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11年浙江水產技術推廣總繼續組織全省11個市、71個縣(市、區)開展水產養殖病害監測工作,并在原有基礎上對測報工作方法進行了優化調整,基本做到一個縣每個品種每種養殖模式建立3個測報點,全省同一品種每種養殖模式覆蓋9個以上點,并去掉太陽魚、鱖魚等6個常年發生病害較少的監測品種。調整后全省共設立監測點369個;監測水產養殖品種22個,其中魚類12種,甲殼類6種,貝類3種,爬行類1種;監測面積為池塘/圍塘68663畝,水庫5179畝,灘涂4478畝,淡水網箱29604m2,海水網箱388965m3,流水養殖113000m2,溫室80615m2。在全省各級水產推廣系統的共同努力下,圓滿完成了全年監測任務。現將2011年我省水產養殖病害情況分析如下:
1、總體病害危害程度有所減少 2011年浙江省監測的22個品種都不同程度發生了病害,病害總數為79種(去年28個監測品種26個發病,共82種病害)。其中病毒性疾病6種,細菌性疾病25種,真菌性疾病2種,寄生蟲性疾病12種,其它病害(氣候、環境、營養、敵害等因素導致的病害)22種,不明病因12種。與去年相比,除病毒性和其他類疾病數量有所增加外,其余疾病數量都減少或持平;從監測類別上看,除魚類發病總數有所增加外,甲殼類、爬行類、貝類的發病數都有所減少。
2011年全省水產養殖病害平均發病率6.31%、平均死亡率0.21%,發病率較去年的4.61%有所增加,但死亡率較去年的0.25%有所減少。
2、病害流行情況與往年相似 2011年浙江省水產養殖病害以生物源性疾病為主,其中又以細菌性疾病為重,與歷年的監測結果一致。全省水產養殖品種發病情況總體上呈現逐月增加的趨勢,發病時間主要集中在5月~10月,其中又以6月~9月為發病高峰,8月份病害數、月平均發病率、死亡率均達到最高峰(圖1、2、3)。這與6月~9月氣溫相對較高,病原生物大量繁殖以及殘餌和排泄物增多、氣候多變、水質易變等因素有關。

圖1 浙江省水產養殖月病害數比較圖(種)
全年12個月都監測到了病害,甚至在低溫季節,也有不少病害發生。其中1月~3月監測到的病害數均在10種以上,且發病率較去年有所提高,這與1月以來全省出現大到暴雪,水溫較常年偏低有關,金華、杭州等地因暴雪造成養殖設施損壞,魚種魚苗、鱉、珍珠蚌等養殖對象凍傷死亡;溫州平陽縣南麂、蒼南縣及洞頭縣等海域養殖魚類大量凍死等。另一方面,病原抗低溫能力有所增強,且大棚等設施養殖方式的推廣,也為冬季病原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圖2 浙江省水產養殖月平均發病率比較圖(%)

圖3 浙江省水產養殖月平均死亡率比較圖(%)
3、部分品種發病仍較嚴重 雖然今年發病情況整體上較去年減輕,但部分品種的病害程度仍較為嚴重,如水庫養殖鰱魚、水庫養殖草魚、海水網箱養殖大黃魚等,月平均發病率均在20%以上;大黃魚、斑點叉尾鮰、七星鱸魚月平均死亡率在0.50%以上。其中以大黃魚最為嚴重,月平均發病率和月平均死亡率分別為23.51%、3.76%,特別是1月份,由于水溫過低導致大黃魚發病率與死亡率高達62.07%、2.64%;8月份,溫州蒼南測報點大黃魚發生刺激隱核蟲病,造成魚苗大量死亡,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為34.75%和40.33%。
除測報點外,一些品種發生病害也較嚴重。6月份溫州瑞安市發現文蛤死亡,面積約為170畝,死亡率為60%;8月份洞頭縣的美國紅魚春苗出現大量死亡,每口養殖春苗的網箱均死亡2000尾以上。
4、新的病害不斷出現 與上一年相比,2011年新監測到魚類的豎鱗病、魚鲺病、羅氏沼蝦白尾病、三疣梭子蟹水腫病、三角帆蚌外套膜潰爛等病害。其中羅氏沼蝦白尾病我省已有五、六年未監測到過,此次發病面積達800~900畝,涉及養殖場(戶)50多家,帶病苗種3000~4000萬尾,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左右,估算經濟損失(減產)900萬元以上。部分羅氏沼蝦養殖場出現羅氏沼蝦生長慢(經過近5個月養殖,平均體重6.8g/尾,平均體長9.1cm)、產量低(每萬尾苗產量30多斤)、養殖虧損(每畝虧損3000~4000元)的情況,初步認為可能由新的病毒引起。
下半年一些溫室養鱉場出現了一種“軟骨病”,病鱉進食少,飼養4~5個月后平均體重只有40余克,背甲及腹甲柔軟,指按能凹陷,嚴重者甚至能將背甲完全折過來,并伴有腹部水腫、脖子粗大、輕壓可見鼻孔出血等癥狀。該病死亡率為20%~30%,嚴重者可達40%以上,已造成直接損失約150萬元,目前發病原因仍在進一步調查研究之中。
另外,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某養殖場黃顙魚成魚新發腹水病,病魚腹部膨大、圓鼓,腹腔積水;某鱉場發生絳蟲病,解剖后腹腔內有大量絳蟲等。
5、發病原因分析 (1)氣候、環境影響大
2011年全年其它病害數達到了22種,臺風、氣溫突變等不良氣候條件以及赤潮等環境因素對我省水產養殖造成了很大影響。1~3月,天氣較往年同期寒冷,水溫偏低,一些養殖品種如草魚、鰱魚、大黃魚、七星鱸魚、青蟹等由于環境不適致病、凍傷死亡現象嚴重;5月份我省近海海域發生赤潮,對這些地區養殖的海水魚類、貝類生長等造成一定的影響;6月上旬省內大部分地區連續降雨,特別是蘭溪、諸暨等地因暴雨引發特大洪水災害,造成一些養殖池塘堤埂坍塌或大面積過水,魚蝦蟹逃逸,持續暴雨又使水質環境發生劇變,一些對水質要求比較高的水生動物如南美白對蝦、三疣梭子蟹等出現發病現象;8月上旬,受第9號臺風“梅花”外圍影響,舟山部分海域水產養殖受到嚴重毀損;而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也加劇了養殖生物的病害發生,10月受污水影響,樂清灣泥蚶、縊蟶等貝類發病嚴重。
(2)疾病研究與防疫檢疫工作滯后
我國水生動植物病害的研究起步較晚,基礎薄弱,一些病害的研究還很不透徹,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常常出現病害預防措施不到位、診斷不夠及時準確、防治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等情況。隨著水產品跨地區流通頻繁,水生動植物疫病的傳播速度加快,疫情更復雜,危害程度和防控難度加大。我省雖然已經全面開展了水生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也進行了一定的檢疫試點工作,但離整個養殖生產的需要還有很大差距。
(3)科學防病和健康養殖技術推廣力度有待加大
我國水產養殖散戶比重大,很多散戶健康養殖技術欠缺、防病意識差,在養殖過程中病害預防措施沒有相應跟上,發病時也掌握不了最佳治療時期和用藥次數、劑量,造成病害暴發。近年來雖然加大了對水產健康養殖的宣傳力度,但從總體來說,水產健康養殖還處在起步階段,健康養殖技術還需要大力宣傳、積極推廣。
6、2012年病害流行預測與對策建議 根據歷年浙江省水產養殖病害測報結果,2012年全省水產品在養殖過程中仍將發生不同程度的病害,疾病種類主要是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源性疾病。
1月~3月天氣寒冷,氣溫、水溫偏低,病害發生率和死亡率相對較低,但要做好防凍工作。
4月~6月氣溫逐漸回升,需防范“倒春寒”。海水魚類以水霉病等真菌性疾病為主;淡水魚類腸炎病、赤皮病、爛鰓病等細菌性疾病以及寄生蟲性疾病將陸續發生;鱉經過冬眠期消耗后,體質較差,開春后易感染疾病,重點要防范“腮腺炎病”。
7月~9月水產養殖動物進入生長旺盛期,投飼量大大增加,導致殘餌和排泄物增多;期間又逢梅雨季節和臺風天氣,氣溫變化幅度大,水質易惡化,水產養殖病害處于高發期。大黃魚以腸炎病等細菌性疾病和刺激隱核蟲病等寄生蟲性疾病為主;南美白對蝦在天氣驟變時易爆發病毒性疾病;海水蟹類以黃水病、固著類纖毛蟲病為主;鱉外塘養殖要注意細菌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海水貝類要預防臺風過后由于缺氧或鹽度突變引起的死亡。
9月下旬~10月正值夏秋交替,氣候多變,晝夜溫差較大,可能出現魚類寄生蟲和細菌性疾病發生的小高峰。預計草魚等常規魚類的病害仍將以出血病、細菌性腸炎、爛鰓病等為主;海水網箱養殖魚類要特別注意細菌性疾病和刺激隱核蟲病;南美白對蝦要注意白斑綜合征等病毒病;海水蟹類要注意黃水病、固著類纖毛蟲類病等。
11月~12月隨著氣溫、水溫的進一步下降,養殖動物病害將進一步減少,病情也將不斷減輕,但仍然不能放松生產管理,要特別注意天氣的影響,提早做好應對惡劣天氣的防范工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