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黃鱔養殖的水質對溶解氣體的要求
1.溶氧溶解于水中的氧氣簡稱溶氧。水中的溶氧,一方面來源于大氣,另一方面是水生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產生。水流動時,與空氣接觸面大,可使空氣中的氧溶解速度增加。然而池塘水體水,且流動也小,一般空氣中溶入水中的氧很少。池塘中的溶氧主要來源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池塘中的溶氧有四個變化規律,一是晝夜變化,白天含氧量高,下午2~4時往往達到飽和,夜間減少,至黎明前為最低。二是垂直變化,由于水體上層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往往溶氧比下層要多得多,而下層由于池塘受風面小,上下層往往不能很好混合,使下層溶氧很低。一般日出后下層的溶氧差逐漸增大,到下午溶氧差最大,日落后逐漸減少,清晨溶氧最小。三是水平變化,由于風力作用,下風處浮游植物多,溶氧比上風處高。四是季節變化,池中溶氧量高多在夏季和秋季,低量也出現在夏季和秋季。黃鱔生活在水中,水中充足的溶氧對黃鱔生活顯得尤為重要,加之黃鱔在池底營爬行生活,池水的上下氧差對其尤為敏感。一般鯉科魚類適宜溶氧量為5.5毫克/升,低于2毫克/升時,魚類的呼吸頻率加快,消耗能量增加,生長速度降低,低于1毫克/升時會浮動,甚至窒息死亡。在黃鱔方面,一般在水溫23℃左右,每千克黃鱔每小時耗氧30毫克左右。水中溶氧每升達到3毫克以上時,攝食旺盛,飼料系數低,生長速度快,過飽和溶氧一般對它沒有什么危害,當水中溶氧降到2毫克/升以下時,鱔攝食時減少,活動異常,經常將頭伸出水面外吸取空氣中的氧氣,經測定,黃鱔的窒息點為0.17毫克/升。黃鱔的輔助呼吸器官發達,能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因此,養殖黃鱔1的水體短時間的缺氧一般不會導致泛池,但缺氧時間長會影響生長。
2.氨黃鱔等魚類對氨較為敏感。池中的氨往往也是由于氧氣不足時含氮有機物分解而產生,或者是由于氮化合物被反硝化細菌還原而產生。水生動物代謝的最終產物一般是以氨的狀態排出。氨的毒性很強,即使濃度很低也會抑制黃鱔等水生動物的生長。在0.01~0.02毫克/升濃度下,可能會干擾魚類滲透壓調節系統,破壞魚鰓的黏膜層,降低血紅素攜帶氧氣的能力。在0.02~0.05毫克/升濃度下,氨會和其他病因共起加成作用,而加速魚類死亡。在0.05~0.2毫克/升濃度下,它會破壞魚類皮膚和腸道黏膜,造成出血。在0.2~0.5毫克/升濃度下,魚類會急性中毒死亡。氨很容易溶解于水,生成分子復合物NH3•H2O,一部分解離成銨離子。黃鱔養殖池的銨含量不得超過4毫克/升。
3.硫化氫硫化氫是有毒的氣體,為水體中嫌氣細菌分解的產物,較易溶于水,對黃鱔等水生生物有強烈的毒性,危害甚大。硫化氫是在池塘缺氧的情況下由含硫有機物經嫌氣細菌分解呈現缺氧狀態,因而具備了產生硫化氫的條件,也就是說,池中溶氧缺乏時,就有硫化氫產生,相反池中溶氧增加時,硫化氫即被氧化消失。硫化氫迅速氧化時,大量消耗池中的溶氧,1毫升硫化氫氧化需要從水中吸收1.4毫克溶氧。一般水中含有8~12毫克硫化氫時,黃鱔等魚類就會死亡。硫化氫具有明顯的刺激性臭味,養鱔水體一經發現,已示水質嚴重惡化,應立即換水以增加氧氣,或少量添加石灰水使水呈中性或微堿性,以減低其毒性。也就是說,防止硫化氫產生的主要措施是提高水中溶氧的含量,盡量避免底層水缺氧而發展的厭氧現象。同時,放養鱔苗種前清除多余的淤泥也很重要。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