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五月水鄉,稻香蝦肥!爸袊↓埼r之鄉”、“中國小龍蝦加工出口第一市”——潛江,再次成為了全國乃至全球矚目的焦點。
5月16日,中國漁業協會正式將潛江市水產局起草的《潛江龍蝦“蝦稻共作”技術規程》作為行業技術規程進行公布和實施!拔r稻共作”模式即在稻田中養殖克氏原螯蝦并種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種植期間,克氏原螯蝦與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長。“蝦稻共作”是在“蝦稻連作”模式基礎上創新而來,變“一稻一蝦”為“一稻兩蝦”,不僅提高了稻田綜合利用率,而且克服了原有模式商品蝦規格小、產量低、效益差的缺點。
首創“蝦稻連作”成就世界美譽
潛江與小龍蝦結緣,始于2001年。
當年春,潛江市積玉口鎮寶灣村農民劉主權在全國率先探索出小龍蝦“蝦稻連作”模式,一舉解決了低洼田冬春撂荒問題,而且收到錢糧雙增效果,同時還解決了出口加工企業貨源緊張問題。
2006年,“蝦稻連作”模式進入省委“一號文件”并被大力推廣,使湖北一躍成為世界小龍蝦養殖中心,并成就了“世界龍蝦看潛江”的美譽。
為推動小龍蝦產業標準化進程,潛江市在引導農民發展“蝦稻連作”的同時,大力創新開展池塘養蝦、蝦鰍稻等多樣化養殖模式,使蝦農畝平純利達2000~3000元,將“蝦稻連作”模式的畝均收益成功提高3倍以上。
在此基礎上,潛江在全國率先制定了《“蝦稻輪作”克氏原螯蝦稻田養殖技術規程》、《克氏原螯蝦人工繁育技術規程》,推出整套標準技術,在世界上率先實現小龍蝦人工繁育養殖一體化。
技術創新攻克“蝦稻連作”弊端
“蝦稻連作”功不可沒,但尚存技術弊端。
“‘蝦稻連作’采取在稻田開挖簡易圍溝方式放養小龍蝦,導致了養蝦和種稻的矛盾,一畝田只能收獲一季蝦。”潛江市水產局總工程師陶忠虎說,江漢平原上半年持續低溫陰雨氣候明顯。而此時,許多小龍蝦尚未長大,但稻田卻到了排水整田、插秧時節,許多尚在幼苗期的小龍蝦規格不達標,不得不賤賣。
如何保證小龍蝦長得大、效益高,又不影響水稻生長?
2010年始,水產專家選取部分稻田進行試驗。通過反復比較試驗,稻溝由原先的1米寬、0.8米深變成4米寬、1.5米深。 如此一來,在稻田需要排水整田、插秧時,四、五月份尚沒有賣出的幼蝦就有了寬敞、充足的生長水域。等整田、插秧完成后,再放水,把溝內幼蝦引放到稻田里讓其繼續生長。待到八、九月份的時候,幼蝦長成,蝦農又可收獲一季,不僅有效解決了秋季沒蝦吃的問題,而且價格高,效益好。
采用此模式,原先要賤賣的小龍蝦產量增了三倍,價格漲了近四倍。“一畝田兩季蝦,不僅可多產100斤左右成蝦,而且一般都在一兩以上,現價為每斤40元左右。”陶忠虎說。
“蝦稻共作”再寫潛江龍蝦傳奇
“一稻一蝦”變為“一稻兩蝦”,不僅有效提高了稻田的綜合利用率,而且克服了原有“蝦稻連作”模式商品蝦規格小、產量低、效益不高的缺點。
技術有了,要上升為理論。去年始,潛江開始起草《潛江龍蝦“蝦稻共作”技術規程》。經反復修改,十易其稿,《技術規程》最終形成。
技術規程出來后,再驚業界。
5月7日,中國漁業協會組織專家對 《技術規程》進行嚴格評審,會上,眾多國家級權威水產專家對放在案頭的《技術規程》逐項仔細審閱。專家一致認為“此項技術代表了當前我國稻田綜合種養最高水平!
作為《技術規程》起草人之一陶忠虎激動地說,“蝦稻共作”讓潛江再次登上了全國稻田種養技術最高峰,小龍蝦產業必將有更大飛躍,潛江龍蝦品牌將更響亮。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