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正大(卜蜂)集團(以下簡稱正大)在中國開始推廣對蝦養殖的生物保全模式,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通過蝦苗帶動飼料及其他產品的配套服務,尤其是蝦苗和微生物制劑,更具有競爭優勢。
這一波沖擊,改變了之前蝦苗行業的結構,導致了整個行業從個體經營向品質化、規模化、專業化的發展,讓同行紛紛效仿,市場競爭也從單純的飼料產品進入到上下游的產業鏈,對蝦產業的各價值鏈條從分散走向聚焦。
然而近兩年對蝦養殖的低成功率、高風險,讓包括正大在內的眾多企業思考著如何改變。
2011年八月底,籌備一年多的位于湛江的正大工廠化對蝦養殖基地正式投產。據正大資深副總裁黃耀才接受《水產前沿》雜志采訪時介紹,正大在湛江投資的大型養殖基地,是創新的生物保全模式,又稱“特寶模式”,借鑒了在泰國、印度等東南亞成功養蝦模式,是比生物保全更加完善的模式。
在養殖問題最多的情況下、在最難養殖的區域,選擇做大規模的養殖基地,這一次正大想做什么?黃耀才告訴本刊,目前中國的對蝦養殖業問題的確很嚴重,需要標準、需要改變,不去改變,只會越來越嚴重,目前的對蝦養殖面臨著危機但也蘊藏著機會。“試問,如沒有成功的把握,有誰敢做這么大的投入?
黃耀才表示,其實在這之前,正大都有標準化的養殖示范點,只是面積較小,區域較為分散。而標準化的基本硬件都有,只是針對不同地區,做一些微調來適應各種的環境。
那么究竟什么是“特寶模式”呢?本刊特刊發珠海市富之洋水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洋的參觀見聞,希望對業界有所啟發。
文/圖 珠海市富之洋水產品有限公司 劉洋
正大的“特寶模式”雖然也非萬能,但至少為我們指明了一條努力的方向。無論哪種模式,以現在的環境之下,養殖戶不轉型就是坐以待斃。
2月19-20日,我有幸被邀請參觀了正大集團位于雷州的對蝦養殖“特寶模式”示范基地。正大集團是東南亞養殖業的領先者,在對蝦養殖業的深厚底蘊是業內公認的。因此,在對蝦養殖業遭受困難時,許多人都把目光轉向了正大,希望能復制國外的成功經驗,引進先進的技術和模式,成為對蝦養殖行業的“救世主”。
出于尋找好的水源和地理環境的考慮,正大的“特寶”示范基地選擇了較為偏僻的海邊村莊,足以見其用心和謹慎。
在這個占地2000多畝的區域里,生活區和生產區是嚴格分開的,進出的人員和車輛都需要嚴格的消毒、更衣、換鞋的工序。生產用池鋪地膜,有中央排污系統,從頂部到四周都有紅色的防鳥網,立體地杜絕鳥、狗、蟹、鼠等外來生物可能造成的污染。
養殖用水經過充分的消毒、曝氣、培水才允許進入塘里,排出的污水經過回收、沉淀和生物處理再循環使用。再配合好的種苗、飼料以及精細的管理。
很多朋友問我,正大的“特寶模式”是什么。一個已成體系的模式不是三言兩語能介紹清楚的,只能說是細致的管理+萬全的防御,杜絕一切外界可能產生的傳染和干擾,讓蝦在適應的環境里成長。目前最大的問題還不在模式,正大可以重金移植,推廣,甚至手把手幫養殖戶改造,但養殖戶觀念的轉變才是關鍵。
客觀地說,正大的“特寶模式”很精致,很周全,這也是該模式能在東南亞得到推廣和成功的原因。但在中國,卻前途未卜。正大把養蝦會碰到的問題提出了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更像是一個標本,完美,但復制很難。且不說養殖者各自對模式理解的差異,標本的成本太高,我們是要標桿,還是要效益,角度不同。
首先該模式的整套投入成本偏高,中國的魚塘是租賃制的,那么高的投入,能否在租期內收回成本是個問題,更別提產生效益了。在蝦病肆虐的今天,養殖戶首要關心的是別再繼續虧,是成功率,大家已經輸得沒勇氣了,沒人敢對任何模式打包票。大投入自然會三思再三思,觀望再觀望。
第二,養殖戶退路太多。絕大部分養殖戶做養殖都是為了養家糊口,不是做實驗,做標桿,沒有興趣,沒有勇氣,也沒有必要去做這樣顛覆性的嘗試。養不了蝦不是世界末日,可以養魚,混養,養鱉,養螃蟹。就如一個養殖戶在現場說的,有那160萬去改造20來畝塘,我去干什么不好?
第三,目前中國水產養殖基層從業者文化素質偏低,年齡偏大直接制約了新技術的推廣。不明所以然就跟風投資,任何成熟的商人,養殖戶都不會這么做。會議全程不停響的手機,來回大巴上強迫別人吸二手煙的煙民,現場打瞌睡的聽眾。是正大太高估了客戶還是設計了太理想化的模式。
每當行業出現低潮的時候,也是變革的機會來臨之時。可目前水產養殖行業產生根本性變革的客觀條件具備了,主觀條件還不成熟。正大的工作做在前面,短期內不會產生直接的效果,長遠來看,走在前面可以占領制高點,但也要付出成本,只希望變革的那天別太遠,我們轉型的步子再快些。
太完美的東西往往會給人太高端,太昂貴的感覺。模式的推廣不是一朝一夕的,要與改變養殖理念,提高素質相結合,可惜正大公司不是靠賣技術或專利的,否則真可以建議推出不同檔次的簡化版“Turbo Program”。科學容不得含糊和討價還價,但商業市場是可以的。
中國的對蝦養殖業積累了太多的問題,現在是“還債”的時候了。我們欠了環境太多債,我們欠了對蝦太多的債。正大的“特寶模式”雖然也非萬能,但至少為我們指明了一條努力的方向。無論哪種模式,以現在的環境之下,不轉型就是坐以待斃。
未來的對蝦養殖,甚至農業生產拼的不僅僅是經驗和技術,而是心態、眼光和勇氣。真正的“救世主”是我們自己,在我們心中,永遠應該保持著戰斗的精神,和對養殖這份事業的熱愛和謙遜。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