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別倒刺鲃、中華倒刺鲃、光倒刺鲃
發布時間:2010/1/16 8:38:50 來源:瑞安海洋網站 編輯:呂曉峰
我來說兩句(0)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倒刺鲃、中華倒刺鲃、光倒刺鲃同屬鯉形目、鯉科、鲃亞科,外形上較為相似,別名較多,各地叫法不一,非常易引起混淆,作者發現甚至在專業刊物上也出現名稱的錯誤。在此,我們主要從生產實際的角度,對這三種魚進行辨別介紹。 一、學名、拉丁文名及地方名的區分 1.倒刺鲃 拉丁文名: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denticulatus Oshima 地方名:青竹魚、青竹鯉、竹八鯉、竹魚(大概因其體色似竹子般的青色,外形與鯉魚相似而得名,廣東、廣西兩地常用這些名稱);紅臉、黑臉(因鰓蓋在成熟季節常帶紅色或黑色,廣西桂林如此稱之);鋸倒刺鲃(因其背紹的硬刺如鋸齒而得名);紅鯪冠(四川、甘肅等地用此名)。 2.中華倒刺鲃 拉丁文名:Spinibarbus sinesis B1eeker 地方名:青波、青板、烏鱗。 3.光倒刺鲃 拉丁文名:Spinibarbus hollandi 0shima 地方名:坑堅、黃娟、軍魚、光眼、刺鲃激、黑脊、青棍。 二、外觀上的辨別(見附表) 附表 倒刺鲃、中華倒刺鲃和光倒刺鲃的外觀區別 種類 體型 背鰭起點的位置 側線鱗 背鰭有無硬刺 體 色 鰭條 倒刺鲃 側扁形 位于腹鰭起點的后上方 26~30 有(帶齒) 體青綠色、背部灰黑、腹部乳白 各鰭條錢灰,難有旗壕末端稍黑;背鰭基部附近有一黑斑,幼魚更明顯 光倒刺鲃 長筒形 位于腹鰭起點的前上方 20~26 無(但有一平臥倒刺,隱于皮下) 體綠色、背部青黑,腹部乳白 各鰭條黃色,唯背鰭有黑色條帶鑲邊,尾鰭上下葉邊緣略灰 中華倒刺鲃 側扁形 位于腹鰭起點的前上方 28~36 有(帶齒) 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體側泛銀色光澤 近尾鰭基部有一黑斑,幼魚更明顯 三、地理分布上的差異: 1.中華倒刺鲃主要分布在長江及其附屬水系,如四川、湖北、安微等省地境內。 2.光倒刺鲃、倒刺鲃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的各水系:西江、珠江、元江、閩江、錢塘江等,在廣西、廣東、貴州、福建、海南、越南等地較多。 四、魚苗階段的辨別: 近幾年來這幾個品種的魚苗供不應求,市場售價很高,而同一規格、不同品種問的價格相差甚遠,倒刺鲃的價格約是光倒刺鲃的3~5倍,是普通四大家魚的10倍左右,暴利的驅動,不良商販以假冒真事件時有發生,影響較壞。特別在幼苗階段,因為個體分化發育尚未完全,辨別起來有些因難。在生產實踐中,可從以下兩方面來辨別: 第一看活動:倒刺鲃、光倒刺鲃、中華倒刺鲃在卵黃消失后,喜歡靠池邊活動,較為平靜地集群于水體上層,喜歡停頓,易于捕捉,利用這一特征辨別和捕獲天然中的野生魚苗。 第二看黑點:在幼魚階段這三種魚的鰭條都為淺灰色或黑色,其中倒刺鲃、中華倒刺鲃的背鰭和尾鰭基部有明顯的黑斑,但兩者背鰭起點位置不同,倒刺鲃的背鰭的起點位于腹鰭起點的后方,而中華倒刺鲃的背鰭的起點位于腹鰭起點的前方;光倒刺鲃的背鰭末端有明顯的黑帶,依據這些特點,可以在幼苗階段將倒刺鲃、光倒刺鲃、中華倒刺鲃分辨開來。 |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