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當今養魚講究生態。其實,中國傳統魚經中許多常識涵蓋了生態的說法。小時侯養金魚,從前輩學來水的變化,講來供大家玩味:
水不流動,陽光太多或無光照藻類會大量滋生,水冒泡,發綠其中綠色棉狀物為水華,這種水叫綠水。待這種水仍不加循環,流動就變成了回清水。這時,藻類仍大量滋生,直到將水中氧氣耗盡。于是藻類和菌類一夜間大量死亡,水很快變得異常清澈。這種回清水沒氧氣和有益菌,也就是死水。
水經過晾曬,有充足光照,不間斷流動,水清,無污染,內有有益菌和微生物(肉眼看不到),水為淺綠色或淺褐色,這種水叫老水。說明生態系統良好,最適合魚兒生長。這就是當今所說的生態。但如不注意循環,流動,和加入新水,這種水也最易變成綠水,甚至回清水。養魚就是讓水保持老水狀態。也就是保持生態的平衡。那末什么叫新水?就是經過晾曬準備換水的水。
換水勤與不勤是相對的。有人一天一換,有人一周一換,甚至更長些,這叫條條道路通羅馬,各有道理。勤,可使魚增強適應力,但魚很累;相對不勤,魚兒嬌氣些卻安全些, 關鍵是注意觀察,魚不舒服了讓她舒服,哪兒不舒服靠的是積累,很難言傳,但水是否適合,是優先要考濾的。也就是說,換水頻率應靈活掌握,太教條了適得其反。買回的魚,有時莫名其妙地死去,相信多數魚友都經勵過,是從魚場帶的病也有可能,所以不要一味怪自己沒勤換水。
看了許多有關生物過濾的文章,受益匪淺但又覺得太專業,有些詞語太繞,有些文章是從外文翻來的,有點chinglish,讀起來很澀。其實道理很簡單,我個人覺得,所謂生物過濾就是中國人養魚所說的老水的概念。老水是最適合養魚的水。那么,創造這種老水是需要手段的。從科學角度講老水是由于水中的硝化菌起作用。如何產生并保持水中的硝化菌,也就是生物系統建立和保持的過程,用中國養魚經來講就是,水經過晾曬,闖缸,過濾等由新水變為老水的過程和如何保持老水不變回清水甚至死水的過程。硝化菌需要氧,水的流動等,保持老水也是這個道理。自從有了生化過濾這種說法,硝化菌,活性碳,吸氨石......等和生化有關的東東便應運而生。這些辦法肯定是有用的,科學的。但硝化菌真的那末復雜嗎?
其實,有強有力的循環過濾系統及光照和必要的闖缸,缸里的水自然會變成老水。不必為了硝化菌而購置一大堆東東。中國人養魚歷史比洋人長,魚養得很好。再加上采納洋人的部分辦法和設備,就可把魚養得更好。也就是說不必太迷信洋的,土洋結合更好。而且不必花那末多錢。具體說有以下幾點:
1/ 注意觀察水在缸中的循環: 看魚糞便是否能被抽水泵吸入。泵的入水和濾槽的出水口調到最佳位置,使糞便隨水流被泵吸入進入濾槽,(祥見我曾發的貼子“小竅門”)。為使泵更好發揮作用,買泵要比常規的稍大一點,也就是說:1.2米的缸,應用30瓦的泵,你就買36瓦的。缸里不留糞便是關鍵。另外,養彩的怕水太猛會沖到魚,可把出水口沖向缸壁,使水在缸內撞到缸壁,再返流到泵的入水口。
2/ 濾棉或海棉厚一點,作為菌床就足夠了,不必再花錢買菌種啦,菌床啦等等。比較起來,海棉更好一些,更經濟實用,濾棉洗幾次會破爛,要換新的,而海綿用的時間更長些。雖然每次洗,把贓物洗掉的同時會洗掉部分硝化菌,但都會留下足夠的硝化菌成為種子,泵的作用起到了,加上海棉既起過濾作用又起硝化菌床作用,再加上缸壁,缸內裝飾物都是良好的菌床,老水也就產生了。另外,由于濾棉厚了,上置式濾槽內有可能存住水而溢出,把槽內的擋網墊高些就行了。說明:海綿要那種細密的,新的滲透性會差些,用一段就好了。
3/至于ph值,軟硬度,其實也不必太多顧慮那末多公式,養魚是一種娛樂,弄得和做學問一樣,太累。我們養的魚,絕大多數不是野生的,一代代傳下來已基本適應了我們的水的酸堿度。從南方買魚到北方養,終歸也是少數,只要使水保持老水狀態,這種水的酸堿度,軟硬度就沒問題。
4/當然,就算水很清,換水還是必要的,每次要少,但有了上面說的,也就不必那末頻繁了。
水總是要換的,關鍵是怎么換,每次五分一或四分一,大缸就比例大些,小缸就比例小些。多長時間換一次,要根據水的情況,魚的密度,喂食多少來決定。一般一周一次為好,這時缸壁也臟了,擦缸后換水最好。換前先擦缸,然后等水過濾清了再洗濾材,最后再換水。老水是魚最喜歡的水,沒必要換,綠水是腐敗的水,不能留。換出的水沉淀后也不能用,沒氧氣。青苔好,但觀賞魚是觀賞的,缸里好多青苔就不美了。還是那句話,要辯證地看待水的變化。觀察,觀察再觀察,魚兒離不開水,水呀離不開養,養魚重在養水。
總結:以前,中國人養魚是用盆,用虹吸法,老水保持時間短。當今有了泵,缸里老水就保持得長,要使水保持老水狀態,泵是至關重要的。泵使水循環,濾棉或海綿既過濾又起菌床作用。我一米二的缸,用一個缸外過濾器,里面兩層都用海棉,根本沒放過什么吸胺石,菌種之類,海綿完全起到了這個作用。海綿用的時間越長,這兩塊海綿越珍貴。因為它們不僅擋住了臟物,還起到了菌床的作用。老水(也就是生化循環)也就這樣產生并保持下來。新缸養魚如能從舊缸濾槽中勻兩塊濾棉,那末老水的建立就會事倍功半。
物理過濾達到一定程度,加上足夠的濾材,自然就會產生硝化細菌,達到缸內小生態平衡,太多的化學公式,無疑是給養魚人魚平添煩惱,養魚是消遣,反倒變成上課啦。
:中國人養魚的歷史悠久,但苦于科學總結少,民間積累經驗多,說出來沒有公式也不成條文,而國外養魚講究科學,什么ph啦,硝化菌啦,生化,物理等等。養魚的確需要這些專業知識,但太專業了就成了學術研究。一種愛好一旦進入科學殿堂,弄好了相得益彰,弄不好,一不留神又會變成乏味的嚴肅的理論研究。只要誰的魚有病或水有問題就生化啦,ph啦一大堆。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就會差了許多。讓剛學養魚的人望而生畏甚至卻步,讓養魚老手覺得自悲,---人家有那么高深的理論,我別說了,說了讓人笑話。我覺得還是將中國傳統養魚經結合科學依據比較好。更帶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水是變化的,魚也在成長,缸里的水與魚也會隨之變化。只用一些數據是遠不能替代的。 發這篇議論并無貶低生化理論的意思,而是想土洋結合,讓養魚人別在“生化”一詞上望而生畏,便于掌握而已。
南方漁網編輯:李強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