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5-7-19)險食生活之思考
整個行業的信任危機
就像呼吸空氣一樣自然,每天,我們必須攝取一定量的食物。從田間地頭到人類的餐桌,這段距離雖不遙遠,但利益的驅使,卻讓這段距離模糊不清,甚至十分神秘而讓人充滿猜疑。已經沒有誰能確切的說出自己每天吃的究竟是什么,我們開始變得戰戰兢兢,我們不由得質疑整個食品行業——“還有什么能吃”。
媒體頻爆農副產品生產黑幕
農副產品無疑是與我們生活最密切相關、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了。和深加工的“工業”食品相比,農副產品技術含量不高,生產過程也很簡單,可竟也頻頻被曝生產黑幕。本來在想象中還算安全的農副產品現在也讓我們不寒而栗了。
今年4月,天津的《城市快報》報道,該市發現大量紅心鴨蛋是“人造”的,使鴨蛋變紅的是一種叫做加麗素紅的色素,當地人稱之為“紅藥”。養鴨戶都知道紅心鴨蛋對人身體有害,因此自己和家人從來不吃。
《北京晨報》今年4月報道了北京市場上出現了個頭巨大、顏色鮮艷的草莓,這種草莓是加入了膨脹劑所致。為提前上市,商家往往在一些反季節果蔬中使用膨脹劑。“膨脹劑可以導致果蔬提前成熟七八天,而且大個的瓜果也容易吸引顧客”。
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的一次報道更為“引人入勝”:黃鱔是雌雄同體,小的時候為雌性,在生長過程中會慢慢變成雄性,雄性個頭比雌性大。很多養殖戶竟然用避孕藥等激素類藥物喂養黃鱔,使黃鱔性早熟,快速催為雄性,體形也快速增大。不過調查顯示這類藥物會殘留在黃鱔體內,吃了對身體有傷害,特別是兒童,吃了會造成性早熟。 除了黃鱔,在養殖蟹、蝦等水產品時,為了提高產量,養殖戶也大量使用氯霉素、土霉素等生物激素、抗生素等給蝦、蟹“催肥”或縮短成熟期。
泔水喂養的鯰魚可能致癌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很多人并不認為食用用泔水喂養的鯰魚有害健康。“人吃剩下的東西,魚或豬吃有什么大不了。”“鯰魚我也不是天天吃,應該沒什么危害吧。”
對于城市食用泔水喂養出的畜禽產品,是否會影響到人體健康,專家早有說法。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楊昌舉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用泔水喂養的畜禽產品,比如說豬就明顯是“垃圾豬”。他認為,餐廚垃圾很容易腐敗變質產生毒素,從而使用泔水喂養出來的畜禽產品含有可能損害人體健康的毒素。
餐廚垃圾在儲存、運輸過程中大多會發生腐爛現象,因為餐廚垃圾暴露在空氣中,微生物、細菌大量繁殖,動物性油脂很容易氧化腐爛。同時,淀粉之類的殘羹剩飯在細菌的作用下也容易產生霉變。他認為,腐敗變質的泔水中所含有的各種毒素會對飼養的動物造成毒素污染,如黃曲霉產生的黃曲霉毒素,米曲霉產生的曲酸都具有很強的致癌性。這些毒素會通過食物鏈逐漸在人體內蓄積,造成人畜共患性疾病的傳播。
記者采訪了鄭州市的幾位醫生,他們也與楊昌舉持相同看法。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一李姓醫生說,“一個天天吃患了病的魚的人,自己能不患病嗎。”
消費者無法辨認鯰魚好壞
7月15日晚上,鄭州市文化路北環交叉口建材夜市,王磊與同學又一次來這里吃消夜。王磊是河南財經學院大三學生,隔不多久,他總會和要好的朋友來到這兒點上一鍋碳鍋魚。實惠、好吃,一大幫子人點上一份,再要些啤酒,很是暢快。
“鯰魚?不錯啊,味道很好啊。”王磊和同學對碳鍋魚所用的主料——鯰魚,很是喜歡。因為是夜市,衛生條件可能要差一點,他們也注意到了這些。從監督老板拿出鮮活的鯰魚殺掉,到下鍋送到桌上,他們都會留心看仔細。“應該沒什么問題吧。”
對于鯰魚是用泔水及比較臟的東西喂養時,他們表示懷疑,王磊連說“不可能吧”。
從鯰魚4個月的喂養期,到水產商販的轉手出售,再到夜市老板的精心烹制,這其中的巨細環節,很多對他們而言是信息盲區。
作為農副產品消費終端的普通市民,他們無法左右自己的選擇,他們無法從擺放在超市或農貿市場的農副產品中,得知哪些是沒有被污染和被改變的,哪些會對他們的健康有所損害。他們只能相信自己的運氣,相信自己挑選的那條鯰魚是好的。
鄭州市緯三路水產批發市場,16日上午一早,在轉過數家店鋪后,市民周女士精心挑選的幾條鯰魚被放在了塑料袋中。“沒有辦法,我不可能弄清楚這些魚的來歷。”周女士對農副產品的安全也表示出擔憂,但和大多數市民一樣,她說自己無法改變,只能被迫的選擇。
農副產品監管存在執行難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天,食品安全是每個老百姓關心的問題。不斷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已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自2004年起,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于進一步明確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職責分工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出一個監管環節由一個部門監管的原則,由5個部門對4個環節進行層層監管,確保食品安全。
按照《決定》,農業部門負責初級農產品生產環節的監管;質檢部門負責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管,將現由衛生部門承擔的生產加工環節的食品衛生監管職責劃歸質檢部門;工商部門負責食品流通環節的監管;衛生部門負責餐飲業、食堂等消費環節的監管。
與工業產品不同,農副產品的生產流通具有其一定的特點。“地域分散,涉及的種養殖戶眾多,流通的渠道各異,這些無形中加大了監管的難度。”在鄭州市農產品質量檢測流通中心,孟中生主任說,作為負責初級農產品生產環節的監管最初環節的部門,就現實來看實際的監管操作難度不少。
孟中生主任說,在實際工作中反復多次的抽檢,是他們堵住農副產品安全漏洞的最常用的手段。從檢測中心定期集中抽測,到各農貿市場設立質檢員,“兩級三層”嚴格把關,“但只能說是保證盡量不漏檢。”面對數目繁多的農副產品,檢測中心的人力、物力根本無法做到萬無一失。
監管標準和依據嚴重缺失
農副產品涉及的品種繁多,國家根本無法從食品衛生法的角度,就每一種食品的檢測標準出臺詳盡的檢測數據。按李新慶副所長的說法,一套實用的檢測標準的出臺,從實驗階段到全面推行,所花費的人力、財力動輒數百萬,時間往往長達數年。“而且這其中還不時有新的農產品種類的出現。”
檢測依據的缺失,往往會造成執法的難度,有時甚至有些荒誕。比如數年前全國曾廣泛流傳,在白酒中滴入適量劇毒農藥“敵敵畏”,有讓酒產生酷似茅臺酒的香氣。
“如果白酒銷售商出售此類白酒,我們也可能不好查處。”一名從事食品監督工作的工作人員說,國家的酒類檢測標準中,并沒有關于“敵敵畏”標準的這一指標。如沒有人喝此酒后中毒,他們就無法查處。或者,只有“敵敵畏”在白酒中所占比例超過一定標,然后按照“摻假”來進行查處。
去年開始,鄭州市的豬肉市場開始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這與媒體的報道不無關系。”鄭州市衛生監督所李新慶副所長認為,“泔水豬”的多次報道,最終引起相關部門關注,隨后出臺了一整套生豬檢測標準。
檢測標準的滯后性,導致了農副產品監管的難度。就目前市場情況來看,豬、雞等近年來常出現安全事件,而備受媒體關注的禽畜產品,往往都有一套嚴格的檢測標準。但對與其他農產品,卻缺乏監管的標準和依據。
鄭州將實施水產品準入制度
7月15日,在鄭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接待日上,鄭州市農業局副局長楊虎臣透露,從10月1日起,魚蝦類水產品也將像蔬菜、豬肉一樣,須檢測合格才能上市銷售。“魚、蝦、海參等水產品不管是鮮活的還是冷凍的,上市前都必須先檢測。”
檢測的重點包括有毒漁藥殘留(像孔雀石綠等)、汞鉛鉀等重金屬、激素以及生物毒素(包括氯霉素、甲醛、滴滴涕、六六六等)。檢測合格的要標明供貨單位、產品名稱、進貨日期、產品種類等關鍵信息,若出現問題,直接追溯到具體供貨者,對于不合格的,就地銷毀。
但具體的標準,楊虎臣副局長稱正在醞釀中。
采集:黃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