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春節前后北方寒潮經常南下,導致珠三角地區普遍低溫,各地魚塘水溫大降。進入2月以后,氣溫開始回暖,但由寒冷天氣造成的水霉病,開始在各地發生。水產養殖病害防治部門表示,防治水霉病要以水體消毒為主,要注意控制病情和用藥安全。
魚塘環境差易發病
“就白土鎮來說,水霉病發病情況較多,我初六上班的時候,就接到了10多個電話,反映魚塘有水霉病發生。”肇慶高要市碧水藍天水產畜牧服務有限公司的劉天喜介紹。據了解,從除夕到年初六,廣東各地氣溫較低,珠江三角洲最低氣溫4℃-6℃,以陰天為主,并有小雨,連續幾天不見陽光,這對各地魚塘的越冬是一個考驗。
劉天喜還告訴記者,在白土當地,一些底質較差,位置處于風口的魚塘發病相對重些。“如果水環境不好,魚塘里出現浮頭,魚游到水面上一凍傷,就很容易感染水霉病。”
同在高要經營水產藥物的容先生也告訴記者,春節期間,缺氧的魚凍死及水霉病發作較多,近期治水霉病的藥物都賣完了,正在從廠家急調。連年初一時,都有不少養殖戶打電話來,求助水霉病的解決辦法。“春節前就有發病的情況,一直持續到現在,初五初六剛出太陽時,水霉病開始大量出現。”
據了解,水霉病是由水霉菌寄生魚體引起的,10℃-15℃時的水溫最適合水霉菌生長繁殖。魚因擁擠、移動或其他不良環境因素的影響,造成體表組織受傷,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即伺機附著,在壞死組織上開始發芽形成菌絲,菌絲除寄生外,還可侵入附近的正常組織,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圍組織,更而貫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膚與肌肉壞死分解。
記者了解到,春節以前,很多達到規格的羅非魚均已出售,養殖戶的魚塘里即使有魚,密度也比較低,不容易發病,這次寒潮導致水霉病較嚴重的,主要是中小規格魚,由于這些魚的養殖密度較高,容易浮頭凍傷,或是因相互擁擠而造成機械損傷,導致發病。
防治以消毒為主
“防治水霉病首先要給水體消毒,從穩定環境角度出發,可以選擇一些較溫和的消毒劑,投放一些沉水性的顆粒底改劑,再使用些殺水霉菌的藥物。”在廣州市白云區做魚病防治的齊同俊對記者說:“水霉病還是以防為主,注意保持水環境,防止魚受傷,一旦明顯看到白色棉絮樣菌絲,就比較麻煩。”劉天喜也告訴記者,治療主要針對輕度的水霉病,如果魚身上長出“白毛”,處理起來就難些,好在氣溫回暖,發病情況估計不會惡化。
在采訪中了解到,在高要的羅非魚塘中,水霉病發作比較常見,但各地發病輕重程度不同,“有的塘只少數死魚,有的則全塘發病。”就不同品系羅非魚來說,奧尼魚發病很少,而吉富等一些“長得快的品種”,發病則比較厲害。
記者從廣東省水產養殖病害防治中心了解到,防治水霉病要以消毒為主,羅非魚是加工出口品種,在消毒的同時還要注意安全用藥。一般來說,對于小水面的魚塘,可把食鹽和小蘇打按照3:1的比例混合,以1ppm的濃度潑灑;情況較嚴重的適當增加用量;而對于大水面魚塘來說,暫時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但一定注意調控好水質,防止其他病害出現,隨著天氣回暖,水霉病會逐漸恢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