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構筑陸海和諧新局面,同時發揮沿海城鎮與大城市群的集聚和輻射功能,強化沿海城市與內陸城鎮在互動中推進,對加速中國現代化建設,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締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沿海城鎮化的優勢在海洋
無論中國和全世界,社會經濟和歷史文化的熱土無不在沿海,有“黃金海岸”之稱。面對我國城鎮化步入歷史新時期、新形勢、新征途的今天,海洋對沿海社會經濟的重要戰略地位和作用日趨凸顯,是我國開拓新的生存發展空間勢在必行的戰略選擇。沿海城市,尤其大城市和城市群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地領跑全國,為推進城鎮化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海陸兼具的中國地處歐亞大陸之東,瀕臨太平洋,海域遼闊、岸線漫長、島嶼眾多、資源豐富,海洋生物物種和生態系統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因是海納百川,條條江河歸大海,所以大多臨海城市具有既沿海,又沿江和沿路的“三沿”優勢,由此路通財通、人旺業旺,又兼天賦港口業、交通運輸業的發達。臨海城市成為發揮東部的優勢和開發大西北地區的連接點,同時又是促進海外經貿與內陸拓展的橋頭堡,并可作為具有對內外高輻射力的主導城市,既可通過發揮沿海經濟優勢來發展沿江經濟,同時借助沿江經濟優勢發展沿路經濟。
我國沿海地區以占全國13%的土地、70%以上大中城市和40%以上的人口,創造了70%以上的工農業生產總值,單位面積產值超過200%,人均產值超過136%,是我國現代經濟最重要和最集中的地區。如今,一股中國城鎮化發展新風,正從沿海鼓蕩開來。沿海城市正打造動力引擎、帶動區域走向跨越式發展之路。
“十五”期間,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繼續保持高于同期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累計達57.499億元,比“九五”期間翻了一番。海洋產業增加值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已達到4.0%,比“十五”期初高出0.6個百分點。2005年各主要海洋產業保持穩定增長態勢,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16.987億元,相當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4.0%。其中,環渤海經濟區、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占全國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32.4%、34.5%和17.7%。
由此可知,海洋對經濟社會價值何等重要,不僅直接體現在臨海工業、港口交通運輸業等主導產業的海洋經濟將引領沿海地區的發展,以及拓展經濟空間和促進外向型經濟發展的作用,還體現在海洋經濟對內源型經濟的滲透輻射作用。
二、沿海城鎮化的出路在陸海和諧
隨著現代化建設和城市化進程的迅猛發展,尤其沿海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也給我國的海洋環境造成越來越大的壓力。海域污染日趨嚴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生物資源和漁業資源日漸枯竭,災害性事故頻繁不斷,再生資源和可持續利用能力不斷減退。由此,立足科學發展,統籌規劃,合理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環境,構筑陸海和諧新局面,是當前沿海地區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首當為重的戰略之舉。
事實證明,沿海城鎮化的出路在于陸海和諧,推進沿海城鎮化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關鍵也在于陸海和諧。為此,必須揚長避短,科學規劃,準確定位,充分發揮臨海優勢,有效整合區域資源,立足海洋、依托海洋,變海洋優勢為經濟優勢,提升城市素質和城市品位,并為推動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蓬勃健康地發展,構建陸海和諧新局面采取對應良策和積極措施:立足區位優勢,堅持科學發展;統籌發展規劃,明確方向目標;堅持基本原則,優化發展模式;完善法規與體制,深化海域管理;堅持開發保護并重,堅定陸海和諧方向。
總之,在當前和未來邁步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必須按照國家“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既定方針,堅持沿海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并舉,加強沿海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同時不斷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政策。由此,陸海雙贏、和諧共處的局面終可實現。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