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航海日志:睡在漁船過道里的南海漁業(yè)科學家
9月25日 晴轉小雨 渚碧礁
9月25日上午,正在南沙進行取樣調查的“南鋒”號,和南海水產研究所租賃的一艘漁業(yè)調查船,在渚碧礁外不期而遇。我們也因此邂逅了“南鋒”號上10名科考人員之外的一位博士科考員--張鵬。
其實,“南鋒”號此次所執(zhí)行的科考任務,只是南海水產研究所南海資源調查任務的一小部分。由于條件有限,南海水產研究所僅有“南鋒”號1條從事漁業(yè)資源調查的科考船,為了完成全部科研任務,研究所的很多項目都必須通過租用其他科考船或漁船外出來完成。
張鵬個頭瘦高,皮膚黝黑,滿身油污,身著短衣短褲。初看起來,這個揚州漢子和船上的漁民沒有任何區(qū)別,如果不是領隊介紹,我很難意識到他是已擁有副研究員職稱的漁業(yè)科學家。
登上漁船,漁網散發(fā)的惡臭裹著柴油味兒撲面而來,小船在浪涌中劇烈地搖晃,幾分鐘就會讓人頭暈目眩。張鵬和其他3名科考人員,擠住在船上一間不足6平米的宿舍里。張鵬說,因為實在太熱,出海期間的大多數時間,他都睡在沒有任何遮擋的漁船過道里。
由于張鵬他們租用的是燈光罩網船,出海這20多天,他們幾乎都是晚上通宵作業(yè),白天開船跑點,張鵬一邊給我們介紹情況,一邊提醒我們“船上用柴油灰塵太多,小心碰臟衣服”。
從二樓宿舍下來,經過一層甲板的過道,兩塊破舊木板搭起的餐桌上,還放著他們吃剩的午餐:蒜蓉冬瓜,水煮咸魚。張鵬指著廚房里裝有幾條南瓜的菜籃說,這是接下來30天的蔬菜。
介紹完漁船情況后,我們提出要做個簡短的采訪,對著鏡頭,張鵬慌忙整理了一下衣服,略帶尷尬地說,為了節(jié)約淡水,他身上這身衣服,已經三天沒有洗過了。
從閑聊中我們得知,自9月1日出海,張鵬帶領的4人科考團隊,已經在南沙海域調研取樣20多天了,已經走完的工作站點近20個。而要完成他所負責的本航次所有科考任務,他們還需30天航程。
與“南鋒”號一應俱全的設備相比,漁船的科考條件要艱苦得多。漁船上的科考硬件設備,是一臺手工電焊在船體外的水聲學探測儀,駕駛室里不足一平米的富余的空間,被他們用作簡單的分析室。
也許是想迫不及待地跟我們分享他出海以來各種有價值的新發(fā)現(xiàn),在跟張鵬見面的一個多小時里,我絲毫感受不到他對艱苦環(huán)境的抱怨。
“這次出海收獲太大了,我沒想到現(xiàn)在北緯13°附近還能捕撈到大量的鰹魚,這個重大發(fā)現(xiàn)可以直接指導漁民生產。”張鵬說,出海最高興的事情,就是取樣捕獲到大量的魚,當想到這些研究成果能轉化為生產,為漁民帶來直接經濟效益時,就不覺得出海條件苦。
從2010年開始著手南海深海漁業(yè)資源環(huán)境的研究到現(xiàn)在,張鵬已先后出海近兩百天。這次科考中,他們的小分隊已經在南沙附近發(fā)現(xiàn)了多個小型金槍魚漁場。張鵬他們返回陸地后,會將這些漁場數據形成研究報告遞呈漁政管理部,而這些研究成果將直接指導漁民前來南海作業(yè)生產。
因為還要在天黑前抓緊趕赴下一個站點,張鵬他們只在渚碧礁外停留了一個小時,通過“南鋒”號補充了簡單的生活物資后,就匆匆離去。
“南鋒”號此次科考副隊長李純厚說,在南海漁業(yè)資源環(huán)境科考研究的隊伍里,像張鵬這樣的科研人員還有很多。南海水產研究所每年累計出海30天以上的人員達60多人次,他們每年為南海周邊三省區(qū)提供漁情咨詢報告20多份,發(fā)表學術論文和技術報告60多篇,為指導漁民在南海,尤其是在南沙群島海域作業(yè)生產提供有力的科研支持。
寫完今天的日記,墻上的時鐘顯示時間為晚上23點。此時,在隔壁的海洋生物學實驗室內,幾個負責水質研究的科考人員還在加班做化驗。因為明天還要啟程前往下一個站點,今晚他們可能會通宵奮戰(zhàn)。
發(fā)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洋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