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輪蟲在海水育苗中的應用,使得育苗業有了長足的進步,提高了苗種的質量,增加了單位水體的出苗量,提高了經濟效益。因此在輪蟲培養中必須科學地從進水、接種、培養管理、采收等方面做足功夫,穩定培養優質的輪蟲
輪蟲(Rotifer)是一群微小的多細胞動物,種類繁多,廣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水域中,是水中浮游生物的主要組成部分,而且是魚類、甲殼類重要的天然餌料生物。人們對輪蟲的生物學、人工培養和應用進行過許多的研究,其中以半咸水種類—褶皺臂尾輪蟲(以下簡稱輪蟲)的研究最為深入,它具有生活力強、繁殖迅速、營養豐富、大小適宜和容易培養等特點,可至少在60種海洋有鰭魚類和18種甲殼動物幼體的培養過程中應用。
輪蟲在海水育苗中的應用,使得育苗業有了長足的進步,提高了苗種質量,增加了單位水體的出苗量,提高了經濟效益。但是不合理、不科學地培養與使用輪蟲,也會給海水育苗帶來災難。下面就輪蟲培養技術進行一定的探討,以為輪蟲的人工培養增添更多借鑒。
1 清池進水
清池方法有兩種:一種為干水清池,即把池水排干,在烈日下曝曬3-5天,即可達到清池目的,如有必要,可再用清池藥液,部分或全部潑灑池底和池壁;另一種為帶水清池,即培養池連同池水一起消毒,按水體量加入藥物殺死敵害生物,池水沒有浸泡到池壁,則用清池藥液潑灑消毒。藥效消失后,即可進水。
灌入池中的海水,必須通過250目或300目的密篩絹網過濾,以清除敵害生物。池塘一次進水不宜過多,第一次進水約20-30 cm,隨后逐步增加。
2 接種
輪蟲的接種密度大小要由所使用的餌料種類來決定,因為單細胞藻類為活餌料,接種密度大小對用單胞藻培育輪蟲的影響不大,但作為生產性培養,密度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一般10-30個/毫升;如果接種量小于10 個/毫升則偏低,大于50個/毫升則偏高。如果用酵母培養,則接種密度需要大一些,一般20-50 個/毫升為好。因為酵母(面包酵母)水中3 h的死亡率超過50%,所以,剩余的大量酵母死亡后污染輪蟲培育水體。用酵母長時間培育輪蟲(>3d),若投餌量過大,大量酵母死亡污染水質,使pH 值下降、氨氮濃度上升,造成輪蟲死亡,導致培育失敗。
輪蟲接種密度過小時,若酵母投喂量小,酵母在水體中的密度便會降低,輪蟲很難濾食到足夠的食物,因而輪蟲常因攝食不足而不能繁殖,甚至會導致輪蟲因饑餓而死亡,造成培育失敗;若酵母投喂量大,雖然能保證輪蟲濾食到足夠的食物,但如果輪蟲密度低,無法全部濾食凈所有的酵母,這必然導致大量的死酵母殘留。隨著培育時間的延長,殘留污染物不斷增加,最終導致輪蟲培育失敗。若因條件所限,只能低密度接種輪蟲時,應盡量用單胞藻進行培育,或添加一定量的單胞藻與酵母共同培育輪蟲,可提高輪蟲培育成功率。
3 培養管理
大量培養輪蟲的成功條件必須是培養環境與輪蟲的生理要求完全一致,否則輪蟲將會增殖不良或逐漸死亡。為了穩定培養并供應優質的輪蟲, 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管理。
3.1 水溫
水溫是與輪蟲繁殖關系最密切的環境因素。輪蟲適溫范圍為5-40℃,最適溫度為25-35℃。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輪蟲的世代時間縮短,產量也隨之增加。水溫對輪蟲繁殖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是水溫過高或過低,二是水溫急劇波動。
過高的溫度對輪蟲的種群增長有抑制作用。溫度過高會使輪蟲的蛋白質、碳量及熱值急劇下降,從而降低輪蟲的品質。溫度過低同樣會影響輪蟲的繁殖。廈門地區野生輪蟲的數量在11月份開始減少,12月上旬全無蹤影,室內培養的輪蟲活力降低,深入容器底部,寒潮來臨大量死亡。在天氣不穩定、氣溫變化較大的季節,尤其是大量使用輪蟲的4-5月梅雨時期,輪蟲數量也會急劇變動。所以在輪蟲培養過程中,要密切注意水溫變化,及時采取有效應對措施,避免輪蟲大量死亡。
3.2 鹽度
王堉等報道,褶皺臂尾輪蟲適宜的繁殖鹽度為10-30,而尤以15-25為宜。何進金等的試驗表明,在1.000-1.040 的相對密度范圍內,輪蟲都能繁殖,培養輪蟲的適宜相對密度在1.000-1.015之間;相對密度在1.020以上時,相對密度越高,輪蟲的增殖量越少。
高鹽度對輪蟲增殖不利,如果僅從輪蟲培養來考慮,適宜的鹽度范圍是15-25,但低鹽度培養的輪蟲投入育苗池后活力差或死亡,餌料價值會降低,可以在適當的范圍內降低比重促進輪蟲的增殖。在培養過程中注意維持水位,保持正常的水深。在炎熱的夏天,太陽曝曬,水分蒸發量大,造成水位下降,池水鹽度增大,對輪蟲生長繁殖很不利,必須進行調節。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把淡水引入培養池,如果不能引入淡水也可灌入新鮮海水調節。另外,在輪蟲接種或采收時,鹽度的升降差不能超過5‰,否則輪蟲會因鹽度突變而大量死亡。
3.3 合理投喂
目前用于輪蟲培養的餌料主要為單細胞藻類和酵母,Caric等的研究表明,浮游植物的單種培養物是褶皺臂尾輪蟲的最合適的餌料,也有人用發酵面粉、農業加工下腳料(如米糠) 培養輪蟲。如果投喂單細胞藻類(如小球藻、扁藻等) ,則投喂量不受限制。小球藻、扁藻等單胞藻培育輪蟲營養全面,餌料效果好,但是,由于受單胞藻培育場地的限制,在進行大規模輪蟲培育時,單胞藻的量很難做到足量供給。
由于輪蟲食量大,輪蟲攝食單胞藻的速度遠遠大于單胞藻的增殖速度,一般情況下,單獨用單胞藻培育輪蟲,輪蟲密度很難達到200個/毫升以上。雖然采用特有的培育裝置,以濃縮小球藻為餌料,培育的輪蟲密度可達1.0×l04-2.0×104個/毫升以上,但這種輪蟲培育的成本過高,不易于推廣。用酵母作餌料培育的輪蟲,經短時間的單胞藻或魚肝油營養強化,也能達到很好的餌料效果。
一般用酵母培育輪蟲,由于受低輪蟲接種密度、酵母投喂量不易掌握的影響,培育密度常在200個/毫升以下,很難超過500個/毫升。關于酵母的投喂量,有很多學者做過相關研究。據張道南等研究表明,投喂啤酒酵母研究褶皺臂尾輪蟲培養結果,投喂量為300 %為宜。董娟認為,酵母細胞的投喂量一般為一百萬個輪蟲投1-1.5 g。李元廣等進行研究試驗時酵母投喂量每百萬輪蟲投喂0.6 g。蘭國寶等認為,投喂酵母菌,每一百萬輪蟲最佳投喂量為0.3-0.35 g ,最多不要超過0.4g。
輪蟲是濾食性動物,能濾食到多少食物,與水體中餌料的密度密切相關。所以為了保證輪蟲能濾食到足夠的食物,總的原則是早期的投餌量要適當高些,隨著輪蟲密度逐漸增大,應適當降低投喂量。王鴻鵠等用面包酵母室內高密度培養褶皺臂尾輪蟲,結果發現:1.5 g/(106•d)的較高投餌量,適合于接種密度約為50個/毫升的褶皺臂尾輪蟲培養,而投餌量為1.0-1.2 g/(106•d)時,適合于200個/毫升以上較高密度的培養。若褶皺臂尾輪蟲密度達1000個/毫升以上,投喂量則需進一步降低至1.0 g/(106•d)以下。而當褶皺臂尾輪蟲接種密度低至30個/毫升以下時,除酵母外,適當添加一定量(1/3以上體積)的單胞藻,可提高褶皺臂尾輪蟲的增殖速度,降低褶皺臂尾輪蟲培育的風險。
3.4 水質
除了水溫及鹽度外,水體pH、溶氧及氨氮含量對褶皺臂尾輪蟲的增殖也有較大影響。隨著輪蟲的生長繁殖,密度越來越大,投餌量也隨之增加,殘餌和糞便的積累越來越多,除了pH值下降外,耗氧量及水中氨氮量也增加,這對輪蟲的生長有抑制作用。于建平等人在輪蟲的氨氮慢性中毒實驗中發現氨氮濃度超過2.1μmol/dm3時對增殖有不良影響, 超過7.8μmol/ dm3時輪蟲數量相對減少50%。同時,毛洪順等人研究發現,在溶氧多時有效氮以硝酸態氮為主,在缺氧狀態下則以氨態氮為主,因而改善水體的溶氧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氨含量和氨的危害。因此,培養過程一方面需要連續充氣,這不但可以穩定和提高溶解氧,保障輪蟲的呼吸需要,同時還起到攪拌的作用,防止褶皺臂尾輪蟲聚群,避免局部缺氧,也使餌料分布均勻; 另一方面要根據輪蟲的生長情況和密度變化調整投餌量,這樣可以穩定水質,使培養順利進行。
在更高的條件下可以用機械的方法清除污染物,即建造能及時排除死亡酵母及殘渣的過濾設施與及時清除氨氮等污染物的設備,或者多投喂單細胞藻類,并適當地使用光合細菌,有利于改善培育水質,對降低氨氮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對輪蟲生長有促進作用。
3.5 敵害生物
在輪蟲培養過程中,常見的原生動物主要是無色鞭毛蟲類和纖毛蟲類,其中與輪蟲爭食餌料的多是纖毛蟲類的(Uronena)、盾纖蟲(Aspidisca)和游仆蟲(Euplotes),有時還混有橈足類、水蚤類、豐年蟲等浮游動物。這些生物不僅與輪蟲爭食餌科,也爭奪棲息場所和生活空間,有些橈足類還會攝食輪蟲,是影響輪蟲繁殖的主要負面因素之一。這些敵害生物多半是海水過濾不干凈或是從餌料中帶進來的。另外,當投喂過多的酵母或者換水量不足時,容易引起敵害生物的大量繁殖,輪蟲大量沉底死亡導致培養失敗。因此,在輪蟲培養生產過程中,一要保證輪蟲種健壯和純凈,二要防止水質污染,三要保證投喂酵母不過量,以免留餌時間過長而敗壞水質。
4 采收
輪蟲的密度超過100個/毫升時,即可采收。用面包酵母培養的輪蟲缺少高度不飽和脂肪酸,這種輪蟲在采收前必須用海水小球藻或魚肝油營養強化6-12h。采收輪蟲時,輪蟲的死亡量因密度、落差、收集容器中有無海水而有很大差異。
采收中輪蟲遭受猛烈沖擊后,或死亡或活力降低,結團浮于水面上。直徑2.5mm的尼龍管從1m高落下, 收集到容器內的死亡率是6.1%,若經導管進入水中則可降低死亡率。收獲時,可用250-300目篩絹網制成約40L容量的網箱,網箱高40cm,外有一方不銹鋼架支撐,網箱捆緊于不銹鋼架內,張開。把網箱連同不銹鋼架放在一個高為20cm的大塑料盆中(盆中盛入新鮮海水),用潛水泵把池水抽出,經塑料軟管導入網箱內過濾。塑料軟管應盡量避免用閥門和異徑接頭, 管口應沒入水面以下,避免水流太大和突然改變對它的沖擊。待網箱內輪蟲密度大時,用塑料勺舀取作為餌料投喂或作為種輪蟲繼續培養。
為了避免將致病菌帶入育苗池,必須用過濾海水將輪蟲沖洗干凈或經藥浴消毒后再投喂。池中輪蟲也可只采收一部分,采收后立即在輪蟲培養池中加入新鮮海水補回采收的水量,并繼續投喂酵母,充氣培養。由于輪蟲培養池中的殘餌、輪蟲糞便等物質會隨著培養天數的增加而增多,使水質逐漸惡化,因此每次培養時間一般維持15-25天,最多30天,然后全部采收,清池,開始新一輪的培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