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今年,華南頭造南美白對蝦養殖延續著去年的慘狀:不少地區投苗不久就發病排塘,排塘率高達7-8成。然而,今年廣東湛江東海島的頭造對蝦養殖卻格外成功,投苗養殖成功率高達7-8成。據了解,去年遭遇對蝦病害重創后,今年湛江東海島養殖戶將大面積的高位池改成小面積的小池,改造后的小池塘水質和病害管理方便、可控,不少小池因此畝產量劇增,有的畝產將近萬斤。
東海島七八成蝦塘已改小 據不完全統計,東海島地區的高位池有3萬多畝,在2011年前,每口高位池的面積基本上都在10畝左右。如今,絕大多數的高位池均已被改造成一口口2-3畝的小池塘。然而,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小小的改變,當地今年的對蝦養殖獲得了普遍成功。
東海島東簡鎮龍海天的老吳養了9年蝦,一直都是經營一口10畝的高位池,剛開始時,由于病害少、水質好,養殖也比較成功。但是,近幾年以來,對蝦養殖卻一直遭遇“滑鐵盧”,去年更是虧了大本。去年年底聽說當地有人將蝦塘改小獲得成功后,老吳毅然決定改造池塘,將1口10畝的大蝦塘變成4口2.5畝的小蝦塘。今年3月,他按照30萬尾/畝的密度投放頭造蝦苗,養了80天后,規格達到38尾/斤。7月初,老吳出售第一批商品蝦,5畝水面共收獲2.2萬斤蝦,畝產高達4000多斤,單價15元/斤,銷售金額達33萬元。
“有這樣的好成績,蝦塘改造該算頭功”,老吳告訴記者,其次是選擇優質的種苗和飼料,他用的是湛江丹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蝦苗和飼料。
“以前大塘投苗密度在10多萬尾/畝,但畝產量也才1000多斤/畝。”東海島東南對蝦飼料經銷商余振國表示,當地蝦塘改小后,投苗量為30-50萬尾/畝,畝產4000多斤已不算高產,最高也有將近萬斤的。“成功率也得到大大提高”,他粗略估計,今年當地頭造蝦成功率高達7-8成,而去年不到一半。據他介紹,目前東海島7-8成的高位池已改小。
小塘管理方便可控 將高位池改小,最大的優點在于養殖環境更具有可控性。“蝦塘小,換水快,水體環境更穩定可控”,余振國說,以前大池塘換水十分不方便,整塘換水至少要一兩天,如果遇上對蝦發病需要及時換水時根本來不及,而小池塘不到半天就可以換好水。
然而,池塘改小后養殖密度也增加了兩三倍,如何保持水中溶氧成為養好對蝦的首要問題。據了解,當地養殖戶一般一畝池塘配備兩臺增氧機,除了在投喂時間不開或者少開之外,其余時間基本不停機。但是,如果遇上悶熱天氣,也還容易出現缺氧情況,有時甚至再用增氧劑也解決不了問題。老吳向南方農村報記者透露了一個小竅門,“這時可以往水里加冰以降低水溫,這是一個很有效的急救辦法。”
東南養戶葉常紅表示,池塘改小后另一個好處是容易管理投喂事宜。他說,養殖對蝦最好的投喂方式是少量多餐,這樣不僅降低餌料系數,還能讓塘內的對蝦均能獲得充足的餌料,從而提高成活率。不過由于以前池塘大,工人每投一次料都得花費好幾十分鐘,十分辛苦,如果在大熱天,工人沒法持續在烈日下多次投喂。“現在僅需幾分鐘即可喂完,工作強度大幅降低,工人也能堅持多餐投喂。”
東海島今年頭造蝦養殖大獲成功,其他地方可否復制此模式?有業內人士指出“有一定難度”,因為東海島池塘改小高密度養蝦,對養殖的外界環境要求較高,比如進排水方便、咸淡水充足等,“并非任何地區都能有像東海島般優越的養殖環境”。
對此,湛江丹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培章則持完全相反的態度。他認為,對蝦養殖要改變傳統的粗養、精養方式向更精養的方向轉變,這是對蝦養殖業將來的發展方向,小池塘使養殖環境更加人為控制。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