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大黃魚曾經是中國最重要的經濟魚類,短短二三十年里,便瀕臨滅絕,令人痛心。談到大黃魚消失的原因,一位浙江水產專家對我說:“上世紀50年代,你們福建有一種叫敲罟(gu,音鼓,系方言音譯,一般作“舟古”,或罟,或魚古,現擇一而從——蕭注)的作業方式傳到溫州,迅速推廣。大黃魚是石首魚科,頭骨中有兩枚耳石。敲罟就是許多船一起敲竹板,在水中產生共振,大魚小魚一起腦震蕩,造成滅絕性捕撈。80年代后期,野生大黃魚就絕跡了。”
身為福建人,他的話讓我感到一點內疚,覺得有必要弄明白事情真相。據1993年出版的《平陽縣志》,溫州地區的敲罟作業果然是福建傳去的:“1956年6月福建惠安縣漁船,在石坪鄉(今蒼南縣)海面開始敲罟捕撈大黃魚獲得高產,漁民紛紛仿效。”
《溫州晚報》上有篇叫《大黃魚的“黃金年代”》的文章描述得更具體:“這年(1956年)6月上旬,福建省惠安縣崇武大團結漁業社的社長拿著一封介紹信來到平陽縣(今蒼南縣)石坪鄉。來人的目的是希望福建的幾艘敲罟船能停靠石坪鄉碼頭。這個要求沒人反對。隨后,福建的這幾艘敲罟船只捷報頻傳,一天出去都能拉幾百擔(1擔=100斤)黃魚,多的時候甚至有一千擔,惹得眾人紛紛眼饞。”
敲罟作業是一種利用聲學原理的高科技漁法。一般是中間兩艘大漁船(稱罟公罟母)張好網,再用二三十條小船在大船前圍成半圓圈,每艘小船3人,一人搖櫓,兩人敲打綁在船幫上的竹杠,發出巨大的合音,聲波傳入海中,引起黃魚的耳石共振,導致昏迷死亡,船隊漸漸合攏,昏死的魚群被趕入大船張開的網中,一網打盡,產量極高。通常,人們稱兩艘大船和數十條小船的一個組合為一艚。1957年春汛時,溫州地區發展到130艚,秋汛增加到162艚,當年大黃魚總產量9.65萬噸,為常年的20余倍。
魚多價賤,大黃魚跌至每斤五六分錢,更多幼魚則堆在灘頭腐爛,當作肥料。1958年浙江省委通告停止敲罟作業。轉眼來到饑餓的1960年,在面臨“救人還是救魚”的選擇時,浙南悄悄恢復了敲罟作業,導致1963年國務院下達《關于禁止敲罟的命令》。“文革”期間,溫州地區開始了第三次敲罟作業,至1975年初終止。這時,大黃魚已經所剩無幾。
敲罟作業成本很低,卻極有效率,不分老幼,一律聚殲,堪稱解決大黃魚的終極漁法。許多人認為這是導致大黃魚滅絕的主要原因。讓我如釋重負的是,其發明專利屬于廣東人。
《福建省水產志·附錄一:大事年表》稱:“1954年3月,東山、詔安縣部分漁民聘請廣東廣澳鄉敲罟技術員傳授技術,開始發展敲罟作業。”《福建省科學技術志·水產》“敷網”條敘述得更詳細:“1954年初,省水產局聘請廣東省技術員在東山、詔安以撐開敷網進行敲罟作業試驗,1955年,作為‘一種近海的先進作業’在全省推廣。1957年,全省敲罟作業達60多艚。同年5月,國務院發出指示,敲罟作業作為‘一種有害漁法’被禁止。上世紀60年代,此漁法一度違禁復起,后被禁止,但本省大黃魚資源已遭嚴重破壞。”
惠安縣崇武就是在全省推廣敲罟技術時新學的。《崇武鎮志·漁業》謂:“此作業1955年引進后大發展,因對資源破壞嚴重,1957年禁止使用,9月底全部轉業。1960~1962年再次出現,1963年禁絕。”事實上,崇武漁民只是敲罟作業的一個偶然傳播者。
“廣澳鄉”屬于廣東汕頭市。據李開洲《南澳罟艚歌》一文介紹,《南澳志》明確記載,南澳的敲罟技術是明嘉靖年間(1522-1566)從饒平大埕鄉學來的;1871年,南澳已有敲罟作業28艚,解放前夕剩5艚;南澳至今還保存不少古代敲罟漁歌。南澳縣屬汕頭,饒平縣屬潮州,均與福建東山和詔安兩縣相鄰,同屬閩南方言區。看來,敲罟作業的源頭在廣東潮汕地區。這種古老而先進的漁法,在該地秘密流傳了400多年,連其左鄰漳州人都是半個多世紀前專門拜師學會的。但它威力巨大,一旦出鞘,隨即終結了統治中國海洋漁業數千年的大黃魚時代。
廈門漁業史專家陳復授先生曾告訴我,在全省一片敲罟熱潮中,廈門沒有船只參與。這倒并非廈門漁民冷靜,而是因為當時廈門作為海防前線,沒有制海權,漁民只能在家門口的海灣打點小魚,敲罟作業那龐大的陣仗施展不開。這是個好消息,至少廈門人面對大黃魚殘余那無辜的眼睛時,不必心存愧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