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2日上午,在湖北京山縣宋河鎮高家畈村一個水產基地,100多位“學生”團團圍著一位中年男子聽課。
中年男子名叫高丙華,用兩年時間探索出一條“將池塘分層賺錢”的成功路,并從一位普通農民躍升為京山高田生態魚鱉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
水產大戶的“心病”
“不同魚種生活在同一水域,卻在不同水層,因此可以實現立體混養。將魚和鱉按一定比例投放在同一池塘混養,方法簡單,操作管理方便,經濟效益十分可觀。”老高現身說法吸引了大批水產養殖戶。
50歲的高丙華,從1988年起開始從事水產養殖,早已是宋河鎮遠近聞名的水產養殖大戶。事業做得風生水起,但高丙華卻并不滿足,多年來一直研究一個課題:
如何利用池塘有限的空間和水面,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一面在自家有限的水域內摸索,一邊通過外出學習取經,高丙華發現“魚鱉混養”是破解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
“單一”變“復式”,一畝純收五千元
池塘單純養魚,利潤太低;單純養鱉,風險又太高。“魚鱉混養則增利潤、降風險,同時提高鱉的品質,可謂一舉三得。”高丙華頗有些得意地向記者介紹:“相比普通的養殖方式,魚鱉混養一畝均純利可增加2000元左右。”
2004年起,高丙華開始逐步將池塘由“單一”向“復式”變。最初建起的50畝魚鱉混養基地,兩年后效益便達到20萬元。
近幾年來,天然野生鱉的數量大幅度減少,價格逐年上漲且供不應求。高丙華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商機。
他抓住自身水源無污染的優勢,嘗試仿野生鱉的養殖技術,即拋棄傳統的飼料喂養,轉用魚蝦等天然餌料作為鱉的食物。這樣喂養的鱉,裙邊寬、肌肉多、脂肪少、口感好,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由于品質接近野生鱉,產品一直供不應求,價格在每公斤40元以上,每畝水面純收入在5000元以上。”高丙華介紹說。
合作社打造品牌“名片”
好模式一傳十,十傳百,不斷有人上高丙華的門取經。
2012年10月,高丙華牽頭成立了京山高田生態魚鱉養殖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為平臺,高丙華不定期舉辦養殖現場觀摩會,將技術和經驗無償地傳授給有志于從事水產養殖的農民朋友,幫助他們走致富之路。
不到半年,合作社就簽訂魚鱉混養合作協議近30份,成員發展到28個,養殖水面達1000多畝,預計年底合作社社員將達到60余人,養殖水面將超過3000畝。
目前,高丙華正以合作社名義申報 “高田”牌商標。“將來合作社的水產品都將打著這張名片走向市場,走規模發展路,打品牌效益,是合作社今后追求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高丙華對合作社的發展信心下足。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