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船集團承建的挪威海上養魚平臺吊裝完成后,形成一個直徑110米、高69米的“巨無霸”
在深海區放置一個固定的“漁場”,將三文魚魚苗投放進去,一年后每條魚重5公斤,150萬條三文魚就可以面市了。這種可移動的海洋漁場即將投入使用。
6月3日,由中船重工武船集團總承包的挪威海上漁場項目——挪威海上養魚平臺(海洋漁場1號),在位于青島黃島區的武船集團新北船基地順利交付。這是世界首座、規模最大的半潛式深海“漁場”,是集挪威先進養殖技術、現代化環保養殖理念和世界頂端海工設計于一身、現代化全自動的深海養殖裝備,是該領域全球首例研發項目。
該項目的成功交付,是武船集團深入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利用前沿技術促進海洋養殖產業發展的重要成果,是在全球海上漁場裝備制造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是加快融入“一帶一路”、推動漁業養殖從近海養殖走向深海養殖的“裝備革命”。
記者在現場看到,“海洋漁場1號”是一個巨大的圓柱體結構,停放在船塢里,總高69米,直徑110米,四周共有12個黃色柱子,底面還有6個圓錐形壓載倉,最下面有6個圓柱,圓柱與圓柱之間是漁網連接起來,一共有16張漁網,這些漁網都是從挪威運過來的,每張價值高達100萬美元。海洋漁場最上面是總控制室等結構,是養魚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共四層樓。
船體總裝量達到7700噸,抗12級臺風,配備有各類傳感器2萬余個,可實現全自動監測、喂養、清潔等工作。根據設計,僅需要7名員工就能實現一次養魚150萬條。整個裝備由挪威完成初始設計,中國中船重工武船海工研究院進行工程設計和建造。
挪威漁業高級科學顧問 索玟·范·尼斯博士:高科技遠洋農業是一個新方向,這型裝備的目的是要探索是否可以進行環保漁業養殖。我們認為中國制造和挪威創新的結合是非常有趣的,這是一項新科技成果。如果經過實踐驗證,這可以推廣到全世界不同種族、不同國家,所以這也將是一項面向未來的技術。
“超級漁場”是世界首座、規模最大的深海半潛式智能養殖場,融合了世界最先進養殖技術、環保理念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能力,這型裝備也是該領域在世界范圍內的首例項目,其建造在整個業界被認為具有極大挑戰。
中船重工武船集團 王宇博士:它是全新的設計,沒有先例可循,所以我們基本上是面臨一個邊設計邊制造邊修改的狀態。傳統來說,北歐或者東歐制造力很強,但是近幾年中國學習歐美的先進技術,趕超日韓,已經具備跟世界一流船廠和海工設備制造商的競爭能力,從而能夠在這種高端的,首次建造的海工訂單的機會中脫穎而出。
軍民融合打造世界領先成果
其實長久以來,我國作為世界主要造船大國之一,一直在不斷提升海洋裝備制造的科技含量和精度質量,這型創世界之最的“超級漁場”,雖然是為海洋漁業打造,但也是我國造船領域技術在軍民融合后綜合實力的體現。
“超級漁場”雖然是一座遠洋漁場,但事實上它也是一種海洋工程裝備,和我們所熟知的LNG液化天然氣運輸船、海洋鉆井平臺一樣,是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的工業產品。
“超級漁場”提出了很多行業內從未有過的海工設計,它配備有一扇用于清潔漁網、驅趕魚群的360度全向旋轉門,這個罕見的巨大活動機構目前已經順利通過測試,這也是我國造船行業高技術水平的體現。
中船重工武船集團副總工程師嚴俊:旋轉門,它有旋轉的平面度的要求,它的框架有安裝的精度要求,在幾十米的高空,無人的情況下,要通過遙控的方式,來進行毫米級的安裝,這個要求是不一般的。
嚴俊表示,雖然目前全球造船行業較為蕭條,但中國造船業正在通過技術轉化,完成剩余產能的利用,打造出像“超級漁場”這樣的新裝備。不斷挑戰世界高標準制造的中國制造,正在獲取世界的認同。
武船集團挪威漁場項目總監 陳海勇:包括我們在業內取得的620萬工時無事故的安全紀錄,包括我們的精度控制,控制到每一個部件每一個焊縫,每一個管線,每一個閥線,都可以精準地控制了,從這個控制里面可以看出中國制造業的提升,看出客戶對中國制造業的信任。
武船集團技術專家王宇博士介紹,該平臺的旋轉門系統,在研發制造上創造了多項業內新紀錄。有別于其他已建、在建的養殖裝備,這一新型的旋轉門系統是自動化、智能化的末端“執行”裝置,承載著漁網清洗、活魚自動驅趕和捕捉、底部死魚收集、防虱等漁場主要功能,獨特性和科技含量在國內海工行業內前所未有。這一新型的旋轉門系統在精度上要求極高,直徑110米、重達數百噸的門形框架,能夠以中央立柱為中心,在周長300多米的平面上,以毫米級的精度在軌道上自如運轉,無論是旋轉門自身還是旋轉軌道,都在精度上創造了業內前所未有的高度。
負責該項目的武船集團控股子公司——湖北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有限公司,是我國首個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2015年公司確定將海洋漁業養殖裝備作為戰略主攻方向之一,為國內制造業領域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全面推動轉型升級,增加了一個新的典型案例。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陳波認為,“海洋漁場1號”的成功交付,在全球漁業養殖領域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是武船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用深遠海養殖“劃時代”裝備講述的“中國故事”。
記者獲悉,武船集團最近與薩爾瑪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再獲5座智能化漁場項目建造訂單。
解讀>>>
“海洋漁場1號”先進在哪
范圍
突破了挪威傳統近海養殖海域限制
可在開放海域100米至300米水深區域進行三文魚養殖
系統
配備了全球最先進的三文魚智能養殖系統、自動化保障系統和高端深海運營管理系統及對應子系統。
其中,智能養殖系統包括魚苗投放系統、魚苗進食系統等;自動化保障系統包括漁網自清潔系統、死魚收集系統等;高端運營管理系統包括自適應升降系統、深海定位系統等
設備
在研發制造過程中,該養魚平臺融入了生物學、工學、電學、計算機、智能化等技術,將復雜的養殖過程控制變得異常簡單和準確。
安裝各類傳感器2萬余個
水下水上監控設備100余個
生物光源100余個
進展>>>
一個月后抵達挪威投入使用
據了解,挪威是世界三文魚最大的供應商,被稱為三文魚的故鄉。
挪威養殖業為滿足全球需求,近年來開始嘗試取法海上鉆油技術來興建養殖平臺,從而解決傳統養殖技術的疾病及污染問題,以擴大產量。
薩爾瑪集團(Salmar)是挪威海產品養殖的巨頭,三文魚養殖量占挪威市場的20%以上,總資產達12億美元,也是挪威的三文魚養殖龍頭企業。
近年來,在綠色環保理念指引下,針對近海密集養殖魚病多發等問題,薩爾瑪集團一直在研發半沉水下的海上養殖平臺,該平臺下錨地點能夠遠離陸地,以利海水在養殖魚群之間自由流動。此外,這些平臺也會裝配用于驅逐鯊魚的設備。
去年,中船重工武船集團中標該項目,當年5月14日開工建設,今年5月底竣工。
據專家評定,武船集團建造的海洋漁場1號深海養殖平臺是全球首個現代化、全自動、最智能的深海養殖裝備。
據介紹,海洋漁場1號將于6月10日從青島出發,一個月后抵達挪威投入使用。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洋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