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瓣鰓綱真瓣自思目竹蟶科 月殼脆而薄,近長方形,左右兩殼合抱,前后端不密合,殼緣稍圓。兩殼交接處為背部,游離的一方為腹邯。殼頂位于背前方1/3處。其后緣為一短而凸出的棕褐色的韌帶。自殼頂至腹面有明顯的生長紋,是測定年齡的依據。從殼頂至腹緣近中央有一傾斜的凹陷溝,這一凹陷溝為縊蟶的主要特征。雌雄異體,1年性成熟,性成熟時雌性生殖腺呈乳白色,雄性微呈黃色。廣泛分布于我國沿海。
為廣溫性生物,8-30℃均能生長,適鹽范圍為1%左右。潮流暢通、有淡水注入的內灣,中低潮灘涂是其繁殖生長的適宜場所。一般1年蟶體長在4-5厘米,滋味鮮美,營養價值很高。其軟體有補虛的功能,對陰虛、血虛最佳。《本草求真》中記載:“蛙肉……煮食可治胸中煩悶……惟水表火豆者宜……”。除蟶肉對人體健康有益外,蟶殼也可治病,如《本草拾遺》中載:“蟶殼治喉風急痹。”行穴居生活。被動性攝食,食物主要為底棲硅藻,在其胃腸內還有大量的有機碎屑。
養殖提示 縊蚌養殖的高產技術,歸納起來有24個字,即“選涂整涂、采運壯苗、合理密養、椿b管四、防治敵害、適時收獲。”縊蜂為分批產卵,準確預報各批附苗時間是養殖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我國養蟶歷史悠久。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了當時養蟶的概況:閩粵人以田種之,謂之“蟶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