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豬肉價格的疲軟使生豬飼養業陷入虧損,并給豬飼料企業的經營帶來嚴峻考驗。雙胞胎集團,這家曾依靠獨特營銷策劃和產品策略創造了民企發展速度“神話”、近年來銷量穩居全國第一的豬飼料企業,如今更多地將重心放在科學管理和穩健經營上,而期貨成為其管理原料成本的有力工具。期貨日報記者日前就此采訪了該集團董事長鮑洪星。
“只有在突然退潮時,才知道誰在裸泳”。這句話正成為如今飼料行業企業的寫照。下游豬肉價格的疲軟和H7N9疫情的來襲,讓去年還順風順水的飼料行業驟然進入“冬季”。此時,在管理、技術、資金和采購等方面追求精益求精的現代化飼料企業,卻表現出更強的抗風險能力,而期貨工具的運用,也成為其穩健經營的重要“法寶”。
總部位于江西南昌的雙胞胎集團便是這樣一家“穩中求進”的民營飼料企業。2012年該集團的豬飼料銷量790萬噸,連續三年蟬聯中國豬飼料銷量第一。據相關統計,目前全國飼料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只有約37%,而雙胞胎集團今年1000萬噸的豬飼料銷售目標基本持平于其年產能,并較去年的實際銷量上調了210萬噸。與此同時,該集團近期還主動拿出2億元,對下游飼養戶進行讓利,助其渡過難關。逆勢之下,是什么讓雙胞胎集團有這般自信?
小飼料企業的崛起
由于進入門檻低,中國飼料行業企業數量眾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飼料產量僅占世界的15%左右,但飼料企業數量卻有1.3萬家,其中約半數是小型企業。“早年靠幾個鐵鍬和籮筐就能辦個飼料廠!毙孪M瘓F董事長劉永好日前在“2013中國飼料行業發展高峰論壇”上稱,直到近一兩年,5萬噸產能以下的小飼料企業才開始加速倒閉。與此同時,豬肉價格下跌和H7N9疫情引發的飼料需求減少,導致不少飼料企業出現虧損。
與其他飼料企業相似,雙胞胎集團的起點也并不高。這個由12個原始股東在1998年湊了40萬元起步的企業,一路滾雪球般發展壯大,直至成為業內翹楚,其經營者的眼光和戰略必定有過人之處。
在近期于成都舉行的“2013年中國飼料工業展覽會”上,期貨日報記者見到了該集團董事長鮑洪星。兩天的接觸讓記者感受到,雙胞胎集團的成功,在偶然的背后存在著必然。
雙胞胎集團早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其獨特的營銷策劃及高端產品定位。當然這還要從雙胞胎集團的企業名稱說起。
“當時市場上所有的豬飼料都是單顆粒,看起來都差不多,我們想在產品外形上做出差異。”鮑洪星說道。在創業初期,雙胞胎集團耍了個“小聰明”,將單顆粒飼料兩兩連在一起,為此申報外觀專利,并冠以“雙胞胎”品牌。這樣的設計,令其產品迅速引起市場的注意,并打開銷路。
“最為關鍵的是,我們希望讓這種特殊的設計,對應一種高品質的形象!滨U洪星說,雙顆粒設計本身并不能給下游飼養戶帶來任何額外好處,不過,在高端產品定位下,企業從原料采購、生產、質檢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讓飼養戶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效果,逐漸讓用戶一見到雙胞胎產品的外形設計,就聯想到高品質飼料,為企業和產品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利用期市動態管理原料庫存
鮑洪星告訴記者,如今,隨著企業規模越做越大,穩健經營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在飼料行業,原料成本占總成本的90%以上,目前整個行業的利潤率只有2%—3%,原料價格稍有不利波動,飼企很容易出現虧損。
“飼料行業將從以銷售為主導的模式向以采購為主導的模式轉變!弊鳛橹袊暳瞎I協會副會長的鮑洪星認為,采購將是飼企生存和發展的決定因素之一。
目前,雙胞胎集團共有80多家子公司,分布在江西、廣東、廣西、四川等21個省區市,玉米原料的年需求量達到600萬噸,豆粕年需求量約400萬噸。為更好地控制原料成本和質量,集團采取專業化、規;募胁少從J,并建立了專業的采購信息研發隊伍,運作的市場也涵蓋了國內外的現貨和期貨。
去年美國的旱情曾引發美國大豆的大牛市,大豆指數從年初時最低的1158點大漲至9月份最高的1739點,這也直接導致了國內大豆、豆粕價格的高企。雖然雙胞胎集團意識到,未來巴西大豆將會豐產,可能對后市價格產生打壓,但作為規模性的飼料生產企業,該集團仍不得不大量購入豆粕原料,以維持庫存水平。
“為規避豆粕價格下跌的風險,我們通過大連期貨市場對豆粕庫存進行賣出保值,F貨我們照買,貴就貴!滨U洪星告訴記者,如今看來,這樣的動態庫存管理做得非常成功。他同時透露,由于近期玉米市場價格回落至階段性低位,但玉米供求仍維持在緊平衡狀態,公司計劃擇機通過期貨市場鎖定未來幾個月的玉米原料成本。
“通過期貨市場可以鎖定價格,有時也可以用來鎖量!滨U洪星說,比如,當玉米緊缺的時候,可以通過買入期貨合約鎖定原料來源,保證玉米不斷貨!捌谪浭俏覀兤髽I經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期貨和現貨相輔相成”。
企業反哺飼養戶
目前,國內豬糧比已連續數周位于6比1的盈虧平衡比以下。據記者了解,當前全國的生豬平均價格低于每斤6元,而飼養成本是每斤7—7.5元,按照每頭豬200斤計算,飼養每頭生豬平均虧損200—300元。
在企業經營依然保持平穩的前提下,近期,雙胞胎集團董事會決定拿出1億元,通過每噸飼料臨時降價100元的方式,對飼養戶進行讓利。鮑洪星稱,企業前期在豆粕期貨上的套保盈利也將拿出來讓利給飼養戶。
在成都的一個飼料市場,期貨日報記者看到,銷售雙胞胎飼料的門店里已張貼了多張讓利信息。據銷售人員介紹,每包飼料的包裝袋內,也均放有讓利公告,企業以此督促經銷商嚴格執行讓利。據測算,每包飼料約讓利4元,每頭豬大概用6包飼料,共計減少24元費用,能為飼養戶減虧約十分之一。
鮑洪星表示,盡管讓利行為對于整個飼養行業的虧損只是杯水車薪,但企業仍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飼養戶渡過難關。與此同時,集團還呼吁其他規模化的豬飼料企業一起為飼養戶進行讓利。據統計,目前70%以上的大中型豬飼料企業均推出了讓利措施,讓利幅度多在每噸50—60元。
鮑洪星稱,1億元的讓利行為除了會使集團一兩個月時間出現零利潤外,并不會影響企業未來的發展。企業之所以能夠主動在一段時間內零利潤運行,靠的是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而良好地運用期貨市場也是企業構建核心競爭力的一個方面。
盡管期貨工具不是優秀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致勝的唯一“法寶”,但已成為其邁向現代化經營的標志之一,尤其在面對市場和行業的逆境時,合理利用期貨市場,使得這些企業前進的腳步更顯從容。
采訪札記:飼料和飼養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但在過去,由于飼料企業相對處于強勢地位,當市場面臨大的價格風險時,飼料企業一般向下游飼養業轉移,將損失傳導給飼養戶。
近幾年,利用豆粕、玉米期貨市場規避風險的企業越來越多,他們通過期貨市場提前鎖定成本和利潤,將行業風險向期貨市場轉移。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其與飼養戶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魚水關系。鑒于國內飼養戶規模一般較小,難以應對行業系統性風險,飼料企業在通過豆粕、玉米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交易、提前鎖定成本利潤后,開始有能力將部分收益轉讓給飼養戶,支持飼養戶。一種全新的產業利益鏈正在形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