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種育種
在選擇合適的母株,是準備進行斷枝繁殖非常重要的環節,如何控制母株狀態和品種的選擇,直接影響日后斷枝是否能存活及健康成長的關鍵。
斷技孕育
從母株折下的新生一代,在培養期間必須有良好的環境,飼養環境的設計非常重要,必需提供特定的光照、水質、溫度和食物等等,跟母株也有所不同。
營養補充
大多數的珊瑚蟲,是在夜間潮汐較為平緩的時候,捕食不同類型的浮游動物(Zooplankton)或浮游植物(Phvtoplankton),可惜在人工飼養環境下,活輪蟲(Rotofer)看來是唯一能易於自供自給的活餌,但由于輪蟲繁殖費時和難以控制,單一的動物活餌也會使珊瑚發育不良,因此人工合成餌料可稱得上是最佳的選擇。
細說種族
這次被挑選為繁殖的主角,是SPS角質珊瑚之中最為普遍的一科屬,稱為尖銳軸孔珊瑚Acropora aculeuS,屬腔腸動物門(刺胞動物門),珊瑚蟲綱,六放珊瑚亞綱,石珊瑚目,軸孔珊瑚科。主要生活在熱帶海洋水深6-24米的平坦海床,礁坪和瀉湖等地區常見,分布范圍非常廣闊,西起印度洋——馬達加斯加、馬爾代夫、斯里蘭卡及印尼島國,東至太平洋地區——菲律賓、帛流、澳州和南太平洋地區,也不難尋覓它的芳蹤。近親則有:強壯軸珊瑚Acropra robUtsa和桌形軸孔珊瑚Acropora hvacinthus。尖銳軸孔珊瑚集群生活,個體接連生長,群體呈叢狀分枝,常長成大型群落,分枝呈不規則并沒有固定形態,單一分枝也很少彎曲。周圍的邊緣珊瑚石,呈突出的細管狀或嵌入骨骼中,開口均為圓形或卵圓形。生活群體呈褐、藍和黃色,各分枝頂端白色或帶淡藍色。
成長道路
軸孔珊瑚類(Acropora)生長速度快,是建造珊瑚礁和珊瑚島嶼的最大功臣之一。其形狀各異,多數顏色絢麗,觀賞價值高。再加上任意一個裂片都可以長成完整的母株,適合大規模人工繁殖,現今水族市場的軸孔珊瑚類,主要是由印尼人工養殖和分支,供應水族觀賞市場。尖銳軸孔珊瑚較同科或其他品種更容易人工飼養馴化,對環境適應能力更強,因此易於嘗試家居繁殖。
母株挑選
尖銳軸孔珊瑚各分枝生長比較緊密,在生產場地被包裝進口之前會被鈍器敲打成較小的株體,導致剛進口的株體上有的被鈍器誤傷,或在運輸過程中碰撞而造成珊瑚蟲死亡潰爛,此類株體也不能選擇。太大的株體也不適合作為母株培養,石珊瑚和植物的移植在株體大小和成活比例上有一定的近似性,即:越大的株體移植后越難存活,往往裂片是最好移植成功的,因此在母株選擇上還應避免株體過大。一般為了日后攝取裂片的方便,最好選擇母株高100~150毫米,分枝4~6枚,重量200~400克左右的。顏色要鮮艷,不能有白化的組織,珊瑚蟲活躍,最好是在運輸途中或抵達魚店已經開放的個體。
母株馴化:
剛買回家的母株一般處於緊迫狀態,再加上長途運輸,多數珊瑚蟲處于緊縮,有時還帶有疾病的寄生蟲。在培養之前要進行馴化處理。馴化處理包括:過水消毒、環境適應、燈光控制和飼料馴喂四個部分。
過水消毒
新運抵珊瑚店的株體一般用塑料袋密封運輸。運輸到目的地后,不應馬上拆包,應將其從包裝箱中取出,放置在室內昏暗陰陽涼處,溫度保持在22~26℃,靜置30分鐘。然后在消毒器皿中進行消毒。消毒器皿制作簡單,可用PVC制成直徑150毫米和250毫米的小水盤,高度根據株體高度,裝滿水后能蓋過株體便可,每個消毒皿中只可放一株珊瑚。除此之外,還需要橡膠管(∮4毫米)、小型水泵,剪子和塑料匙。藥品為50ppm碘溶液或專為珊瑚而設的消毒液體。先將珊瑚放入消毒器皿內,然后用橡膠管從飼養魚缸里抽海水向消毒皿中注入。要在橡膠管上加上水流控制器,水量控制在每秒3~5滴之間。小消毒器皿注水后完全蓋過珊瑚體,才開始加藥。用塑料匙緩慢加入15ml碘溶液,其間不可停止注水,多余的水會溢出容器,加藥后要立即在消毒皿中放入約5W功率的小型水泵,啟動水泵攪動水流,不可以使氣泵帶動水流,氣泵會對小水螅體造成傷害。約需5分鍾后整個消毒過程便告完結,可把珊瑚取出,注意拿取珊瑚時必須戴膠手套,千萬不要觸碰珊瑚頂端的生長點。取出的珊瑚可從珊瑚缸抽水作簡單浸洗后,就可以放入珊瑚缸飼養了。
環境適應
繁殖缸內應用PVC架設柵架,離槽底50mm搭設平臺,將珊瑚株體放在隔柵上。繁殖缸內不宜放置砂石以免死水堆積或做成細菌溫床,若有生物石也需要事前作詳細撿查,以防止有危害珊瑚成長的微細動物,例如蝦蝦蟹蟹等等。經過運輸和消毒處理的珊瑚,將處於高度緊迫的狀態,因此必須讓其逐漸適應新的環境。珊瑚缸必需兩邊各設有造浪裝置,令缸內水流充足,水溫控制在24~26℃,而水質方面的要求如下:
比重:1.022~1.025Kg/L
PH:8.2~8.4
DH/KH:6.5
DO:8.0~8.5
NH4:0ppm
PO4:0ppm
NO2:0ppm
NO3<5ppm
Ca:440ppm
Mg:1280ppm
Sr:6ppm
燈光控制
新珊瑚抵達繁殖缸后,應保持環境昏暗,不能開啟任何光源亦不能有陽光照射。24小時后用430~483nm藍色20w螢光燈管照射16小時,停8小時。再用色溫6,500K 20W白色螢光燈管同時照射8小時,停白燈管,用藍色燈管單獨照射16小時后。開啟12.OOOK金屬鹵素燈(HQI)1小時后關閉,其余時間不關藍色燈。次日增加1小時HQI的照射。以此類推每天增加l小時HOI的照射,直到增加到8小時為止。此期間觀察珊瑚是否正常開放和回縮,特別是開藍燈期間,是否有珊蝴蟲伸展觸手作捕食狀。正常情況下,光照正常后48小時,可以開始投喂珊瑚。
飼料馴喂
投喂時間最好選擇在清晨和傍晚,即開閉金屬鹵化物燈1~1.5小時前后。可以用人工輪蟲進行投喂,也可適當添加現成的浮藻類。投喂時應保持輪蟲密度,一般肉眼看上去成淡黃色為好。投喂時要順水流用滴管將輪蟲液滴入缸中,注意此時要關閉過濾系統和蛋白分離器。一般投喂過程不超過10分鍾,完畢后開啟過濾系統。次日觀察珊瑚蟲是否活躍或綻放得更大。一般輪蟲投喂7天后,珊瑚蟲食慾大增,再停止投喂7天,然后改喂人工合成餌料。待珊瑚蟲完全適應了環境和餌料後,就可以切片進行繁殖了。
切片采集
不論使用新珊瑚或是于珊瑚缸內抽取飼養良好的珊瑚進行切片,切片采集都是繁殖珊瑚的重要步驟,切片采集得好,成活率便會高而且生長速度快。反之不但影響切片的生長外,還會對母株造成嚴重傷害,或是切片和母株也雙雙命送黃泉,只留下一副白骨。切片采集需要提前對珊瑚停食3~5天,并在采集前2天每日延長HQI照射時間3~4小時。采集時間應在晚上關燈後進行,此時蟲黃藻進入吸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階段,珊瑚蟲不活躍。
需要工具有:鉗子、手鉆、3毫米鉆頭,海綿、消毒皿、碘消毒液、橡膠手套等。
帶好橡膠手套將珊瑚取出,注意不要觸碰到生長點,選好采取部位。在選擇采取部位的時候選擇主枝比較茁壯的分枝,生長點顏色鮮艷,珊瑚蟲密度大。不可以將母株的所有帶生長點分枝全部取下,這樣容易造成母株的死亡。選擇采取點應當在分枝基部5毫米處,每個切片應在30~50毫米長度,切片采集過大或過小都不容易存活,墊上海棉,用鉗子夾住海棉迅速采下,如果株體過於粗壯,可以先用鉆在采集點處打一個3毫米的孔,然后再墊上海棉采集。不能使用刀切或鋸,這樣采集的切面非自然斷裂,會造成珊瑚蟲大面積破損,而導致嚴重潰爛。采集完畢后,為防止潰爛,應當對母株和切片進行消毒處理,放置在消毒器皿中,如過水一樣用藥水浸泡5分鐘。然後將母株放回。
切片培養
剛采集的切片要經過過水放人切片培養缸中,切片培養缸的水質應與母株水質大體相同。內用PVC隔欄塔設離底5毫米的平臺,將切片生長點朝上放,朝向光源,最好能站住穩定。切片培養缸的水流應略緩於母株生活缸的水流。開始仍然保持環境昏暗,只提供一盞10W藍色螢光燈管。48小時後開啟70W色溫12.000K的HQI照射1小時。以后每天增加1小時,直到增加到每天8小時。15天內不要對切片進行任何投喂,只讓它們攝取自身體內的蟲黃藻。觀察采集處有無潰爛,是否變色或白化。期間已經死亡潰爛或白化的切片要取出,以免污染水質。15天后,為切片粘合底托,以便日后移遷回水族箱觀賞飼養。
粘合底托
底托可選用天然珊瑚石、礁石(生物石)或混凝土合成物,如果用混凝土材料制造,需要提前用淡水浸泡30天以上,或使用草酸進行脫堿處理。底托重量應當不小於200克,以便日后切片生長大后提供可靠的基座,而不會支撐不住導致東歪西倒。粘合劑使凝膠型的Super glue快於萬能膠,也可以用魔術鋼膠,但其含有金屬物質,不建議使用。此二種粘合劑在建材市場都可以買到,當然首選的是專為珊瑚粘臺的混合膠,其成份和珊瑚骨骼相若,減少排斥的機會,也絕對不會給水質帶來負面影響。
粘合步驟如下:
將切片取出,擦於底部斷點,提前確認斷點處無珊瑚點。將底托的粘和點擦干,注意選擇石頭較美觀的一面,以便日后觀賞。在切片粘和點上適量的膠水,注意不能太多,如果流到珊瑚蟲上容易造成死亡。然后迅速將其按在底托上2~3分鐘。檢查是否粘連牢固,如果不牢固再粘一次。牢固后,將帶有底托的切片放回切片培養缸內。第二天恢復正常的光照,注意觀察水質變化,如底托對水質有影響應迅速調節。
斷枝(切片)的培養
切片底托粘和完成后,要進入斷枝的培養期。此期間一小塊斷枝會逐漸成長,分裂最后長成新的母株,就可以觀賞了。斷枝的培養必須有良好的環境,因此斷枝飼養缸的設計非常重要。其次,斷枝需要的光照、水質、溫度、食物都與母株有所不同,以下將逐一介紹。
1.培養缸的設備
飼養缸必需充份考慮水的硝化過程的分解去除,因此不能使用傳統的滴流和流沙過濾器,這些設備會增加水中的N03的形成,對軸孔珊瑚的生長極其不利,當N03>20ppm的時候就會影響到軸孔珊瑚的生長,使鈣質骨骼不能良好地形成,珊瑚蟲體內的蟲黃藻失衡。最好利用一定量的生物巖石與沸石配合,沸石和水的比例應控制在1:400,并每兩周更換一次。植物過濾是去除PO4的有效利器,不過植物夜間會釋放出C02與水結合形成碳酸,影響到PH的穩定,故要與飼養缸反時間照明。不關閉植物光照,會影響到水中的鈣分解,影響珊瑚骨骼生長,所以也不可使用。高效率蛋白質分離器是將有機物質在變成N03前就分離出去的良好工具,一臺性能良好的蛋白分離器是必需的。另外還要考慮RO水的補給和沉淀殘渣的釋放,以免造成死角,影響全部水質。最后還要考慮合適的光源以及鈣的引入等。
2.水溫的控制
根據尖銳軸孔珊瑚自然環境水溫,將水溫初期定在24.5~25.5℃。在此溫度區間的珊瑚蟲能正常攝食,生長不明顯,顏色保持原狀。為提高生長速度,又對養殖水溫進行向上微調,每周向上調節0.2℃,7周后水溫峰值27℃,這1周珊瑚明顯呈現變褐色趨勢,體內的蟲黃藻開始失調。又用3周將高峰值降到26.2℃,3周后顏色恢復正常。其溫度調節和珊瑚斷枝情況變化如下表:
從以上分析,人工環境下最適合斷枝生長的溫度在25.7℃~26.5℃之間。故此,將養殖水溫固定在25.5℃~26.5℃之間.
水質控制:
水質的控制是養殖軸孔珊瑚最重要的環節,其包括了對水的PH、KH以及水中硝酸根離子、磷酸鹽和水中的各種離子狀態元素的控制。它們直接影響到珊瑚的生長發育,有一些還是珊瑚能否存活的必要因素。因此,養殖軸孔珊瑚必須特別重視水質的維持。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化學系搏士Randy Holmes-Farley所著的《海水水族化學綜述》上列出的最適合珊瑚生長的海水中各元素含量。其具體如下:
根據此表,將海水盡量保持在建議區域內。其中重點控制和調試硝酸鹽、鎂、鈣等的含量,使得斷枝能高速地生長,其具體情況如下:
A:營養鹽控制,營養鹽包括了硝酸鹽NO3和磷酸鹽P04 。除此之外硝酸根家族的氨、銨、亞硝酸鹽,因為在所使用的過濾系統中存量微乎其微,故沒有過多的考慮。植物在最初開始的兩個月沒有有效地控制N03,對P04的抑制能力也不強。養殖缸建立6周后,營養鹽達到峰值,NO3為25ppm,PO4也達到了1.2ppm(注:所使用試劑為此京大學化學系研制的明德牌分析盒)。大多數斷枝開始由藍色而逐漸發黃,其中最大的個體漸成褐色,為此換水20%,并在一周內每天再換水5%。一周后NO3降到了13PPm,PO4下降的速度很快,達到了0.05ppm,同時植物槽內的藻類生長速度加快,一周后收割0.5KG海藻。同時測試NO3為2.5ppm,PO4測試不到。這充分證明了,藻類生長是先吸收PO4,耗盡后再吸收N03 。此后每周換水5%,每月收割0.5KG海藻,20天更換一次沸石。4個月后水質穩定,測NO3為0.3ppm,P04仍測試不到。此期間每周進行一次鈣和鎂的添加,每周投喂兩次人工餌料。
B:鈣和鎂的控制,珊瑚借助鈣來形成骨骼,主要是碳酸鈣。如果鈣含量降到360mmp以下,對于珊瑚來說吸收鈣就變得明顯的困難,這樣會抑制珊瑚生長。鎂是幫助活化鈣的元素,如果水中的鎂含量微弱,就可能導致珊瑚骨骼無法形成。本次實驗使用石灰水CaCO3補充鈣,鎂的補充使用了硫酸鎂MgsO4。每周添加50G石灰水澄清溶液,并在溶液中添加1滴硫酸鎂全溶液。添加後,次日測試水中鈣含量,如果超過420ppm,就停一周,一周后測試降到400ppm以下繼續添加,維持在390~430ppm之間。此期間可明顯發現PVC隔欄上大量生長粉色的鈣化藻類。但當測試鈣維持在420以上超過2周時,鈣化藻類生長開始減緩,珊瑚活躍度也下降,試想珊瑚骨骼生長也可能緩慢下來。因此,鈣雖然有益,但不能過高。其余微量元素提供完全靠換水獲得。
C:一年內飼養缸水質峰谷值參數表:
光照的控制:
光照是珊瑚生長的必要條件,蟲黃藻靠光照進行光合作用,形成碳水化合物為珊瑚生長提供營養。根據尖銳軸孔珊瑚主要生活在礁坪和瀉湖等地,其地區光照充足,因此需要提供較強的光照。根據資料記載,自然海域水面正午時照度值11000 Lux,早晚都有一定的退減,根據水的深度退減比率比較大,目前沒有詳細的記載。尖銳軸孔珊瑚主要生活在6~24米的水域,而人工環境無法達到此深度,因此未敢使用自然光源。而照明設備由於光進入水后折射角度的偏差,用光照度來統計很困難。故此使用流明值 (Lumen)進行計算。
根據資料記載,珊瑚水域每公升最少達到40-50Lm。金屬鹵素燈 (HQI)發光效率一般在70-80Lm/Watt,一般螢光燈管則為50Lm/Watt。故此使用150W HQI作為照明設備已算是最低要求。雖然其生產熱力較高,但比起螢光燈管,其色溫和穿透性都有優勢。軸孔珊瑚水螅體外壁較薄,低色溫而短波長的照明設備,紫外線過強會導致珊瑚蟲受傷死亡。除HQI主照明外,還需要增加光譜在420OA的藍色30W螢光燈管,用于補充照明。主照明每天開8小時,補充照明不停止。每6個月更換一次主照明燈膽,以防止光退色對珊瑚造成影響。期間由關閉主光源后1-2小時間珊瑚蟲最為活躍。
人工餌料的調配和投喂
珊瑚蟲的飼喂管理:
采用人工合成餌料飼養,相比使用單一飼料投喂,更能令珊瑚蟲攝取均衡的營養。投喂時間是每天晚上關燈后1小時左右,投喂周期每周2次,一般周二和周五各一次。投飼時,關閉循環設備,用針管吸取餌料,均勻噴灑到斷枝周圍。觀察珊瑚蟲是否有捕食現象。不論珊瑚蟲是否捕食30分鐘後就要重新開啟循環設備,防止有機物質在珊瑚體表面沉積,造成珊瑚窒息。如果連續觀察兩次不見珊瑚蟲攝食活躍,可以將水溫在關燈后下調0.5~1℃,造成晝夜溫差,刺激珊瑚蟲進食。投喂後要清洗或更換過濾棉,防止有機物質腐壞而引致嚴重破壞水質。
人工餌料的調配:
為了給珊瑚蟲提供營養豐富的餌料,促進其快速生長,經過查閱資料和總結實驗,歸納了如下配方:蝦肉:250g,動物蛋白質;貝肉:250g(最好是新鮮貽貝),動物蛋白質;海膽肉:250g’動物蛋白質和部分微量元素;石50g,海帶30g,海藻膠質和碘;綜合維生素片5g;螺旋藻片15g.將以上配料充分攪隨混合后,用高織紗棉布包裹擠壓,取滲出液體放入冰塊盒內冷凍保存。飼喂時充分融化并用針管抽取,每次投喂量根據斷枝珊瑚蟲數量而定。
若因為調配需時繁復,可購買現成的珊瑚喂料代替,可混合多種飼料投喂,但必需注意切勿投放過量而令水質受到污染。
總結
根據以上水質、光照和投喂情況一年內斷枝平均增長一倍,40mm以上個體均有1一2個分枝長出。試想:以此速度,每50g斷枝3—4年便可以觀賞,其生長速度在珊瑚中應算高的。如能再改進養殖方式,相比仍有提高生長速度的趁勢,國外的最高人工養殖生長記錄是單枝每年生長30—40cm.珊瑚生長隨著斷枝的不斷分芽,勢必有新的生長點出現,伴隨著新的分枝,其多生長點者一般與單生長者相比生長速度成倍數增長。根據對母株觀察情況是這樣的:株體生長速度二單生長點生長速度x生長點數量。
目前,所有石珊瑚目珊瑚全部列入CITES附錄II中,部分還列入附錄I,而中國產的所有品種均為2級以上保護動物。而全世界水族館和水族市場每年要消耗大量用於觀賞,人工培育的珊瑚在歐洲國家和美國已經開始普及起來。人工培育的品種投入市場,不但保護了物種的自然種群,而且人工個體相對野生個體更容易適應人為飼養環境,運輸和展覽的成活率很高,相信一定有廣闊的前景。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族養殖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