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不到兩個月前,日本福島曾經引發眾多的擔憂,這其中也曾經包括食用海產品是否安全的擔心,但海鮮市場和飯店卻始終顧客盈門。記者聯系了北京的順峰、唐宮、京深等多家海鮮市場和飯店,商家都明確表示,目前銷售的海鮮均不是產自日本。
記者:你好我想問一下您這有海鮮么?
商家:有,主要是海鮮。
記者:哪產的呀?我擔心日本核電站……
商家:這個不用擔心,因為我們主要是南海一帶的,從澳洲那邊回來的,不是北海一帶的。
曾經有報道稱,日本核泄漏所污染的洋流是往日本以東方向流動,對我國影響不大,但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卻表示,核泄漏對海洋的影響遠非一天兩天,而是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
李曉明:日本核泄漏事件會對西太平洋造成長期的影響,這個長期是什么概念了,就是前蘇聯切爾諾貝利電站只是福島核電站的四分之一倍,到現在為止20多年了,仍然繼續進行著監測和評估,他當時核輻射量飄到北京上空的是幾百倍,也就是說日本福島核電站對西太平洋造成的污染將是長期的。
既然核泄漏對于海洋的污染不是短期的過程,那么被污染的洋流甚至海生物是否會"或遲或早"來到我國海域?
李曉明:按照太平洋的黑潮理論和親潮理論,太平洋有一個黑潮,順時針沿著岸邊走,然后通過赤道要回來,這個的周期是兩年以上,按照這個自然規律的運移,核污染主要的東西不會往我們這兒漂,會往東太平洋漂,但是有30年以上的,還有一萬年以上的,比如說銫134 、137還有钚,這個衰變周期可能會有一個很小的概率事件會漂移過來。
盡管是小概率事件,但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表示,海洋部門將不會怠慢,監控將成為長期的任務。
李曉明:我們現在已經將核應急監測不是在管轄海域了,開始走到公共水域了。包括前幾天,我們局長在會見日本大使的時候,明確跟他提出來,我們要日本移動的海域實施監測,我們要在第一時間掌握它的核素的變化和濃度的變化,從而我們國內在預警方面更主動,更積極。
目前,在我國管轄海域的水中沒有監測到有放射性核素。這是否表明,市面上的海鮮是安全的呢?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王作元教授表示,消費者盡可以放心。我國海域中產出的海鮮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食用,進口的海鮮產品需要根據進口地有選擇的食用。
王作元:是從哪兒進口的吧,要看,如果你說正好是從福島日本核電站附近的海域里,撈出的魚啊,海帶啊這些東西,如果正好從那進口,而且它的進口的海產品里的輻射量接近或超過標準了,這時我們就要小心了,就不能夠食用這些東西了。假如如果進口的海產品來講它沒有什么污染或者污染沒有達標,我們還是可以食用的。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洋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