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試水鲃魚與對蝦混養模式后,林柏炎養殖的鲃魚成活率達95%以上。資料圖片
當多數人因為去年價格跌破26元/公斤,今年不再養殖鲃魚時,神灣鎮逸島水產生態養殖場的林柏炎卻積極地投入了大量成本和精力養殖鲃魚。如今鲃魚價格經歷“過山車”式大起大落后,價格逐漸恢復正常,回升到約50元/公斤,養殖自然也開始回暖。
提及水產養殖的12年經驗,林柏炎笑稱和鲃魚的價格一樣,他也不斷經歷著“大起大落”。事實上,在1990年畢業之時,林柏炎進入了一家國有銀行從事計算機工作。直至2002年,當時完全身為“門外漢”的林柏炎才毅然決然地辭職,投身水產養殖業變作一名“漁夫”,并且在這個領域中摸爬滾打找到了自己獨特的致富之路。
一位IT行業的精英,如何華麗轉身,成為水產養殖業中的技術行家和致富能手?其實,從南美白對蝦、泰國筍殼到鲃魚等各種養殖品種,在林柏炎的“致富字典”中,“變”是他始終如一的制勝法寶。這個“變”,并非一場無章法無規律的盲目賭博,而是一種緊跟市場供求信息、調整養殖方向、錯位發展品種、綜合探尋經濟效益的“洞察力”。
對蝦“初體驗”:幾番浮沉練技術磨眼界
2002年,對IT界精英林柏炎來說,是一個人生的轉折點。從長袖善舞的計算機行業中激流勇進,進入一無所知的水產養殖行業摸爬滾打,擁有12年職業生涯的林柏炎將一切歸“零”,卻意外實現了人生的華麗轉身。
2000年左右,整個IT行業均陷入低潮,林柏炎第一次開始思索自己的人生規劃。“2002年時,我和朋友無意中發現在惠東、汕尾等地,南美白對蝦的養殖非常火熱,每斤銷售價可以達到30多元,當時的自己也正好想尋找一個具有長遠發展潛力的新興行業。”話雖如此,從熟悉的IT業毅然決然走出來,充當水產養殖的“門外漢”,林柏炎回想起來,仍然覺得是一個“風險非常大”的決定。
“水產養殖業比IT業的技術含量還要高。”正因為深諳“技術”對農業生產之重要性,林柏炎很早便以“門外漢”的虛心和堅韌,不斷學習南美白對蝦養殖的技術。當時,林柏炎和朋友專門到福建等地去考察了對蝦高位池養殖模式,并在許多養殖戶還未引進之時便投入了大量成本對蝦塘進行改造。
很快,林柏炎與養殖場合伙人就感受到了“對蝦”養殖致富的初體驗。“在2002年來說,高位池養殖模式在業界并不普遍,由于其在蝦塘全鋪設地膜,水位深,提高了對蝦的產量和質量,畝產普遍都在1000斤以上。”2002年到2005年,隨著市場上南美白對蝦的價格一路上揚,產量不斷上升的林柏炎通過對蝦養殖賺到了近200萬元,這便是他通過練技術淘到的“第一桶金”。
創業的喜悅仍未消退,林柏炎很快就遇到了水產養殖生涯中的巨大沖擊。2006年,林柏炎敏銳地發現,給自己曾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南美白對蝦,產量突然急轉直下,大批對蝦因為污染和病害無法成活。2006—2006年短短兩年時間,林柏炎幾乎將前幾年的利潤全部賠了進去,在“大起大落”中再一次回到原點。
“血本無歸”后,林柏炎很快摸清了問題所在。“這還得怪我的眼界過窄,看到高位池養殖可以帶來短暫的經濟效益,卻沒有注意長遠的生態保護問題。”當時,對蝦池底污染物、糞便等排泄物被直接排放了出去,幾年之后林柏炎養殖場的生態跟著受污染的水產環境一起惡化,造成病害對蝦越來越多。
吃一塹長一智,2008年,充分考察了相關技術領域和先進設備,林柏炎花費了約160萬元,用40畝水塘開始試水“循環水設備”。搭載著去污、沉淀、處理、蛋白分離系統,林柏炎決定將眼界放寬,降低水池中的有害物質,從根本上提高對蝦產量。
在“對蝦初體驗”中,林柏炎也摸索到了自己水產養殖的一個經驗:除了練技術站穩市場腳跟提高產品的產量和產值,還應不斷“磨眼界”讓自己在市場搏擊中持續性發展。
混養“新模式”:鲃魚充當養殖場的“警察”
入冬以來,林柏炎在神灣鎮逸島水產生態養殖場養殖的鲃魚陸續收獲上市,7500公斤鲃魚以塘頭價48元/公斤被魚販收購銷往長三角等地,收入不菲。而這全靠林柏炎試水鲃魚與對蝦混養模式,讓鲃魚成活率95%以上,走出高效益增收路。
趁著好的市場行情,林柏炎陸續刮魚收蝦上市,魚蝦各有收獲。據匡算,共收獲了7500公斤鲃魚,規格0.4-0.8公斤/條,大小不等,塘頭價賣到約48元/公斤,主要銷往上海等長三角地區。另外,混養其中的對蝦也有收獲,畝產100公斤左右,規格60只/公斤,塘頭價賣到30元/公斤,增加了一筆“額外”的收入。
為何想到要將鲃魚和對蝦進行混養?林柏炎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鲃魚就像是充當了對蝦養殖場的警察角色,在適當的時機混養,鲃魚能夠控制對蝦病害的傳染,提高了總體的綜合經濟效益。”
鲃魚是中底層魚,對蝦是底棲動物,體質弱或生病死亡的對蝦大都被鲃魚吃掉,起到清潔水體,減少污染和病害的作用。為防止鲃魚吃掉蝦苗,林柏炎又把蝦苗標粗養殖到3厘米/尾的規格才投放到鲃魚塘里養殖,每畝投放蝦苗約2萬尾。投喂鲃魚的同時,同池塘混養的對蝦一同覓食,不單獨投料,達到節料省本的目的。
由于推行鲃魚與對蝦混養模式病害少,鲃魚成活率95%以上,畝產約700公斤,是林柏炎水產養殖增產增收的新模式。該場多年推廣鲃魚與對蝦混養模式,如今養殖面積有50畝,如何混養,奧秘在哪?
走在養殖場里,林柏炎談了他的養殖“經”每畝投放鲃魚2500條,養殖過程投喂鰻魚料,越冬鲃魚約投喂1.25公斤飼料養成0.5公斤鲃魚,不越冬養成0.5公斤,鲃魚約投喂0.8公斤飼料,養殖時間1年左右,鲃魚規格達到200克/條,可以視市場價格高低捕大留小上市,達不到上市規格的蓋棚越冬養殖。近期,由于鲃魚成品魚存塘量少,價格回升到約50元/公斤。談到養殖成本,林柏炎說:“越冬鲃魚養殖成本較高,成本約46元/公斤,不越冬養殖的約34元/公斤。”據業內人士透露,按目前價格,扣除成本,今年鲃魚養殖畝利潤可觀,走出26-30元/公斤的低迷市場困局,養殖開始回暖。
魚蝦混養雙劍合璧,相得益彰,林柏炎嘗到了甜頭,大大提振了養殖的信心。“現在鲃魚存塘量少,市場需求量大,按目前的價格算,假如養殖順利的話,魚蝦混養模式畝純利可望達萬元,今年我要繼續推廣這種模式,爭取再創高的效益。”林柏炎說。
小資料
鲃魚,體側扁或略呈圓筒形,小口大腹,細鱗、花背、白肚,肚皮上有小刺,身體漲大如球,也叫“暗紋東方豚”,外形與野生河豚幾乎一樣。鲃魚分布于云南元江流域、西江上游及海南等地,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及多種微量元素,還具壯陽、和胃、溫中補益之食療功效,且肉質細嫩潔白,爽口有彈性,若烹調得法,其鮮美的程度比野生河豚有過之而無不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