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環渤海灣地區對蝦產業蓬勃發展,吸引了眾多苗企將其作為戰略重心。由于高抗品系蝦苗深受北方養殖戶的認可,同時又受制于產能、航線等重重限制,海茂、泰陽、科海各大苗企紛紛建立華北種蝦基地,華北大型育苗場也開始拓展業務自養種蝦。據業內估計,2018年末至2019年初,有超16萬對高抗品系種蝦進駐華北,一時間好似大軍壓境,各大苗企整裝待發欲攻城略地,不料卻在今年遭遇滑鐵盧,受環保、低溫等因素影響,華北市場出現嚴重堵苗現象,進而引發一系列價格戰。
1、華北苗價大跳水,價格戰硝煙彌漫
今年4月,為搶占早春第一波投苗期先機,各大苗場紛紛提前謀劃,提早生產。然而,早春的持續低溫讓養殖戶不得不將原計劃在4月20日前后投苗推遲到了5月初。如此一來,早早準備,滿負荷生產的蝦苗場出現了大苗積壓、發病等情況,同時,為了給小苗生產騰出標苗池,還不得不排苗,境況慘烈。
堵苗引發的價格戰空前激烈。據業內人士透露,降價最早、幅度最大的是API蝦苗。“API P5苗從去年的100元/萬尾以上降到40-50元/萬尾,大苗價格也從去年的200元/萬尾左右下降到140-160元/萬尾,下降幅度驚人。”
隨后,針對土池市場的不同品牌、不同規格的高抗性蝦苗也全線下滑,以P5苗為例,科海的價格為38元/萬尾,同比去年跌10元/萬尾以上。“不少苗場甚至出現給錢就賣的現象。”
不僅如此,高抗蝦苗的大幅跳水,也進一步重創了土苗市場。據悉,近幾年土苗市場一直受到進口蝦苗的逐步侵蝕,“今年華北土苗比例大大降低,就黃驊地區來說從去年的30-40%降至不足20%。”海南東方中科海洋生物育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斌告訴《農財寶典》記者,今年大量土苗無人問津排苗成常態。但也有育苗廠老板反映,今年土苗不見得減少,更多是虧本大甩賣,有養殖戶認為投進口蝦苗成活率低,反過來轉投土苗。
2、盲目擴增、種蝦過剩,加速行業洗牌
華北市場嚴重堵苗,苗價大跳水,有業內人士表示,這與苗企盲目引進種蝦、快速擴張有關。去年高抗苗在華北市場表現不錯,養殖戶紛紛選擇用高抗苗替代土苗,初嘗甜頭的苗企加速擴增,紛紛引進高抗種蝦以圖大展身手,據業內人士統計,今年有超16萬種蝦投放到河北、山東等地,其中以自主選育為主的科海投放達6萬對種蝦,PRIMO、API等高抗品系進口種蝦超10萬對。據了解,單進口種蝦就比去年增加近8萬對,釋放產能比去年增加超200億尾,這給1500-1700億尾左右的華北市場帶來強烈沖擊。
事實上,華北地區的堵苗已經嚴重影響了全國對蝦苗種市場。4月初,華北苗企提前備戰,蝦苗幼體生產進入旺季,但華北投苗季還沒到,苗企只能將大量籽蝦南運,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南方蝦苗市場;而在堵苗嚴重時,部分有南方銷售渠道的苗企只好把產能釋放到華東市場,進而引發全國性價格戰。
“今年華北進種蝦太過盲目,導致市場一團糟,同時也加快了市場洗牌進程。”海茂董事長陳國良表示,目前全國蝦苗產量達6000-7000億尾,實際上市場需求量最多4000-5000億尾,多出來的蝦苗勢必會擠掉原有競爭力弱的苗企的市場。隨著競爭的加劇,對苗企的綜合實力要求也逐步提高,如成本管控能力、蝦苗品質的把控能力、銷售渠道的穩定性、營銷能力等缺一不可,也將加快淘汰短板明顯綜合實力弱的苗企。
此外,受環保壓力影響,今年華北地區養殖量減少。據了解,今年華北多處濕地、河道、海灘紛紛禁養,養殖面積減少30-40萬畝,蝦苗需求量減少50-60億尾。“特別是天津、唐山等地區,政府為修復生態濕地,河道兩岸300米范圍不準養殖,就連建筑都要拆除。”泰陽種業華北大區副總經理肖運江提到,需求量大減的同時,黃驊、曹妃甸等育苗重鎮的育苗水體卻不降反升,造成堵苗慘狀進一步加劇。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種苗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