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把黨支部建在漁排上,這是防城港市把黨建工作的觸角深入社會最基層的一次創舉,鄧強就是第一任黨支部書記。
1994年,28歲的鄧強以敏銳的目光和開發紅沙這片海域的決心,投入2萬元建了8個網箱,養殖鱸魚和鯛魚,當年一炮走紅,凈賺4萬元。然而致富路上并非一帆風順。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襲來,4-5斤重的鱸魚,只賣出5-6元一斤,當年又虧了10多萬元?墒牵煺叟c困難并沒有把鄧強壓倒。面對困境,他經過認真的分析,以對市場敏銳的洞察力與逆向思維,認定市場定會反彈。于是當不少養殖戶都紛紛“歇業”時,他卻把網箱從原有的8個增加到150多個,綿延的網箱長達60多米。品種也由單一轉向多樣,在當地率先引進了油斑、沙鯛、金鼓等新品種。同時加強養殖技術科學化、規范化和無公害標準化的操作規程,使成活率達80%以上,其中青斑、鱸魚、黃鰭鯛、黃土斑、美國紅魚等名貴品種成活率均在75%以上。個別網箱最高單產達2000公斤以上,創造了單產紀錄。由于采取了科學和無公害養殖技術,其產品肉質鮮美細嫩,遠銷韓國、菲律賓、伊朗等國。其年產量高達6萬公斤,年產值180萬元,純利達100多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養殖大戶。
鄧強致富了,但作為一名共產黨人,總覺得沒有達到心中理想目標。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僅僅只體現在自己一個人致富,而是要帶領眾鄉親共同致富才能充分體現。于是,他自籌資金添置DVD等電教儀器,精心選購了一批科技書籍和培訓光盤,利用自己的養殖場設立電教培訓室。并與科技、水產等部門聯手,從技術、種苗、資金等方面向養殖戶提供全方位技術無償服務,吸引眾鄉親來觀摩和學習養殖技術。同時,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養殖經驗和技術傳授給求學者。前來求學的黨員和群眾達3000多人次,幫其解決養殖技術難題200多個。他不僅從技術給予養殖戶無償幫助,而且從資金上支持養殖。先后為鄧峰、羅瑞藝、李恒超、鄧建等養殖困難戶提供資金支持,使他們通過網箱養魚而走上了致富之路。據不完全統計,他通過低價銷售飼料的方式讓利近20萬元;無償提供資金近10萬元,扶持養殖困難戶18戶。他創辦的農家課堂還榮獲2007—2010年廣西農村黨員大培訓“十佳農家課堂”的稱號。
為了讓更多的鄉親們盡快富起來,單靠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充分發揮組織的力量。鄧強牽頭組織成立了網箱養殖協會及海產品銷售協會。2010年4月,港口區委在積極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中,在協會中成立了黨支部——北部灣畔成立的第一個“海上黨支部”。作為支部書記的鄧強,充分依靠組織的力量,進一步拓展鄉親們的致富門路。設立和完善各種培訓機構和設施;進一步形成基地加農戶的規范化生產經營模式;與科技、水產相關單位結成對子,規范和穩定品種引進渠道和來源,統一經營,統一購銷,整合資源,降低成平。目前,海水養殖已成為紅沙村的主要經濟產業之一,其中大蠔養殖面積達15420畝,年產大蠔3萬多噸,產值7000多萬元;海水網箱養殖1050箱,產值4400萬元。協會會員人均年純收入12000元以上,居港口區農村之首。
在搞好海水養殖的同時,鄧強還積極拓寬增收渠道。他依靠資源優勢,建起了集休閑、娛樂、觀光為一體的“海上漁家樂”,發展生態旅游觀光農業。目前,紅沙村已開發“火山島度假旅游十里蠔街”觀光旅游、海島漁居“釣休閑旅游——白鷺生態園觀光旅游”等項目,僅2010年接待游客9000多人次,收入180多萬元。這不僅為鄉親們增加了收入,而且還為人們提供了休閑觀光的好去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