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現在老百姓最關心的是食品安全,這意味著商機,誰要養出‘健康魚’誰就會贏!”在水產業摸爬滾打了近30年的吳泉明,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路。他認為不改變現有的水產養殖組織形式,“健康養殖”就會成為空話。
9月2日,科技日報記者在仙桃市見到了泉明水產專業合作總社理事長吳泉明。他談起合作社來興致勃勃。
吳泉明生長在湖區,16歲踏足水產養殖,做過水產技術員,當過技術推廣站站長。1992年,在全國經商大潮中下海,在荊門建起了最大的苗種孵化基地。
2003年,在仙桃市“返鄉投資”的召喚下,吳泉明回到家鄉辦起水產養殖公司。在此期間,不安分的他還做了“通威”的代理,賣起了魚飼料,又去清華大學讀了MBA班。
從清華大學學習回來以后,吳泉明產生了做品牌的想法。他深知打造健康養殖的品牌,必須走“科技化、規;藴驶钡牡缆。
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吳泉明意識到創辦合作社可以實現他的夢想。
吳泉明說,把別人錢裝入自己口袋和將自己的思路裝入別人大腦都是很難的事。要想農民加入合作社跟你干,你只有把錢裝進他的口袋,才能把思路裝入他的大腦。這就是我們用“七項服務”的理念讓社員賺錢,實行“五統一”達到健康養殖,“健康魚”的高效益可以帶來更大規模的健康養殖。
泉明合作社首先從服務入手,投資200多萬元用來修路、架電線,完善漁業生產基礎設施,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贏得了廣大漁民的信賴,當年就吸引了200戶社員加盟。泉明合作社又一鼓作氣,在社員中按照統一養殖模式、統一技術標準、統一使用飼料、統一使用無公害藥品、統一銷售成魚“五統一”方式組織生產,壯大養殖規模。
“五統”強調統一管理,充分激發養殖戶積極性,一方面有成熟技術作后盾(統一藥物、統一操作規程),魚病防治不用操心,另一方面批量采購大大節約了成本,更重要的一點是實現了水產的健康養殖,提高了經濟效益。
石山港村漁民張桃階有20畝魚池,養了四五年魚,去年加入了合作社才嘗到賺錢的滋味,且遇事有了靠山。
今年8月初,張桃階就遇到了麻煩事,要上市的大魚一網起來就死,他找到了合作社。合作社技術員對魚池水質進行檢測,發現水中亞硝酸鹽偏高,便先后兩次投放化學制劑降解。合作社不僅解決了他的技術難題,還幫他以較好的價格賣了1300多公斤草魚。
吳泉明算了一筆賬,合作社給社員提供技術、資金、信息、飼料、生物制劑、基礎設施配套和銷售等七項服務,社員從合作社獲利至少有三筆:一是餌料系數降低0.1—0.2,每畝增收200元;二是藥物每畝降40元;三是產量每畝增75公斤,增效300元,合計每畝增收540元。
2009年社員養殖總產值1.57億元,比2008年增值1633萬元,增幅11.6%,戶平增收1.6萬多元,畝平增收544元,比非社員每畝增收385元。
社員從健康養殖中獲得了利益,合作社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短短3年,該社由最初的資產800多萬元、社員200戶、水面6000多畝發展到總資產達6000多萬元,社員1019名,養殖水面30006畝。覆蓋了大半個仙桃,一舉成為湖北省規模最大的水產專業合作社。
吳泉明說,泉明合作社未來5年要擴大核心基地2萬畝,吸納社員3000戶,發展養殖水面10萬畝以上。同時,全面推進標準化生產,力爭在全省乃至全國從源頭打造一個叫得響、信得過的綠色、生態、環保品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