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臉又黑又瘦,和漁民們開各種玩笑,嗓子沙啞但嗓門不小,漁民敬酒她一口悶……如果不是別人介紹,誰能想得到這看起來如此“另類”的女人是大學教授?
顧曉英,寧波大學海洋學院教授,1982年畢業于浙江水產學院水產養殖系,長期從事水產種苗培育和水產養殖的教學、科研和技術服務工作,2003年開始,作為科技特派員到了農村,從此,她一邊科研,一邊為農民服務……
雖然是寧波人,但難懂的臺州三門話一點都難不倒顧曉英,因為她在三門縣連續干了兩屆科技特派員,結束后又幾乎每周都會三門縣指導農民養殖。
2003年,顧曉英作為浙江省首批科技特派員下派到三門縣沙柳鎮。當時的三門縣是浙江欠發達農業縣,以傳統種植業為主,1997年11號臺風,讓三門種植業遭受毀滅性打擊。之后,三門縣開始探索養殖青蟹。
當時青蟹養殖處于靠天吃飯,養殖存活率極低。三門縣海洋與漁業局局長陳必金說,當時三門青蟹存活率大概只有8%左右,養殖戶幾萬只幼苗下去,收成只有一點點。
顧曉英到三門后,為解決這個難題,就住在沙柳鎮里,白天晚上都和養殖戶在一起。
“育苗必須熬夜,24小時不能離開人,蟹一生要脫13次殼,每次的轉化過程都要盯著,平均3個小時喂一次食。抗不住了,就只能抽煙提精神。我那時候煙癮特別大,一天干掉兩三包是經常的事。”顧曉英說。
在研究過程中,顧曉英探索出了“青蟹苗種暫養”辦法,她首先在養殖池塘中進行圍網暫養,讓幼苗減少天敵地傷害,使得成活率從8%提高到22%,然后又開始專塘暫養,其成活率提高到了46%。
在青蟹養殖過程中,病害問題突出,顧曉英一邊與各高校教授、博士一起開展病原、病因和藥物研究,一邊進行現場指導,她利用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因地制宜為漁民設計控制病害的方法,使漁民減少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而專利產品青蟹免疫增強劑的應用,使青蟹越冬暫養成活率提高20%以上;將她主持的土池梭子蟹培育技術,應用到青蟹苗種培育中,使得苗種直接能夠培育到3期仔蟹,對提高青蟹養殖成活率起到了關鍵作用……
陳必金說,現在三門每年銷售青蟹1萬噸左右,而顧教授每年為三門縣青蟹養殖創造產值上億元。
2007年,顧曉英結束了三門縣科技特派員的生涯,但三門縣的養殖農民一碰到技術問題還找她,她有求必到,幾乎每周到三門一次。
一般高校教師給農民培訓都是采用常規的教學模式,專業水準很高,但是農民接受度卻不高,很多專業詞匯難以接受,而顧曉英一般都先到基層了解漁民所需,然后針對性地進行講解,深受漁民的歡迎。
陳必金說:“"三門青蟹、橫行世界!",這個產業,離不開顧教授的功勞!”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