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相關課題組11日在其2010年年會上發布的《中國海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與政策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近海環境呈復合污染態勢,陸源入海污染嚴重,防控難度加大。
報告指出,近年來,中國近岸海域總體污染程度較高,2009年不清潔海域面積約為14.7萬平方公里,超過近岸海域面積的50%。陸地上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通過直接排放、河流攜帶和大氣沉降等方式輸送到海洋,已嚴重影響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成為海洋環境污染的關鍵因素。污染嚴重的海域集中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膠州灣、珠江口等大型入海河口和海灣。
報告認為,陸源及其他來源污染物進入海洋環境,直接導致海洋水體、沉積物和生物質量下降。其中陸源營養鹽是導致我國近岸赤潮、綠潮災害頻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污染、大規模圍海造地、外來物種入侵導致濱海濕地大量喪失和生物多樣性降低,近岸海洋生態系統嚴重退化。2009年監測表明,中國受監控近岸海洋生態系統處于健康、亞健康、不健康的分別占24%、52%、24%。
報告還認為,中國近海生態系統正處在保護和建設的關鍵時期;海洋生態環境災害頻發,海洋開發潛在環境風險高;沿海一級經濟區環境債務沉重,次級沿海新興經濟區發展可能面臨新的危機和挑戰。
參與這一課題研究的中外專家建議,中國應制定國家海洋和海岸帶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宏觀指導,其中應優先考慮圍填海、富營養化和漁業等緊迫問題,并設立國家海洋委員會,建立健全海洋管理法律法規體系。
報告中還建立中國應實施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建立圍填海紅線制度、海洋生態補償制度、海洋保護區網絡,加強受損海洋生態系統的修復與恢復,加強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同時建議加強長期、科學、海陸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和預測,健全海洋重大污染事件風險預警及應急響應制度。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成立于1992年,是一個由中外環境領域高層人士和專家組成的、向中國政府提供政策建議的咨詢機構。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