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今年7月28日下午2點半,一年一次的遼東灣海蜇捕撈正式開始,可沒想到,大部分漁民都是空手而歸。據統計,今年遼寧省海蜇總產量只有703噸,相當于多年平均產量的三十分之一。新鮮海蜇產量銳減,直接導致市場上的海蜇制品售價直線上升,一些用去年捕撈的新鮮海蜇加工而成的水發鹽漬海蜇,售價達到了30多元一斤,與螃蟹的價格差不多。
全省產量703噸,僅為往年1/30 和其他生活在遼東灣沿岸不同地域的很多漁民一樣,瓦房店李官鎮龍王廟鎮漁民劉曉云今年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放棄捕撈海蜇。 7月18日,他甚至把漁網給賣了。 10天后,事實證明了劉曉云的決定是對的。
7月28日下午2點半是今年海蜇開捕的時刻。然而,往年千船競發、漁民滿臉笑容的動人場景沒有如期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很多船只空手而歸。劉曉云同村的漁民陳洪斌告訴記者,“過去魚汛時每條船每天能捕撈上萬斤,就算是趕上‘小年’(注:產量少的年份),也沒有交‘白卷’的情況。 ”陳洪斌說,“遼東灣里從來沒有出現過今年這樣的局面,一網下去運氣好的也只能撈上來兩三個巴掌大的小海蜇。 ”上岸后,他與其他沿海鄉鎮的同行互通情況時,發現情況都差不多。
今年是開展海蜇資源管理以來遼寧省第九次實施遼東灣統一捕撈,省海洋漁業廳有關人士曾預計今年遼東灣海蜇產量能達到1萬噸左右。然而,現實的數據讓很多業內人士大跌眼鏡。遼寧省海洋漁業廳的統計數據顯示,我省今年的海蜇總產量只有703噸左右,而我省多年來的平均產量都在2萬噸以上。這也就意味著,今年的產量僅相當于多年平均值的三十分之一。
商販有錢收不上貨,存貨賣到螃蟹價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大連市一家水產品批發市場看到,所有經營海蜇的攤位前都顯得冷冷清清。“沒有新鮮的貨。”經營海蜇多年的商戶柴麗萍并不否認原因。在她介紹下,記者電話聯系到了營口一位收購海蜇大戶李成宇。“今年我沒收上一塊海蜇。 ”李成宇告訴記者,往年他都能收上來總價值三四百萬元的新鮮海蜇,今年他把資金和存放池都準備好了,但海蜇卻“失約”了。李成宇表示,不僅僅是他一家收購商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就連剛剛建成的營口海蜇批發市場也是關著門的”。柴麗萍告訴記者,目前大連市場上幾乎看不到新鮮的海蜇出售,而水發的鹽漬海蜇皮、海蜇頭都是用去年捕撈上來的新鮮海蜇經過加工后而成的,零售價格為每斤20多元,而海蜇頭每斤30元左右。相比之下,當日的飛蟹每斤售價也只有30元左右。
海蜇減產四大原因 1 春夏季水溫過低影響生長
海蜇集體“失約”,在遼寧省海蜇資源管理指揮部有關專家看來,是由多個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扣除數量自然減少因素之外,今年春夏季水溫過低、影響海蜇生長,以及漁民捕撈時間過早是兩大主要原因。專家分析稱,海蜇生長的適宜水溫是18~25攝氏度,鹽度為千分之16~36,今年春夏季遼寧省海水回暖較慢,雨水偏多都能造成減產。
2 今年沒實施海蜇增殖放流
記者了解到,由于遼東灣的一些海洋漁業資源逐年減少,遼寧省從2005年開始,每年都對海蜇、對蝦等海產品種進行放流(即投放幼苗),唯獨今年我省沒有實施海蜇增殖放流。對此,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海洋環境研究室主任、遼寧省海洋漁業環境監督監測站副站長王年斌解釋說,根據往年放流的經驗看,放流的回捕率較低,對增產增效起的作用不太明顯。
3 海洋污染加速物種滅絕
作為三面環陸、近封閉的內海,渤海以水體交換緩慢、自凈能力差著稱。今天的渤海,呈現出近岸海域整體“亞健康”狀態。由于缺乏相關分析結果,無法確定海蜇減產是否與蓬萊溢油事故有關。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隨著渤海海水污染的加劇,海蜇正一步步走向滅絕。
4 海蜇捕撈時間過早
大連海洋大學海洋工程學院漁業資源評估與水產增殖技術專業教授劉海映認為,今年的海蜇捕撈時間過早,捕撈強度過大,使留存下來能夠進入產卵繁殖的海蜇數量過少。
遼寧省海蜇總產量
2009年 30000噸
2010年 8000噸
2011年 703噸多
年平均值20000噸以上
海蜇集體“失約”
一年一次的遼東灣海蜇捕撈正式開始,可大部分漁民都是空手而歸。作為昔日中國唯一能形成海蜇魚汛的遼東灣地區,去年遼寧省各市的海蜇總產量有8000噸,今年卻只有703噸左右,原因何在?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