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強在水里查看泥鰍長勢。
鄧強3年前放棄月薪上萬的行當搞養殖,一度損失百萬
三年前,醫生鄧強在選擇停醫從農那一刻,受到了許多人的反對和嘲笑,在經歷了失敗、痛哭、堅持后,他引進了先進的稻鰍共生立體養殖方式,每畝稻田比傳統種植多收入3000元。
如今,鄧強成立的專業合作社,讓以土地入股的村民,在旱澇保收的情況下,還有分紅。富了自己,也富了村民。
執業醫師養泥鰍兩度受挫
家住陳食街道陳清橋村的鄧強,原是遠近聞名的鄉村醫生,醫治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有一手,月薪上萬,日子過得讓人羨慕。
就在大家羨慕目光中,鄧強卻決定轉行養泥鰍。“他養泥鰍,最多3年就會做死。”一些村民當面斷言。
2010年,鄧強在陳清橋村承包30畝稻田,改為魚塘投入泥鰍苗。第一年,由于技術問題,泥鰍還沒長到一寸就全部死掉,虧了20萬元。
第二年,鄧強得到區農委水產站的技術幫助,將規模擴展到200畝,泥鰍也長勢喜人。眼見要豐收了,去年7月22日凌晨3點,一場大雨,水塘里漲大水,一尾尾泥鰍隨著洪水游出了池塘。這一遭遇,鄧強損失了100多萬。
巨大的損失讓鄧強夫妻倆抱頭痛哭。悲痛過后,鄧強再度收拾心情,投入泥鰍養殖事業。
稻鰍共生養出綠色泥鰍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陳清橋村鄧強的泥鰍養殖地,映入眼簾的并不是大大小小的池塘,而是一片片金黃的稻田。每塊稻田都空出了寬約1米的空地,空地里蓄滿了水。
鄧強帶著眾人來到一塊稻田邊,卷起褲腿,熟練地下到水田拉起網,一尾尾泥鰍就在網里翻騰。
原來,今年初,鄧強采用了新型養殖方式—稻鰍共生,在稻田里邊種稻谷邊養泥鰍。水田在廣種稻谷的同時,留出寬約1米,深約60厘米的溝渠蓄水,泥鰍就放養在溝渠里。泥鰍可在稻田里自由游動,吃稻谷上的寄生蟲等浮游生物;吃掉蟲后,泥鰍又排出糞便為稻谷提供肥料,如此循環共生。
“稻鰍共生養出來的產品,都比較綠色環保。”水產站站長宋德富說,稻鰍共生的田對肥料、農藥需求小,實在要用,都必須定質定量,選擇高效低毒產品,否則泥鰍就會死亡。
稻鰍共生一畝多賺3000元
稻鰍共生對稻田的要求并不高,只需要田里有水,土質含壤土,這在陳清橋村很常見的,鄧強擴大規模成立合作社有了基本條件。
在鄧強保證入股者能得到和原產量相當的稻谷作為補償,還能按股份分紅后,周邊200多戶農民被吸引進來入了股,成立了泥鰍養殖股份合作社。
“今年合作社稻鰍共生地有1000畝地,可多賺30萬呢。”鄧強算了筆賬,一畝稻田單純種稻預計能產1200斤,采用稻鰍共生方式留出一定的空隙后,能產1000斤。但留出的空地能養出120斤泥鰍。按市價稻谷1.2元/斤,泥鰍25元/斤算,稻鰍共生的一畝地能比純種稻谷多賺3000多元。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鄧強說,如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合作社能多賺點錢,村民們能多分點紅,在自己富起來的同時,村民也富起來。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產人物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