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任超的鱔魚養殖基地。

任超維護公司網站。

任超和非洲客戶簽單。
身邊的人都認為他無可救藥,無心上學的他最終輟學,南下打工謀生。
如今他在王板橋村的養殖基地年產量100多噸,每年可獲利3000多萬。
“我們一路從廣元到成都,再從成都到內江,最后好不容易才到鳳鳴鄉。”經過一天的輾轉,王應燕夫婦總算找到了這個鮮為人知的小山村,而如此奔波,只為尋找一個80后的小伙子任超。
然而,像王應燕夫婦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從廣州、浙江、山東、天津、成都等五湖四海的人,匯聚到內江市市中區鳳鳴鄉,都只為找到任超拜師。
任超,何許人也?他出生于1988年,一個十足的“80后”,他是鳳鳴鄉的名人。
因何而出名?因為鱔魚,他是鳳鳴鄉家喻戶曉的“養鱔大王”,因為鱔魚,他第一次在中央電視臺《致富經》露臉,用他的話說是“揚眉吐氣”了一盤,還因此有了自己的粉絲。
創業之初 叛逆少年養鱔魚
他熱衷網游,一瓶礦泉水、一桶泡面、一包煙,就可以對著電腦一天一夜……這就是任超15歲時的生活,身邊的人都認為他無可救藥,無心上學的他最終輟學,跟隨南下的打工大軍一起到廣州謀生。
“在廣州那四年,我做過十多份工作,嘗盡了各種辛酸。”任超說,在外漂泊的四年,“創業”兩個字曾無數次在他腦中閃現。于是,19歲那年,背著行囊,他回到鳳鳴鄉,開始自己的創業之路。
“以前為了上網,經常夜里去打黃鱔,一晚上下來,可以賣好幾十元錢。”任超說,黃鱔價格高,賣得快,自己通過在網上搜索和市場調查,發現養黃鱔能賺大錢。
2007年,任超借來2000元錢,租用20平方米水泥池,開始了第一次嘗試。“當時正值冬天,鱔魚苗剛下池,一夜之間,死亡率就達到了80%。”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任超說他一個人坐在池子邊欲哭無淚。“那時的2000元對我來說是一大筆錢,想到就這樣沒了,除了傷心,更多的是不甘。”
摸索方法 他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為什么我養的鱔魚都死了?養鱔魚的訣竅在哪里?”帶著這樣的疑問,第二年,任超開始去湖北、湖南等地取經,然而,這一趟取經之路并不順利,幾乎所有的黃鱔養殖戶都讓他吃了閉門羹。
“別人能做的事,我相信我也能做。”沒有取到經的任超回鄉后開始購買各種養鱔魚的書,每天在網上查詢相關資料,在了解很多相關養殖知識后,他開始了第二次嘗試。
這一次,任超向外公借來2000元,以一斤11元的價格買了70斤魚苗。從挖水塘、選苗種、購網箱、投飼料、消毒,每個環節都嚴格按照技術要求執行,在摸索嘗試中,他把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都記下來,時間久了就有了一套自己的“養鱔魚法”。
一年下來,任超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1232元。“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任超清楚地記得那天是12月14日,賣了黃鱔從市場回家,摸著兜里的錢,騎著摩托車,他一路放聲大唱《重頭再來》。
1000萬大單 他走上產業化發展之路
有了一次成功的經驗,任超又籌措了15000元,加上之前賺到的,共計25000元,他全部用來擴大原有的養殖規模。“這一年,我的純收入就變成了15萬元。”從一千元到一萬元,從15萬元到40萬元,任超當上了小老板。
去年10月,他接到一個外地電話:“我們想要訂30噸鱔魚,想來你的養殖基地看一看。”放下電話后,他并沒有重視,想來只是對方隨意問一問。誰知第二天,一個非洲友人給他帶來了一筆1000萬元的大生意,和他簽訂了一份2013年供給300噸鱔魚的合同。
“300噸,如果僅靠我一個人養殖鱔魚,供貨量有限,貨源將成為最大的問題。”于是,任超開始在鳳鳴鄉白蠟園村新建一個178畝的養殖基地,除此之外,他開始走“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道路,把養鱔魚走出一條產業化之路。
如今,與任超簽訂協議的養殖戶已經有300多戶,任超自己在王板橋村的養殖基地也達到128畝,年產量100多噸,每年可獲利3000多萬。
鳳鳴鄉黨委書記劉建華對這個80后很是看好,“現在鱔魚可是我們當地的一大經濟來源,給村民們帶來了新的致富道路,他是當之無愧的‘養鱔大王’。”
電視報道“養鱔大王”名氣遠揚
9月5日晚,中央電視臺七套《致富經》以《浪子回頭養鱔魚》為題報道了他從父母眼中“不爭氣孩子”,成為當地鼎鼎有名的“養鱔大王”的致富經歷。
而這之后,鳳鳴鄉每天都有許多陌生的面孔出現,然而他們都是為了一個人——任超。7日下午,走進任超的養殖基地,辦公室里擠滿了從全國各地趕來的“徒弟”。
向大家講解鱔魚養殖的同時,任超幾次提到這樣一句話:“想要把鱔魚養好養活,必須要有信心和耐心,要堅持下去。”任超說,這不僅僅是一句鼓勵的話,也是他成功的唯一訣竅。
幸福時光 11月將結婚
現在的任超,有了自己的公司,11月,將和相戀兩年的女友黎丹走進婚姻殿堂。他坦言,“現在的我們很幸福。”
說到自己的公司“四川新益養殖有限公司”,任超說“新益”兩個字意義深刻,“‘新’意味著新的開始,‘益’取效益,獲益之意,我的公司就像我的人生路一樣,有了嶄新的開始,曾經的浪子依舊可以煥然一新。”
“最開始認識他的時候他就在養鱔魚,看到他那么認真,那么堅定,這也才慢慢地喜歡上了他。”因為認識任超,今年23歲的黎丹也有了改變,從最初看到黃鱔都會害怕,到如今,她已經能夠抓取黃鱔游刃有余。
華西城市讀本記者 鄧丹 實習生 高小英 攝影報道人物簡介
任超
任超,1988年出生,內江市市中區鳳鳴鄉人。
2003年,任超南下廣州打工,做過電工、KTV服務員、銷售人員等工作。
2007年,任超回到鳳鳴鄉開始養鱔魚。經歷過失敗,如今的他成了鳳鳴鄉第一個大規模成功養殖鱔魚的人,并帶動周邊農戶養殖鱔魚,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鱔魚大王”。
2011年10月,任超與非洲客戶成功簽訂了一筆提供300噸鱔魚,價值1000萬元的合同。
2012年9月5日,中央七套《致富經》欄目拍攝的專題片《浪子回頭養鱔魚》播出,引起強烈反響,受到眾多創業者熱議。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