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訪國家貝類技術產業體系病害防控崗位專家王江勇研究員
■記者 李奕雯/文
《海洋與漁業》:您在2012年9月曾經應廣東省鹽業協會邀請赴法國考察牡蠣苗種生產及養殖情況,能談談法國的牡蠣養殖與國內有什么區別嗎?
王江勇:法國牡蠣人工養殖從十九世紀中期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生牡蠣更是法國菜中的一道名貴菜,法國牡蠣在世界都有一定名望。但是法國牡蠣養殖并非一帆風順也經受過許多磨難,其中疾病是牡蠣養殖業最大的威脅。據了解,1920年代和1970年代的破壞性流行病使得法國所有牡蠣養殖大傷元氣,逼迫養殖戶不得不更換養殖品種尋求新出路。目前,法國養殖的牡蠣主要是太平洋牡蠣(Pacific oyster),它們在法國還只有40年的養殖歷史。2008年,法國養殖的牡蠣再次暴發大規模流行病,這次是由OsHV-1型皰疹病毒引發的病毒病,連續三年的病毒病暴發對法國牡蠣養殖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此次赴法國考察,我們了解到,盡管歐洲許多國家商品牡蠣的生產由于受病毒影響,絕大部分出現了死亡,但法國GO公司生產的蠔苗及成品則沒有出現死亡。我們發現,法國牡蠣養殖似乎沒有受到傳聞中病毒病的毀滅性打擊,養殖技術先進且產量較穩定。當地專家告訴我們,前兩年皰疹病毒病確實很嚴重,牡蠣苗死亡高達80~90%,漁民非常焦急,有數百名漁民在巴黎市中心舉行了一次引發廣泛關注的抗議活動,抗議者們甚至在塞納河的一座橋上傾倒了一卡車的牡蠣殼,之后法國政府承諾在今后三年內向牡蠣養殖業投入1.5億歐元援助資金。
如今,法國養殖的幾乎全為單體三倍體牡蠣。GO公司技術人員告訴我們,在皰疹病毒大暴發時,他們發現三倍體牡蠣的抗病性更突出,在普通牡蠣大量死亡的情況下,三倍體牡蠣還有許多生存了下來,于是他們近年大力發展三單體倍體牡蠣養殖。
牡蠣是我國養殖產量最高的貝類,2012年漁業年鑒數據:2011年全國牡蠣產量3,756,310噸,占全國海水貝類養殖產量約33%。但國內的牡蠣養殖技術近十幾年都沒有多大改進,仍是采用天然納苗,附著基培養的方式養殖,人工控制力低,基本靠自然環境養育,所以采苗和養殖均受環境影響很大。國內牡蠣養殖無須過多人工勞力,成本較低,產量也較大,所以養殖戶還能有一定收益。
在法國生食牡蠣才是最高檔的吃法,所以法國的牡蠣養殖對環境和養殖時間有嚴格的要求,污染的海水環境是養殖不出可以生吃的牡蠣的。
《海洋與漁業》:什么是單體三倍體牡蠣?
王江勇:自然條件下牡蠣長到一定階段就會固著在巖石上“定居”下來,靠濾食海水中的有機物質生存。國內養殖的牡蠣多是利用牡蠣的原始本性采用固著基的辦法養殖,所以收獲時摘取比較麻煩,而且容易附著生長許多其它生物,有的殼上沾滿了雜質和淤泥,商品外觀較差。
單體牡蠣是指單個游離的、無固著基的牡蠣。單體牡蠣不用附著生長,外殼干凈,生長較整齊,商品價值當然高。牡蠣在繁殖季節由于產卵、排精等活動,軟體消瘦,品質受到較大的影響。三倍體牡蠣的性腺發育差,周年保持較高水平的糖原含量,一年四季鮮美肥滿,且具有生長快,抗逆性強,死亡率低等優點。
單體三倍體牡蠣兼具三倍體與單體兩者的優點,使其既具有三倍體牡蠣育性差、生長快、品質好、繁殖季節死亡率低等優勢,又具單體牡蠣大小均勻、殼形美觀的特點。這樣的牡蠣商品價值高,在高檔消費市場具有良好的市場基礎。我們目前計劃引入法國的三倍體單體養殖技術,現正籌劃在廣東建一個三倍體苗種的生產基地。
《海洋與漁業》:國內早前也對三倍體牡蠣進行過大量研究,為什么國內沒有發展起來?
王江勇:國內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就有發表三倍體育苗技術的文章,近幾年陸續有進一步開展研究,也有單體養殖模式的探討,但一直沒有很好的應用到生產上。主要原因是三倍體育苗程序較復雜,實際生產應用技術難度較大,要走出實驗室應用到生產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
目前,在天然苗場仍就能輕易采集到牡蠣苗,雖然雜苗比較多,但在生產上最終能有收益。而牡蠣人工培苗成本高,沒有多少養殖戶愿意購買牡蠣人工苗,因此國內的育苗場并不重視發展人工育苗。沒有市場需求的推動,牡蠣三倍體人工育苗技術在我國一直沒有在生產中得到運用發展。
《海洋與漁業》:引入法國的單體牡蠣進行養殖,有沒有養殖利潤?
王江勇:赴法國考察期間,我們參觀了GO公司三倍體苗種的生產車間及其工藝流程,也出海察看了牡蠣海上養殖情況。他們的育苗工藝流程已非常成熟完善,牡蠣海上養殖集約化程度很高,基本是機械控制和操作。
法國牡蠣在超市的售價每個一般在十歐元左右。國內的牡蠣產量雖然大,但是價格也就是幾元一斤,在餐桌上20~30元就有半打(6只)。此次考察我僅是作為廣州企業的技術顧問前往,對牡蠣養殖營利情況不敢做太多評價,但是如果國內養的牡蠣也能走這種高端市場,利潤肯定是有的,也就不用擔心人工牡蠣苗育苗沒有市場和利潤了。
再者,引入單體三倍體牡蠣育苗工藝,有利于提高養殖的牡蠣苗種質量。這幾年,雖然國內牡蠣產量仍保持一個比較可觀的數量,但是沿海的天然采苗場受內源環境污染,可采到的苗量在減少,而且質量不好,伴生很多雜苗,許多養殖戶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一旦苗種來源不穩定,對整個牡蠣養殖業將會造成很大的打擊。現在已有部分企業和協會在積極探索如何人工培育質量較好、產量穩定的牡蠣苗。單體養殖模式的引入,也有利于改良國內牡蠣的養殖模式。
好的苗種再加上好的養殖模式,最終將提高養殖商品的品質。三倍體牡蠣生長速度較快,在海水中養殖的時間就可以縮短,也減少了養殖風險和牡蠣體內污染物的累積,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時也能產出商品外形美觀的牡蠣。
我認為,如果技術引入成功并順利地在生產中推廣應用,將大大促進我國牡蠣養殖產業的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