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姚市山區石蛙養殖開辟農民脫貧致富新路
發布時間:2011/8/1 10:24:47 來源:余姚市海洋與漁業局 編輯:羅詩吟
我來說兩句(0)
核心提示: 石蛙(學名棘胸蛙),肉質細嫩,營養豐富,且有清熱解毒、滋補強身等功效,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與藥用價值,是南方丘陵山區名貴的水產品之一。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石蛙(學名棘胸蛙),肉質細嫩,營養豐富,且有清熱解毒、滋補強身等功效,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與藥用價值,是南方丘陵山區名貴的水產品之一。余姚市的山地、丘陵面積805.09平方公里,山清水秀,物產豐富,具備石蛙生長生活的良好條件。但由于人們過度捕捉和生態環境不斷惡化,造成野生資源日益枯竭。出于保護石蛙野生資源,開發這一傳統名特珍品,滿足市場需求目的,也為了進一步開發利用四明山區優越的自然資源,為山區農民開辟一條脫貧致富的創收新路。自2008年開始,余姚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與陸埠石門村下魯村民魯愛玉一起進行石蛙苗種繁育與養殖技術,目前已經建成了年蛙苗供應能力6萬只的苗種繁育基地,摸索出了一套適合山區石蛙養殖的生態、高效、安全的庭院式養殖模式,不但可以為市場提供優質的名貴水產品,同時還幫助當地山區農民增收,預期年戶均收入可以額外增加萬元左右。
“如何拓展水產養殖空間,如何增加農民收入”一直是水產工作者研究的課題。自2007年開始進行山區中華鱉生態放養,到如今發展庭院式石蛙養殖,余姚市山區漁業走出了一條從粗放到精養,從脫貧到致富的道路。隨著山區人口的不斷轉移和對山區自然資源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強,很多山區家庭僅僅剩余部分中老年勞動力,原先用作曬谷場的房前屋后也閑置了起來。結合這兩點,2010年該市開始探索山區石蛙庭院式養殖,即在山區農民的閑置空地上,建造一定面積的石蛙養殖池,引入山區自然水資源,由石蛙合作社提供苗種、活餌、技術,并且統一收購銷售。目前,全市已經有包括陸埠、鹿亭、梁弄、蘭江等鄉鎮街道農戶10余戶,面積1萬多平方米發展庭院式養殖。
為了更好地扶持石蛙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在組建石蛙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幫助養殖戶注冊了商標,設計商品包裝,同時邀請寧波科技信息、余姚電視臺等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報道,組織參加第二屆余姚市農業展覽會,提高認知度和知名度。2010年,該市石蛙銷售產值超過20萬元,后期由于商品蛙供應能力所限,甚至產生了有價無貨的情況。
2011年余姚市石蛙的養殖規模有了較大發展,同時養殖技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相信在漁業部門和養殖戶的共同努力下,石蛙養殖產業一定會越來越好,一定會成為余姚市乃至寧波市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一條新途徑。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