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年來,病害多發的問題始終困擾著鱖魚養殖業的發展。廣東清遠宇順農牧漁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宇順漁業)總經理劉燦洪認為,造成這種困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鱖魚種質出現了問題。“鱖魚養殖了這么多年,近親繁育十分嚴重和普遍,現在是時候需要更新改良了。”
劉燦洪經過調研走訪,提出了鱖魚“南繁北養”設想,并開始付諸行動。
鱖魚適宜“南繁北養”
劉燦洪近年來到過丹東等地走訪了解,他發現北方地區受制于當地氣候環境,無法繁育鱖魚苗但卻適合養殖,而且在養殖過程中基本上不用藥物。
“斑鱖(一種鴨綠江野生鱖魚品種)在當地養得很好,出口韓國十分暢銷。”這讓劉燦洪喜出望外。他分析,“北方的氣候不具備我們這邊的優勢,孵化時間很短,且繁殖困難。北方地區要到7月份才開始繁殖,但到9月份,氣溫就開始下降了,餌料魚就供應不上來了,對鱖魚的繁殖影響十分大。因為如果餌料魚供應不上或者氣候冷,鱖魚親魚卵就很難成熟,溫度低于20攝氏度就很難繁殖。而我們清遠地區在3—8月份都可以進行繁殖,而且餌料魚可以一年不間斷供應。”
因此,劉燦洪萌生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如果在我們清遠搞苗種的研發和繁育,而在北方推廣養殖我們這條魚,那應該很有前景。這就是我所說的‘南繁北養’——南方繁育苗種,到北方養殖。”
基于這種大膽的設想,劉燦洪已經著手從全國各地收集優良親本。
“去年我們就已經在長江水域引進鱖魚親本,今年我們開始從北方丹東鴨綠江引進野生斑鱖,從安徽引進大花斑鱖等優良野生品種,進一步豐富充實了我們的種質資源庫。”劉燦洪興奮地告訴本刊記者:“種質是關鍵,我要把國內最好的桂花魚品種都引過來試養,為以后開展親魚選種工作,培育出新一代優良品種做好基礎工作。”據了解,目前北方斑鱖苗價比較貴,一公分規格的售價1元/尾,比普通鱖魚苗貴了近10倍。
目前,宇順漁業與國內知名水產院校進行產學研合作,不斷改良和創新魚苗選育技術。劉燦洪介紹,2011年開始與華中農業大學合作,利用分子標記進行家系選育和新品種的建立。“我們要合理利用清遠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和環境優勢,與國內水產科研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把公司打造成華南地區生產規模較大的苗種生產和研發基地。也希望通過這些努力,打造我們自己的品牌,為以后建設國家級良種場做好基礎工作。”
污水微電處理,養殖不用藥
宇順漁業除了向社會供應優質魚苗外,還積極發展商品魚養殖,目前年產商品鱖魚達50萬斤左右,是當地名副其實的鱖魚養殖大戶,積累了豐富的養殖經驗。
在鱖魚養殖過程中,病害與藥物殘留最讓養殖戶煩心。不過,這于劉燦洪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他已經摸索出了門路。
“養了20多年的魚,現在我們總結出一條經驗:養魚不能多用藥,越用藥,病害越多,魚越難養。以前我們主要是消毒殺菌,專靠藥物防治,現在我們要轉變理念:要防重于治,即在養殖之前,在魚沒有發病之前就進行防控病害。通過培育微生物進行生態防控病害。”劉燦洪介紹,“我們十分重視魚塘養殖基礎的改善和培育,每年一次對魚塘底進行人工翻土、曬塘、消毒,通過這些環節改良塘底環境。在養殖過程中,我們除了利用生態制劑調水外,還最新嘗試利用微電污水處理技術進行水質調控。實踐證明,水質穩定,提高了魚苗的成活率。”
劉燦洪解釋:“這種微電污水處理技術能通過氧化還原消除塘底氨氮、亞硝酸鹽、氯化氫等對水質不好的東西,以保持水質穩定,尤其在天氣變化較大的情況下效果更加明顯。去年養殖幾十萬斤商品魚,起碼有三分之一的池塘沒有使用過任何藥物。”
據了解,在清遠地區,鱖魚養殖密度相對較高,普遍為3000尾/畝(8~10公分規格苗)。“這在廣東來說,密度是偏高的了。一般來說,放3000尾苗下去,收成時有3000斤才算養殖及格,有3600斤是屬于比較好的了。一般一年只養殖一造,大概養殖周期為4~5個月,否則,病害多發難以控制,得不償失。”
小資料:
清遠宇順農牧漁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為清遠市農業農頭企業,從事肉雞、肉豬、淡水魚類原種選育、種苗孵化及養殖生產。在清遠市清新區山塘鎮擁有1500多畝養殖基地,其中魚塘1200畝,主要發展四大家魚、鱖魚孵化和養殖。2012年銷售各種魚苗200多億尾,其中鱖魚苗5000多萬尾,年產鮮魚1000多噸,其中商品鱖魚50萬斤。
在畜牧養殖方面,公司建有原種雞場一個,肉雞場三個,存欄種雞3.5萬只,存欄肉雞20萬只,年出欄肉雞55萬只以上,年孵化雞苗500萬羽;飼有種豬550頭,存欄肉豬7000頭,黑山羊種羊1000多頭。目前,公司通過“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培育和帶動周邊1000多戶農戶發展農牧漁業生產,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