是采用套養模式的,有的是螃蟹、鱖魚、花白鰱套養;有的是螃蟹、白魚、花白鰱套養;有的是螃蟹、青蝦、花白鰱套養,這種養殖模式增加了養殖效益,通過套養每畝可增收400元,這部分收入足以抵消租塘費;同時,在蟹池中套養花白鰱,還可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
采集: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