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防病的思路和著手點主要不外乎三個突破點:病原、環境,及自身免疫力,而在實際操作中如何系統的將這三個方面完整結合起來,通過生產設定,讓這三點都能兼顧從而達到最有效的平衡點,是養殖的最終方向。
新的一年開始了,去年白蝦養殖失敗率居高不下,極大的影響了養殖信心,今年該何去何從,如何擺脫眼前的困境,如何經營、如何設計自己的技術方案,都擺在了養殖戶眼前。
去年養殖大范圍發病情況空前嚴重,自2月份持續到年末,病害頻繁。分析原因,天氣、海區水環境、苗種質量問題等等,眾說紛紜。更有探討比較深入的,認為病原是弧菌、孢子蟲、新型病毒,依據理解不同,各種解決方法都有人嘗試,但是結果是越弄越困惑。
單一的探討其發病原因已不是最重要的事,重要的是從養殖管理上如何將一些潛在漏洞修補。
防病的思路和著手點主要不外乎三個突破點:病原、環境,及自身免疫力,而在實際操作方面,養殖戶對于這三個方面又各有側重,病原隔離,涉及到一系列的工作,如選好苗(主要指不帶特定病原的苗)、處理好塘底潛在生物病源、處理好放苗用水、養殖過程少進或如何安全使用外海水等等;于放苗后水環境調控,在保證水環境穩定方面下功夫,如借助一些實際調水產品及其他可見措施來達到維持水環境穩定;有的側重增強自身免疫力方面的工作,如添加應用各種有利抗應激及營養保健方面的物質來投喂等措施。
其實每一種存在的應用方法都有其道理,關鍵是如何系統的將這三個方面完整結合起來,通過生產設定,讓這三點都能兼顧從而達到最有效的平衡點,才是養殖的最終方向。如何將這樣的思路通過生產措施體現出來,現就這三方面如何實操及維護淺談個人看法:
1 關于病原的隔離問題
首先,苗種是可能攜帶病原的第一環節,但對于大多數養戶而言除了一些肉眼可判斷的標準外,對于深層面的問題無辦法判別,蝦苗的精密檢測也還難以一一做到,因此,還是建議養殖戶選擇優質品牌廠家的種苗,這類廠家對于苗種病害方面會有較高水平的監控和掌握。對于客戶層面來說,保證了所購買的苗是健康的,減少一個困惑環節;對于廠家層面而言,保證種苗質量也是長期發展的需要。
其次,在確定不帶病原的好苗種前提下,接下來工作重要的就是生產養成環節措施到位,讓水環境中的病原盡可能得到抑制,從而防范病原在養殖過程或放苗前期帶來的危害。這方面有物理、化學、生物等處理方式,各個地區養殖戶處理不盡相同。如物理方法,主要是通過硬件設施改進來實現,通過更嚴密的過濾將病原從水源頭上消除;化學方法如蓄水藥物處理,或是另辟水源,全淡水為主海水為輔等方式。
這些方式在一定區域和時間內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這里面存在一個應用漏洞——任何一種硬件系統的安全都是相對的,特別是大環境惡劣的情況下,原有的設施往年可以滿足生產隔離病原需要,但當前不見得還能起到同樣效果;或是原來的藥物處理方法和用量已經難以應對現在更復雜的病原體系了,因而在處理措施上要及時調整,選擇更嚴格的方法。
目前我們在放苗水的處理方面要求,如選擇含氯制劑,有效氯要達10ppm以上。其目的就是盡一切可能將每一環節中可能潛在的病原加以處理,只有從放苗前這一環節就下狠手來切斷病源,后續隔離、抑制病原的工作才有意義。因此,本人的看法是,前期放苗用水必須選擇嚴格的化學處理方法。
處理好放苗用水僅僅是養殖的開始,并不是工作的終止,重要的工作還在于后續工作如何維持以及強化這樣一個好的開始。
再次,在養殖過程中控制后繼病原體數量,首先是從外來病原上加以繼續控制,養成期用水時,添換水要盡量避免因外來水源帶來的病害問題。
目前這方面大家都有了較深的認識,如放苗后前期管理選擇封閉不進水,或是確需進水的也選擇自己認為更有把握的水,如淡水、或是蓄水池處理水等。當然目前有些區域養殖觀念還是不太改觀,在水源上依然采取大排大進,但這種模式也有較成功的案例。關于這樣的案例后面再做討論,先重點討論在水源被關注的情況下,塘內過程管理措施上如何達到控制病害。如選擇藥物消毒或生物制劑來抑制。
其實單一采取一種措施也都能接近這個目的,如前幾年的定期消毒或不定期消毒,近幾年生物制劑的頻繁應用等,都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這里面存在一個變數,特別是養殖環境及天氣變化的過程中,單獨依靠一種方式是很不安全的,應將兩種方式有效結合才是最實用的方法。因為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如消毒多了對水體影響多會出現一些負效果,水質難調控、蝦應激強烈等;只選擇生物制劑又很難保證所提供的菌落能成為優勢菌落起到抑制其他病原的作用(當然生物制劑還有改良環境的作用不做多說),特別是天氣多變的氣候下,具體塘內微生物群落組成到底如何難以確定。因此,在具體的操作上需要考慮的更周到,不同方法交替使用,以達到抑制病原的目的。
之所以用抑制這一說法,是因為目前任何處理方法都很難做到百分之百消除病原體,即使當次措施可以達到這一目的,也很難保證后繼過程不會被再次污染,因而大家對于這方面的認識需要遞進,不是單一的一次徹底處理就意味著后繼過程都是絕對安全的,重要的是如何通過后繼管理讓病原數量保證相對低的水平,具體做法如下:
嚴格消毒后的水體,天氣好的情況下,可定期補充有益菌,且要形成優勢;天氣連續不好情況下,消毒后再補充有益菌,且單次使用量大些,其后追加使用時量可正常。當然還要注意產品的選擇,根據產品功效以及質量來選定,特別是生物制劑產品。
對于養成過程中病原的控制,是一個重復、連續和交叉使用的過程,就去年的病害情況來看,以90天為一個養殖周期計算,只針對這方面的工作,以本人設定的生產過程至少要定期重復使用生物制劑12-15次,平均7-8天一次,如還有選擇交叉菌種(異養菌和自養菌)使用的次數還要多。中間過程需要結合生物產品的配忌特性,穿插使用消毒工作3-5次,主要集中在中前期天氣不穩定的病害多發期,每次待藥效基本消除后再重新提供優質生物制劑來達到以菌抑病的目的。
2 關于水環境的調控問題
什么是良好的水環境,標準很難統一,主要原因在于大家往往習慣以水相來做標準,各種水相利弊也都研究的很透徹,有說綠水好、有說褐色水好等,但不論哪種好水都很難從一而終。因為習慣的做法是過于有意識的去培養某種水,特別是前期水培得很理想的情況下,接下來反而感覺難以維持。因此,現在大家慢慢認識到只要水穩定就是好水,也難怪民間會有“什么樣的水都可以養出蝦來”的心得。
水的穩定如果僅用水相或是水色來衡量,難以統一,因此還是轉到指標上來比較合適。水的穩定與否最突出和重要的指標就是酸堿度及溶解氧,所有的工作措施應轉到這上面來。
鑒于酸堿度、pH等變化難以直接掌控,等發現異常再處理基本上就已經晚了,因此不論什么方法和產品,關鍵是在具體操作的思路上需要連續,主動去干預,而不是等到有變化了才做調整。
舉個例子說明:湛江遂溪某養殖戶,其操作上也無其它秘訣,但在水質穩定,針對酸堿度和DO特別是底部溶解氧這兩方面工作上思路非常清晰,就是定期或不定期的重復使用海聯科206(白云石粉)和海連科202(主要成分CaO2),定期的就是每隔4-5天就會安排一次,非定期的就是天氣不好的情況下會在陰雨前就加以安排,目的很清晰:定期是為了不斷加強水體酸堿度上的緩沖力和底部溶解氧的補充;非定期則是為了在水環境還沒有變化時,提前鞏固這兩項指標。
今年其場周圍情況極其惡劣滿是排塘的情況下,也有和他使用相同苗種,相同藥品的,卻只有他的養殖情況非常穩定。這里并非說他的處理方法是最好的,重要的是這種使用思路,值得思考。
再回過頭探討剛才所提到的大排大灌的方式為什么也可以養成的案例。今年在某些區域,一些池塘自身條件比較差,進水也全靠納潮或直接抽外海水,大排大灌,也沒有按上面講的嚴格關注水處理,但養殖效果卻比其它地方養的還好,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類成功案例的池塘均具備以下兩個最基本的特點:放苗時間及養成時間合理;用水量大。
1、放、養時間合理:早造放苗多在5月中旬后,養成期多集中在10月前,這個期間最基本的關鍵因素是水溫較高且變化少,直接決定了病原體暴發機會減少,也符合廣大用戶中造蝦好養的傳統認識,該過程關鍵點在病原;
2、用水量大:換水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解決水質問題,特別是中后期塘內富營養化的問題(通常所說的水過肥或其理化指標不合理的問題),這類養殖戶通過大換水就解決了上面所說的水質調控問題,因為單從水質指標(不考慮病原的前提下)來講,外海水大部分時間水質指標肯定好于塘內的水質指標。
有了以上兩點做支持,其養成的原因也就不足為奇了,再輔以其它一些方式(如混養魚等),成功機會自然大增。
再次強調,成功的案例必須同時具備以上兩點才行,而我們往往只看到可見部分,如換水多、混養魚等可見措施上,卻忽略最基礎的第一點。
3 關于免疫方面的思考
對于這方面的工作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往飼料里添加些營養保健類的產品,拋開這種給藥方法上的缺陷,對于一些產品在水體中究竟能被蝦吃到和吸收到多少,都無確切研究。
對于營養保健方面的工作,本人認為最好的解決渠道就是選擇優質的飼料,再輔以一些保健和抗應激的產品。而這方面養殖戶往往舍本求末,不愿意相信飼料質量對于蝦自身的影響存在差異,卻相信補充類產品的影響。
廣東人常會說藥補不如食補,其實道理一樣,與其過多的將投入放到各類所謂高端的補充產品上,不如選擇好一點的食物——飼料,更有效果。
“吃好藥,不如吃好料”,我不反對增加保健和應激的措施,只是這樣的措施應在好飼料的基礎上才會更完美。
以上總結起來就幾句話:病原控制,放苗水要處理到位,過程管理要注意病原抑制;環境控制,穩定的突破點在酸堿度變化和溶解氧;免疫方面首選高質量飼料。僅供大家參考,有很多不足之處望指正和探討,希望能夠在交流共同進步。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