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 在海南省三亞市,一個臺灣商人闖出了響當當的名號,當地漁民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更具傳奇色彩的是,這個臺灣商人還有一個特別的本事,近年來很多到海南做育苗生意的人,上了海南島做的第一件要緊的事就是去登門拜訪他。 林武燕:臺灣老蔡,一般這里人哪里的魚塘都認識他。 林亞炳:都知道,不但是鐵路港,海南、廣東一帶都知道老蔡。 林麗平:就是來做生意的,搞孵化的,過來第一也是去找他們多。 當地漁民把那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臺灣商人親近地叫做臺灣老蔡。在海南眾多的育苗企業中,臺灣老蔡的規模不是最大的,實力也不是最強的,可是為什么眾多做育苗生意的人到了三亞都得先忙著登門拜訪臺灣老蔡呢?其中的玄機就在于老蔡有一種神秘的魚,誰經過他的點撥,誰就有可能得到驚人的財富回報。 那么,臺灣老蔡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背后又有著怎樣的財富傳奇呢? 在記者到達海南三亞的第二天,多家媒體輪番報道著同一個新聞,臺風康森正在直逼三亞而來。在三亞市榆林港的外海海域,漁民都在忙著把外海的魚排拖進避風港內,老蔡也正在忙這個事兒。 記者:這兩個慢慢拉是嗎? 蔡江賜:慢慢,不能拉快,一拉快,拉快,網箱一拉快,網就漂起來,魚就浮在水面上會傷到,會死掉。 我們就是在這樣的場景下見到了臺灣老蔡——蔡江賜。看著他那和普通漁民一樣的身手,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把他和傳言中那個被同行爭相拜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聯系在一起。 就在老蔡把魚排托運到避風港當天,臺風來了。沒想到臺風過后,老蔡不經意間顯露出了他異于常人的傳奇本色。 臺風康森襲擊三亞后,我們跟著老蔡來到了他的養殖場,前一天還是干凈規整的養殖場已經變得一片狼藉。這樣的情況讓養殖場里的老員工非常震驚。 王劉珠:給這個老板打工七八年了,都沒有看到這樣的臺風,這房子一下子打翻,一下子都打翻到那個塘里面,所有的東西房子都,你看都打翻了好幾個。
圖解: 臺風康森登陸時中心風力超過了12級,老蔡養殖場的屋頂都被吹翻了,重重地砸在魚塘里,再加上電力設備也被摧毀,給魚提供養分的氧氣機長時間不能運轉,養殖場里的魚基本上保不住了。 記者:這里面原來養的魚有多少? 蔡江賜:幾十萬條。 記者:價值呢? 蔡江賜:價值應該超過200萬。 除了這個養殖場,老蔡另外還有四個養殖場和海上的魚排,現在我們還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情況。僅僅看著眼前的慘狀,養殖場的工人們心情都很沉悶,然而老蔡不僅面不改色,他的話也讓我們非常意外。 蔡江賜:已經習慣了,就看怎么挽回點損失。 面對飛來橫禍數百萬元的損失,老蔡僅用一句習慣了就輕松帶過。在隨后的幾天里,我們終于知道在老蔡這種淡然地背后,隱藏著一段長達14年刻骨銘心的日子。也正是經歷了這段人生的大起大落,才有了老蔡后來的淡然,也有了靠一種神秘的魚,僅用三年時間就成為行業領軍人物的傳奇故事。 1996年,老蔡和妻子來到海南觀光考察。當年海南沿岸到處都是魚排,就在和那些魚排的主人閑聊中,老蔡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商機。海南養魚的人多,卻沒有什么人在這里育苗。巨大的市場空白讓老蔡堅定地認為海南將是一個能讓他賺到大錢的地方。 蔡江賜:按海南的需求,一年的種苗應該要超過兩個億以上的,從外面買進來的魚苗。 蔡江賜的妻子:就是他就有興趣,價錢比較好,那他就想說過來這邊發展。 老蔡從小就養魚,多年的歷練讓他對魚苗行業了如指掌。在上個世紀,中國大陸的魚苗絕大部分是靠從臺灣省購進,或是從菲律賓等國家進口,交易過程非常復雜,進出差價最少有5倍,利潤空間非常大。 蔡江賜:在這里的銷售價,跟臺灣的產地價,起碼最少要有5倍以上的價差,假如臺灣1塊錢,在這里最少要5塊錢以上。
圖解: 林亞炳:貴的如果斑類的都要十多、二十元錢一條,一般的雜苗,其他的這些其他苗,都要七八元,十元都有。 老蔡一盤算,海南魚苗的需求額一年接近兩個億,卻幾乎沒有繁育魚苗的廠家,如果直接在海南育苗,沒有運費成本,就能比從外地運來的魚苗更有價格優勢,根本不愁銷路。這讓老蔡更加相信海南將是能讓他賺到大錢的地方。 1996年年底,蔡江賜從臺灣找了4個合伙人,投資500萬元人民幣,分別在三亞的海螺鹽場、廣東湛江、汕頭、潮州和福建泉州建了魚苗繁育場。他們信心滿滿的實現著拿下整個海南地區魚苗市場的夢想。 蔡江賜:市場又大,苗的價錢又好,這邊又沒有苗種,以我們的經驗,我們有這方面的專業過來這邊做,應該是可以做的,應該是可以做得很好。 五個人分別在五個養殖場里繁育普通的熱帶咸水魚苗,最初的進展一切順利,可慢慢地,大伙發現,廣東和福建冬季太冷,而三亞的海螺鹽場雖然氣候合適,雨季卻太長,都不適合繁殖魚苗。到2000年,原有的五個育苗場全軍覆沒了。
圖解: 蔡江賜:大家也沒有信心了,只有看好的留下來,看不好的撤回去。 看不好的都走了,就剩下老蔡一個看好的,手里卻也沒錢了。家人也勸他回去,可他就是堅信這里面有商機。 蔡江賜的妻子:有跟他勸呀,他就說反正做下去了,一直做看看這樣。 蔡江賜:因為對我來講我是感覺,我的眼光應該不會那么差,做不好回去反而沒有面子,就是一定要把它做好。 記者:你對你眼光這么自信? 蔡江賜:應該對我自己的看法,評估應該一向都是對自己很有信心的。 蔡江賜對自己的眼光很自信,可是這時候他來海南時帶的500萬已經花光了,在海南賺大錢的夢想離他越來越遠。沒辦法,他只能把親魚暫養到海上,想等籌集到資金后再搬到合適的養殖基地。這原本是一個無奈之舉,卻意外地讓老蔡發現了商機,也讓他離那種神秘的給他帶來巨額財富的魚越來越近了。 2000年,因為沒錢,老蔡把剩下的一千條親魚轉移到了海上養殖。按常理,海上網箱是用來養殖商品魚的,老蔡在海上養親魚也只是暫養,他想一邊養親魚,一邊從臺灣進魚卵孵化魚苗,賣給當地的養殖戶賺點錢。可就在這個時候,他卻發現養在海上的親魚有點異樣。 蔡江賜:養魚在那里,一定都會在,每天在看在觀察,在喂魚我們就有發現這些魚在魚排,有在產魚卵的情況。 老蔡養魚快40年了,從來沒見過親魚直接在海上產卵,這個意外的發現讓老蔡來了靈感。如果這樣產卵,不但省去了租地的錢,各種電力設施都能省去一大半。老蔡決定冒一次險,做一個以前從沒見過人做過的試驗。
圖解: 2001年,老蔡借了一些錢建了300口網箱,在即將產卵的親魚網箱下面鋪上密網防止魚卵流入大海,準備以后就直接在海上產卵了。 蔡江賜:這魚卵。 記者:這全是魚卵? 蔡江賜:這些都是魚卵。 記者:可以下手? 蔡江賜:可以摸,可以。這里面還有受精卵跟沒有受精卵要給它挑開。 記者:這什么魚的魚卵呀? 蔡江賜:這紅魚。
圖解: 親魚在海上產了卵,落在密網上,然后老蔡再把魚卵收集起來,挑出受精卵,然后委托別人在魚塘里孵化出魚苗賣給養殖戶。這個小小的發現,讓老蔡的生意出現了轉機。單靠魚卵,一年都能賺到400萬元。然而誰都沒有想到的是,一場災難正在向老蔡走來。 2005年9月26日,臺風達維進入海南,和以往一樣,老蔡在臺風來臨之前就把魚排拖進了避風港,撤回到岸上。可等臺風平息之后,老蔡再到魚排上檢查,卻已經是另外一幅景象了。 蔡江賜:一下來的時候,全部完蛋了,全部整個海上都是泥漿水,所有的魚都死掉了。 臺風達維過境之后,當地氣候受到影響,連續下了5天暴雨,海水鹽度變淡再加上泥漿水覆蓋帶來的缺氧,海上的魚排都受到了損失,而老蔡在海上養的都是親魚,損失最大的就是他。 蔡江賜:就差不多死掉有1萬多條。魚母培養那么久,也能估計,最起碼也有超過400萬以上。 海上的這一萬多條親魚是老蔡的全部家當,就這樣全死了,損失400多萬元。但對于老蔡來說,損失的錢是小問題,最大的損失是已經開始產卵的親魚。一條親魚養要五六年才能產卵,親魚死了,就意味著老蔡接下來的五六年都沒有收入。 蔡江賜:房子就打掉花了幾十萬就馬上蓋,就可以蓋好了,親魚再打掉那就完蛋了,我要再籌備幾年,才能開始生產。 到2005年,老蔡進入海南創業已經接近十年了。在這個他堅信能賺到大錢的地方,老蔡坎坷前行,最終卻落得一場臺風把他的十年心血化作烏有。很多人都擔心老蔡抗不住這樣大的打擊。 2005年9月,老蔡回到臺灣休養。在臺灣,他偶然發現了一種他過去聽說過,卻從沒見過的魚。當時,僅僅3厘米長的魚苗就賣到25元,商品魚更是賣到300元一斤。 蔡江賜:所有的魚的品種,也只有這條魚才有這個價錢,只要做魚苗的人,有這個能力做魚苗的人,有誰不會想去做?當然我們也會想來開發這條魚呀。
圖解: 帶著這種巨大的誘惑,老蔡拿出了自己最后的300萬元積蓄,買回了200條親魚。并且與人合伙,在陵水建了個新的養殖場,這個養殖場不像一般人的,不但圍上了圍墻,還專門寫了個“謝絕參觀”。 林麗平:基本上他們過來是,這個東西,你隨便去看,人家也不給你看的,以前都是謝絕參觀的那樣的。 蔡江賜:能保密多久就算多久,我們也是想能有多保密幾年,從中多得一點利益呀。 老蔡這種神神秘秘的舉動引來了很多人的好奇,人們都登門拜訪他希望了解其中的秘密。大家還發現,老蔡性格也變了,特別沉穩,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會先泡上幾壺茶再說。 那么,老蔡養的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魚?這種魚又有什么奇特的地方,把老蔡的性子改變得淡然沉穩了呢?
圖解: 從2005年開始,國內掌握魚卵繁育技術的廠家越來越多,魚苗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產量的增加導致銷售價急劇下滑,有的普通咸水魚品種價格,甚至大跌幾十倍。 林亞炳:包括臨水、三亞、樂東都有了,所以現在來說,都產量比較多。 林武燕:沒有什么利潤,沒有數量還要貼費用。 面對市場的慘烈競爭,老蔡卻在一邊悠然自得,這時很多人都不約而同地猜測到了一件事,老蔡的淡然和底氣莫非和那種神秘的魚有關? 于是,很多人都登門拜訪老蔡,希望從他那里得到一些點撥,然而老蔡只有一句話,還不是時候。大家都覺得老蔡那是留了一手。 陳響鋤:我們知道這個在市場是很貴重的一種魚。 林麗平:他們里面還是有一定的技術含量,肯定不會對外這么說的。 但誰都沒想到,在老蔡淡然的背后,卻隱藏著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了,老蔡高價買來的這200條魚就將沒有太大的利用價值。 老蔡養殖場里的這種魚叫龍膽石斑,是石斑魚類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魚,主要生活在東南亞、澳洲海域,以及我國的南海海域。因為這種魚生長速度非常快,很受漁民歡迎。但2005年之前,在我國還沒有人繁殖成功,野生龍膽石斑魚可以下潛到100米深,很難打撈,成了在市面上有價無貨的一種魚。凡是養殖熱帶魚的,都知道這種魚,但大多數人很難見到。 林麗平:以前高,以前一斤有幾百元,高有幾百元都有。 林武燕:它數量少嗎,以前沒有,就少嗎,就人家抓那些野生的嗎。 可讓老蔡沒想到的是,龍膽石斑魚是一種雌雄同體的石斑類魚,它的性別會受到生長年齡和環境的影響而變化。這本來是這種魚的天性,但對于老蔡來說,這確實個致命的弱點。 蔡江賜:影響受精率呀,你產了很多魚卵,有時候你搭配不好,產的10公斤魚卵,沒有一公斤受精的。
圖解: 好不容易花了300萬買回來的這200條珍貴的魚,老蔡不想因為不定性就放棄。他買來市面上所有能買到的可以給魚定性的藥,挨個兒給魚打針試,直到2007年,老蔡的龍膽石斑魚才算定性成功,而這一年普通魚卵市場價格也達到了最低點。 蔡江賜:但馬上我又有不同的品種,別人競爭不到的,價錢高的品種出來了。所以我一點也不著急呀。 2008年,老蔡的龍膽魚卵正是上市了,因為稀缺,一公斤魚卵的價格高達3.5萬元,魚苗12元一條。成為老蔡養殖場里利潤最大的一個品種,占了他所有營業額的60%。 也正是因為他掌握了龍膽石斑魚的繁殖技術,讓很多從事魚苗生意的人都想從他這里得到這種魚卵或者魚苗。
圖解: 梁滕:它魚大的快,利潤大,一年應該有七八十斤。 記者:這個龍躉在市場上賣的多少錢一斤? 梁滕:70元左右。 到2009年,老蔡的魚卵和魚苗生意的利潤達到了一千多萬元。經過14年的打拚,老蔡終于在海南實現了他的財富夢想。現在,仍然有很多人經常拜訪老蔡,和他交流創業經驗。 林亞炳:我也覺得向他學習,向他請教,然后就把它搞起來了。 林麗平:整個操作,這個從卵出來還是拜訪他們,要跟他們問問他們的。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致富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