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石斑魚培苗技術可分為室內密集式和室外半密集式。室內密集式培苗技術包括利用容積10至20噸水容積的水槽,受精魚卵直接放入水槽中,水溫保持在29-32度,在第二天開始投入活餌如SS 輪蟲和橈足類幼蟲,10天以后幼魚口腔直徑增大后改投豐年蟲。室外大容積池塘作半密集式培苗,水容積由500- 5000噸。受精魚卵先放入以塑膠帆布織成水容積200噸的水體中,并以SS輪蟲和橈足類幼蟲投餌,4-5天后,幼魚便放流入池塘中,一直養育至35-60天收成。臺灣許多幼魚培育場在夏天時多采用這方式大量生產幼苗。
人工繁殖中最重要的一環是仔魚培育,而育苗最為關鍵的是要有充分的適當飼料。仔魚培育期間共出現三次高發死亡期。第一次出現在卵黃囊吸收后, 若仔魚先天體質不佳,無法攝食外界飼料而死去,或因初期飼料大小不適,飼料不足也會降低成活率。第二次死亡高峰出現在用鹵蟲完全取代牡蠣無節幼體時,死亡癥狀為腹部膨脹,枯黃色的腸充滿鹵蟲無節幼體,原出是仔魚攝食過量鹵蟲無節幼體,無法充分消化及水質不穩定所致。第三次死亡高峰發生于仔魚變態期間,由于仔魚不夠健壯,無法吸收順利通過變態所造成的。
石斑魚種魚在人為環境下,通常不易產卵,常規育苗首先依賴于優質親魚的培養和優質卵子的獲得。人工促進石斑魚性轉變主要借助激素的處理,以促進生殖系統的最后成熟、排卵及產卵。不過激素處理成熟產卵的方法,必須考慮魚種間的差異,種魚的生理狀況及成熟度、激素種類、處理方式、處理劑量及處理間隔時間、最適處理時間(通常在卵巢內多數卵達到卵黃第三期及平均卵徑在400微米以上實施)等。
在自然環境下,雌魚變為雄魚的時間因種而異。如巨石斑魚的最小成熟體型為8齡左右,體長40-50厘米,體重25千克;點帶石斑魚則在6千克左右,體長約60-70厘米開始性轉變,而轉變成雄魚至少在5齡以上。激素處理的時間可選擇在卵母細胞第1、2期時實施。對于使用多少劑量無一定標準,劑量少則無效, 劑量過多則會抑制生殖巢的發育。不過通常使用激素的劑量為1毫克/公斤魚體重, 劑量累計量158毫克左右有效。激素處理變性需下藥持續多久時間最適宜,也無一定標準,原則上在人工變性時需要有足夠的處理時間才能誘導出具有功能的性轉變魚。
臺灣地區常用玻璃鋼水槽、水泥池或網箱培育魚苗。使用光、溫調控技術, 將親魚槽中的水溫調至10℃,開啟水槽上的頂燈調控光照時間,實行光溫調控、光照由短變長,水溫由低逐漸提高,可順利促進親魚性轉換,雌、雄魚性腺發育和產卵受精。產卵期大約可持續35天。8尾親魚平均每天產卵100ml(1000粒/ml)。將受精卵置于鹽度32‰和水溫20℃的循環水系統中孵化,孵化率達到90%以上。仔、稚魚在此階段成活率甚高,且生長良好,每周的生長率約為4.9mm。
臺灣的石斑苗除部分在本島銷售, 許多石斑苗多外銷中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在冬季期間,臺灣也進口一些野生苗。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種苗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