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他們未曾受過專業教育,卻有一手養魚的好手藝;他們年屆不惑,卻依然虛心學習;他們文化不高,卻無私地將自己所學所知全都傳授給創業伙伴。他們,就是上思縣公正鄉三英村枯僚屯網箱養魚致富帶頭小組。
困境中爆發財富夢想
三英村,區定貧困村,山高坡陡耕地少,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2003年之前,三英村的群眾只靠種植農作物和割松脂獲得微薄的收入,產業結構單一,年均人收入不及1500元。但是三英村還有許多山林尚未開發,還有許多河道尚未使用,如何才能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村民們一直在苦苦思索。
看著貧困落后的家鄉,每個男子漢都有改變家鄉貧困落后面貌的雄心壯志,但是該如何找到突破口?是走老路,出去打工,還是留下,在家鄉想出一個辦法重整山河尋找致富之路,重壓之下,硬漢們該何去何從?誰也沒有想到,不久之后,枯僚屯組長黎友斌帶領村上6個人作出了一個別人想都不敢想的舉動,就是這個舉動不僅使7戶帶頭致富,還開創了三英村網箱養魚的先河,給三英村群眾脫貧致富的夢想帶來新的曙光。
2003年三英村枯僚屯網箱養魚小組開始著手網箱養魚,在幾乎傾入所有積蓄后,養魚小組的成員們精心料理,一年時間就收回成本,實現財富翻倍。用了不到10年時間,將網箱養魚發展成100多箱,年產魚5萬公斤,年收入超過50萬元。這一切,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
偷師自學,自力更生
網箱養魚小組的財富起點是國有鳳亭河水庫邊上的一塊石頭,作為枯僚屯組長,看著群眾過著艱苦的生活,黎友斌心里很不是滋味,經常坐在家門口前的鳳亭河水庫的石頭上思考著如何脫貧走上致富之路。看著山清水秀的家鄉,突然一道靈光閃過,他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子——網箱養魚。說干就干,他召集幾個屯里有魄力的年輕人一起商議網箱養魚的事情,也把當時外出務工的梁景輝和曾當過兵的梁景學拉了回來,抱成團,一起投身到陌生的養魚事業中去。
養魚小組就這樣成立了,他們克服資金缺乏,交通不便的困難,硬是去南寧買回了網箱開始養魚,但是他們如何克服缺技術這個硬傷呢?
他們去欽州市偷偷學習當地居民的網箱養魚技術,經過不間斷的偷師,看著欽州居民靠網箱養魚發家,他們對養魚致富更加有信心了。他們買回來光碟、書籍在家研究,創業伙伴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前幾年,百洋公司在三英村建起了大型網箱養魚基地,養魚小組也在基地旁邊默默地觀察、學習先進的養魚經驗。
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干。通過偷師、看書、看光碟、查資料、配飼料等,養魚小組成員都掌握了一手高超的養魚技術,從當年的養魚門外漢變成了“土專家”。現在養魚小組的成員一旦發現魚生病,馬上就能看出來,且能做到對癥下藥,藥到病除。黎友斌告訴筆者:現在如果有魚生病,我能去飼料店買魚藥回來混在飼料里給魚治病,但是更多的是平時抓好消毒和網箱清潔,清洗網衣上的藻類和雜物。有時魚生病會讓人焦頭爛額,但是把魚治好,有一種說不出的自豪和快樂。
第一書記幫大忙
2012年,三英村來了黨組織第一書記、市招商局干部鄒優勝。當鄒優勝走訪時發現養魚小組自發發展網箱養魚時,就開始為這個養魚小組東奔西走。從南寧找來收購商,幫助收購成魚;從市縣兩級拉來項目,對網箱養魚進行幫扶;從縣畜牧水產局拉來相關專家,對養魚戶進行技術指導;從飼料公司拉來經理,承諾給網箱養殖戶賒銷飼料。第一書記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幫助養魚小組解決了養殖難、管理難、銷售難的問題。
現在枯僚屯網箱養魚致富帶頭小組的成員們養的魚成活率高,肉質好,綠色環保,市場前景廣闊。他們不斷總結經驗,向同行學習,向專家學習,向書本學習,靠著勤勞的雙手,把養魚事業做大。2012年,致富帶頭小組共網箱養魚100多箱,年出魚5萬公斤,收入超過50萬元。
2013年,看見枯僚屯網箱養魚致富帶頭小組養殖成功,在第一書記鄒優勝的大力倡導下,三英村村民也紛紛效仿,一時間枯僚屯掀起了網箱養魚的高潮。如今村民們大膽調整產業結構,發揮沿河沿庫山多的天然優勢,大力種植牧草,大力發展網箱養殖四大家魚。預計2013年每戶網箱養殖戶年均人收入達1.5萬元以上,三英村的村民真可謂做到了“就地生財”。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