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新社?10月22日電 (索有為 楊少松 任昕)記者22日從中國農業部漁業局舉行的漁業污染事故調查處理工作會議上獲悉,2006年至2011年,中國由于各類突發性污染事件導致的漁業損失近55億元人民幣,且近年來呈升高趨勢。
會議提出,將盡快完善漁業污染應急機制,加快技術制成隊伍建設,為污染損害賠償的評估認定提供必要支持。
據了解,在各類污染事故中,溢油事故、重金屬污染以及船舶運輸化學品泄漏等事故,給漁業造成了嚴重的漁民生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2011年,康菲公司蓬萊19-3油田發生溢油,事故持續數月,最終導致污染海洋面積6200平方公里,該事件入圍中國內地十大環境新聞。
農業部南海區漁政局局長吳壯稱,漁業污染事故嚴重侵害漁民權益,嚴重破壞漁業生態和海洋環境,還污染了漁業食品,影響食品安全和民眾健康。
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官員表示,該省淡水水域的漁業污染曾一度進入井噴期,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000多萬元,綜合性漁業污染現在已頻繁出現,污染源越來越難以確定。
據黃海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介紹,農業部黃渤海區漁業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從1996年起承擔了近百起漁業污染事故的調查鑒定和評估,至今構建了污染事故對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影響的評估模式。
該科研人員舉例稱,馬耳他籍油輪“塔斯曼!碧栐2002年11月,與中國沿海船舶順凱一號在天津大沽口東部海域發生碰撞,“塔斯曼海”號右舷第三倉破裂,大量原油泄漏入海。該事故造成國家天然漁業資源損失索賠案,于2003年由天津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向天津海事法院提起訴訟。該案歷時7年后,終于天津高院作出終審判決,賠償額達1500多萬元人民幣,
康菲公司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也正是由于黃渤海區漁業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做出的事故對渤海天然漁業資源損害評估報告,以及對河北遼寧部分區縣養殖生物損害評估報告,為國家和養殖生產挽回經濟損失13.5億元人民幣。
中國農業部漁業局副局長李彥亮表示,漁業主管部門將盡快完善漁業污染應急機制,加快技術職稱隊伍建設,注重漁業污染事故的發展變化,進行追蹤取證和調查,為污染損害賠償的評估認定提供必要的支持。(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