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相間的外墻、通排的玻璃窗、長方體的造型……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胡家山畔,一排多層建筑面海而立,格外醒目。如果沒有人告知,很難想到這些建筑里除了一棟職工宿舍樓外,另外的四棟樓都用于水產養殖。
這是青島瑞滋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青島瑞滋”)“高值化水產品育種和生態養殖創新示范項目”一期建設內容。近日,該項目一期完工,建成的四棟海參養殖樓每棟高十五米、分三層,將提升漁業養殖的集約化、現代化水平。
把良種“保住”
進入10月,天氣漸涼。“怕熱不怕冷”的黃渤海域海參陸續結束夏眠、活躍起來。近年來,高溫、病害成為海參養殖的最大挑戰。應對高溫天氣、保護海參良種也成為青島瑞滋讓海參“上樓”的重要原因。
應對高溫、病害,青島瑞滋總經理范瑞用的想法很簡單也很有效: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培育抗病、耐高溫的海參新品種。2017年,雙方歷時12年聯合培育的抗病力強、耐高溫的刺參新品種“參優1號”成為我國首個抗逆刺參新品種。2018年,“參優1號”在高溫天氣下因其優良性狀得以存活,受到養殖行業青睞。目前,“參優1號”在國內刺參良種市場占有率達30%以上,成為我國現有8個海參新品種中產業化最成功的代表。依托“參優1號”,青島瑞滋在2022年獲批國內首家國家級刺參良種場。
但是,保存“參優1號”海參良種,仍然面臨著高溫挑戰。“原來的老車間距離海邊稍遠,同時受周邊防波堤影響,海水循環不暢,一到夏天就需要開著空調給海參降溫。”范瑞用表示,“新建的四棟養殖樓距離大海只有二三百米遠,把海水抽上來,水溫最高不超過25攝氏度,不需要人工降溫,海參就可以安全度夏。”
當前,除了“參優1號”新品種外,青島瑞滋還培育了“瑯琊青1號”和“多刺1號”兩個新品系,未來有望繼續獲批海參新品種。10多年來,為了培育海參新品種,青島瑞滋搜集了國內外不同地理種群海參,建立了國內最大的海參種質庫。“接下來,這些珍貴的種質資源都將陸續搬遷到海參養殖樓里保存、利用。”范瑞用說。
彰顯現代化
走進海參養殖樓一樓,一個個長方形的養殖池映入眼簾,養殖池共分為四排,每排有二十幾個池子。走上二樓、三樓,布局幾乎一致。“青島沿海土地供應非常緊張,這樣建設能夠節約土地,有效拓展養殖空間,實現集約化養殖。”范瑞用說。
其實,養殖“上樓”并不是新鮮事。2019年,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關于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出“養殖設施允許建設多層建筑”。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推進畜禽規模化養殖場和水產養殖池塘改造升級”。近年來,生豬“上樓”已引起廣泛關注。
但水產養殖“上樓”,國內案例較少,因此,“建水產養殖樓”也并不容易。方案設計方是在建筑設計領域頗有實力的上海同大建筑設計研究院,此次參與設計海參養殖樓,也是研究院的一次探索嘗試。
“我們請了很多專家溝通,以滿足海參‘上樓’養殖的各種工藝要求。”在海參養殖樓內,范瑞用指著養殖池舉例,一個養殖池的長度、寬度和高度分別是5米、2.6米、1米,100多個盛著海水的養殖池排列在一起,相當于一個大號游泳池,建樓時不僅要考慮樓高、載重等設計問題,還要考慮海水腐蝕等現實問題。
同等重要的是,一期建設的四棟海參養殖樓,除了能夠實現集約化養殖之外,還著力提升現代化水平。例如,在傳統的海參育苗車間,養殖的海參生活在波紋板附著基里,清理池底時需要人工將一個個附著基提出來;而在海參養殖樓中,每樓樓頂都安裝了多個航車,可以將整個養殖池中的所有附著基一次性全部提出,省時省力。
“根據生產需要,我們還購置了充氧配套設備、水處理過濾系統、水處理消毒系統、精準投喂裝備、水質在線監測系統等,著力建設功能完善、配備齊全的高端海洋水產品育種、繁育研發和生產中心。”范瑞用表示。
打通產學研
在海參養殖樓內,青島瑞滋打造刺參良種保種中心、刺參良種育種中心及刺參良種繁育中心三大中心。換言之,除了保存刺參良種之外,青島瑞滋還利用海參良種雜交選育親本,不斷培育新品種,同時將“參優1號”等新品種擴繁,通過出售受精卵和苗種盈利,形成海洋種業“總部經濟”。
“我們通過把控種質資源這種方式,把‘種’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范瑞用初步估算,雖然建設海參養殖樓成本較高,但達產后,預計每年仍有1000萬元利潤。與此同時,還能帶動科研、科普,具有較大社會效益。
進一步的布局正在展開。目前,青島瑞滋“高值化水產品育種和生態養殖創新示范項目”一期已經建成。接下來,項目二期還將建設五棟多層建筑,包括辦公樓、養殖樓、包含科普展覽內容的科研樓等,最終形成一個集生產、科研、科普等于一體的國家級刺參育種和繁育示范基地。
海參“上樓”,不是簡單地把海參搬到樓上養殖。推動我國水產養殖“上樓”、漁業創新發展,青島邁出了新步伐。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