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實踐中,人們對于魚蝦采食量的關注度排序往往是優先于生長性能的。但在解決采食量問題時,卻往往只停留在飼料的適口性層面。其實,采食量是動物和餌料共同決定的一個結果,因此單純強調餌料或者是動物自身都是達不到理想的采食量調控目的的。
換料采食量與整體采食量
在實踐中有兩種最為普遍的采食量問題,即換料采食量和整體采食量。換料采食量顧名思義是指在換料過程中突然出現的采食量改變。整體采食量是指魚蝦在一段時間乃至整個生長季節的采食量情況。采食量問題是目前配方師突出關心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拒食、料、采食速度慢、采食量下降等。
換料采食量往往與魚蝦的餌料經歷或特定品種的喜好有關。這通常與魚蝦的嗅覺和味覺感受甚至是顆粒的質感直接有關。富含呈味物質相對于較少呈味物質的餌料在換料的頭幾餐是更容易獲得較高的采食量的。即使是高低食鹽的濃度也會引起一定程度換料采食量的差異。大部分換料采食量的差異僅僅表現在換料后的頭幾餐,而不會影響到魚蝦的整體采食量,因此也不會導致生產成績的改變。
人們很容易觀察到換料采食量的改變,并成為重要的市場競爭指標。而整體采食量卻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其實整體采食量對養殖效果的影響要遠遠高于換料采食量。除了能量濃度差異引起的采食量改變的正常情況外,異常的整體采食量偏低,意味著魚蝦的生長潛力受到抑制,因此必然表現為餌料效果不理想。
其實還有一種現象需要和采食量高度關聯的是明顯偏高的餌料系數。在生產實踐中如果在早期觀察到養殖水體水質容易惡化,需要聯想到硬顆粒吐料的情況,以盡快分析并采取措施。
能量濃度與采食量
同陸生動物一樣,下丘腦是水生動物采食量調控的中樞,同時消化道的物理感受也參與采食量的調控,總體表現為因能而食的特性。但是相對于陸生動物,采食量的中樞調控在水生動物上的精準度相對較差。因此在使用高能配方時,魚蝦總是傾向于食入更多的能量,而在使用低能配方時,總是傾向食入較少的能量。這是下丘腦采食量控制中樞和消化道物理感受調控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較高營養濃度(高能)的配方在總體上會獲得更快的生長速度。這和陸生動物精準“因能而食”的特點是存在一定差異的。
嗅覺與采食量
誘食性是人們最為直觀可以感受到的餌料特性。因此在很多時候人們將誘食性或適口性等同于采食量,這是非常不科學的。這簡化了對于采食量這一綜合指標的內因和外因的分析,從而導致有失于事實的真相,因此得到的解決方案收效甚微。
誘食性從功能上來看直接與魚蝦的嗅覺甚至味覺相聯系,以指導魚蝦確定食物的位置,這對于那些視力差,生活在光線微弱環境中的品種非常重要,同時還可以幫助魚蝦進行食物的判定,這對于那些肉食性的品種特別重要。
最初關于魚類是否分別存在味覺和嗅覺是存在爭議的,經研究證實魚類的嗅覺是相對于味覺而獨立存在的,魚的鼻道與哺乳動物不同,與呼吸道沒有相連的部分。每個鼻腔有兩個開口,進水口和出水口,鼻腔的底部覆蓋著嗅覺上皮細胞,這些嗅覺上皮細胞褶皺形成薄板。當魚游動的時候,水流中的物質被魚鼻腔的受體細胞所感受而產生嗅覺。
但魚的嗅覺并不完全等同于我們普通意義上認識的嗅覺。需要特別注意魚類嗅覺傳遞的載體是水而不是空氣,因此這些物質不一定具有揮發特性,而必須是溶解于水的。因此雖然氧化的油脂在人類聞來是非常的刺鼻,但這些揮發性的脂溶性的物質,并不容易使魚通過嗅覺產生厭惡的感覺。所以有油脂氧化的情況下,我們看到魚的采食行為是不受影響的,但往往會發生后續的吐料,膨化料會很容易觀察到,而硬顆粒料則往往只有在出現高餌料系數時才被重視,但原因往往未被充分認識。
味覺、質感與采食量
魚類大多數的味蕾分布于嘴唇,口腔,鰓弓,以及觸須等位置,但并不位于舌頭上。
味覺的啟動發生于味蕾接觸到食物的瞬間,因此味覺用于描述魚類接觸食物和攝入食物時的情況,并最終表現為吞咽攝入行為。味覺對于有些魚進行食物的定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鯉科魚類具有柔軟的腭上器,上面分布豐富的味蕾,攝食時腭上器可以自動握住食物,感受食物的味道,挑選可食部分吞咽,不合適的吐出。腭上器對于釣鉤鐵質金屬的味覺感受是導致鯉魚容易脫鉤的重要原因。因此即使我們觀察到魚在水面搶食,也并不完全代表完全吞食。
不適宜的味覺感受,如氧化,抗營養因子所導致的硬顆粒魚飼料的吐料一直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有胃魚則可以將胃中的食物直接吐出。有胃魚從胃內吐出經碾磨或部分消化的食物,一般認為是與飼料中的有害物質導致的條件反射有關,而非缺乏誘食性物質。魚類采食含有氧化,霉變物質后可導致其身體不適,當再次接觸這類物質時,先前痛苦經歷可條件性引起魚類的嘔吐行為。
一般而言魚類的味蕾對于酸味特別敏感,對于甜味和咸味的感覺沒有人類那么敏感。對于水生動物具有明顯呈味作用的誘食性物質,可以分為三大類物質:
第一類是L型的氨基酸,由于在自然界不存在D型的氨基酸,因此有研究表明,D型氨基酸會抑制某些魚類的采食量,目前在所有商業應用的氨基酸,除了DL-蛋氨酸外,其它氨基酸均為L型氨基酸,這需要注意。而羥基蛋氨酸其化學本質為有機酸,是蛋氨酸的前體物,在水生動物上具有優良的誘食效果。因此無論從優良的生物學效價還是誘食特性出發,羥基蛋氨酸都是更適合水生動物使用的蛋氨酸源。
第二類物質是含有5價氮元素的有機物即季銨鹽類物質,具體包括氧化三甲胺,甜菜堿等。
第三類物質是核苷或核苷酸類物質。
這三類物質都具有良好水溶性和呈味特性,并且不一定表現為揮發特性。雖然研究證實,這些物質都具有良好的誘食特性,但在實際的應用效果上單一的純品卻遠不如那些富含這些功能成分的天然物。這也是為什么水生動物誘食劑還是主要依賴天然原料或水解工藝而非有效組分的直接添加。因此在生產實踐中最為經濟有效的誘食劑一是來源于魚粉,二是來源于無脊椎動物的相關產物例如烏賊膏等,三是來源于酵母的提取物。
關于天然誘食物質的誘食效果明顯優于單一化合物的原因分析,一部分認為是單一化合物對味覺或嗅覺的刺激過于單調和強烈,從而引起感受器的疲勞。在使用化學誘食劑時,每種誘食劑對于特定的魚都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對于某種魚有效的物質,可能對其它的魚不一定有效而且可能還有抑制的作用。另一種分析認為,由于天然誘食物質本身含有大量的營養成分,因此很難分清采食量的增加是由于營養素促進動物生長潛力所發揮的作用還是誘食成分本身所發揮的作用。
除了味覺以外,顆粒的質感,以及顆粒的形狀都會影響魚蝦的攝食量。Smith等(1995)的研究發現小的顆粒會由于導致三文魚采食時間延長而影響攝食量。其實這種現象在很多常規養殖魚上都有明顯表現,偏小的顆粒相對于較大的顆粒總是容易導致采食量的相對下降,因此目前實踐中有多料臺,或分段飼喂的方式,大魚吃大料,小魚吃小料,這對于提高各種規格魚的采食量,減少飼料浪費以及提高魚的整齊度都是具有顯著效果的。同時顆粒的長度與魚類采食量下降有密切關系。
在生產中我們經常可以觀察到硬顆粒料長短不一的現象,那些長徑比大于3的飼料顆粒往往都是不能被魚有效攝入的。對于那些喜歡軟顆粒的魚類,硬的顆粒質感雖然不影響對飼料的攝入,但會影響采食量。配方原料的選擇會很大程度的影響顆粒的硬度,生蛋白相對與熟蛋白由于在加工過程中變性,起到組成蛋白質支撐骨架的作用也更強,因此制成的顆粒也就會偏硬。
營養平衡與采食量
幾乎所有的維生素與微量元素的缺乏癥狀共同點就是采食量下降。一般認為動物的生長潛力驅動動物對食物的需求,但長期的營養缺乏或不平衡將抑制動物生長潛力的發揮,并進而導致對食物的攝入量下降。在水產動物飼料能量不斷高企的今天,飼料中的微量營養素的供給并沒有隨之增加,這也就意味著動物每餐攝入的微量營養素在減少,而動物為了滿足增加的代謝需要,相關微量營養素的需要量是增加的。因此在目前的中國,水生動物營養素缺乏和不平衡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這在以膨化飼料或者是網箱養殖以及流水養殖的養殖方式下尤為突出。
降低魚粉使用量導致的魚類生長速度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魚類采食量下降引起的。在實踐中容易簡單認為是缺乏了魚粉的誘食,導致魚類不愛采食低魚粉的飼料。 Dominic Houlihan(2007)在總結大量魚粉替代的試驗結果的基礎上認為在魚粉替代以后除去適口性的問題,采食量的降低和必需氨基酸的的缺乏相關。例如:歐洲鰻的研究發現當適用太陽瓜子粕替代魚粉,如果補平賴氨酸,蛋氨酸,蘇氨酸和組氨酸可以使采食量,生長效率都恢復到魚粉替代前的水平,這種現象與其它物種一致。
在諾偉司自己大量的研發和商業實驗上都可以看到通過羥基蛋氨酸鈣補充魚蝦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以及其它氨基酸的平衡是可以使魚蝦的采食量不受魚粉添加量影響的。在中國的商業配方中目前魚粉的添加量普遍偏高。這很大程度是由于我們對于水產飼料氨基酸平衡技術的掌握和魚蝦腸道建康對采食量的影響的忽略所造成的,而非我們普遍認為的魚粉添加量下降。
腸道健康與采食量
采食量是動物和餌料共同決定的一個結果。從餌料層面來看,包含適口性和可消化性;從動物層面來看,是指動物的消化力。但在水生動物的采食量的考察時我們往往只看到了餌料的適口性,卻忽略了魚蝦的消化力。消化力是驅動魚蝦積極采食的內在力量,例如適宜的水溫,溶氧條件下魚蝦的消化力旺盛,這時的采食量會顯著提高。
不健康的消化道不僅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腸炎以及全身性感染等問題,更為普遍意義上的損失是飼料利用率的下降以及采食量的抑制,并進而導致生產成績的不佳。我們經常在計算配方時,唯恐蛋白和脂肪濃度略低,因此將所有的成本都放在了營養素上。須知腸道健康是一切營養素消化利用的基礎。在腸道健康的基礎上,配方營養濃度的增加才是有價值的,否則只能增加動物的負擔。
水產飼料和養殖過程存在大量導致腸道損傷的因子,包括抗營養因子、氧化、霉變以及水體中存在的致病菌。在現代養殖中,幾乎所有的水產養殖動物都處于腸道亞健康的狀況下,差異只是這些亞健康的情況是否會在天氣條件,日糧因素以及致病菌的進一步誘導下發展為腸道疾病。鑒于魚蝦腸道健康問題存在的普遍性和所導致的巨大損失,在同樣的成本的投入下,通過腸道健康手段,諸如添加水產動物專用有機酸,植物精油等產品來改善腸道健康所帶來的投入產出比要遠高于單純增加營養素的濃度。
適當的健康投入特別是腸道健康的投入將會為適中的飼料營養濃度帶來優秀的生產成績,這種效益在情況多變的實際養殖條件下會更為突出。雖然人們在很多年前就在提飼料產品的同質化,但健康與營養并重的思路開始引導水產飼料逐漸由簡單的營養指標競爭走向差異化的競爭,并指導飼料企業和養殖戶進入全新的雙贏局面。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