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我們公司今年養蝦效益還可以,算上養到40多尾/斤提前賣掉的,有放苗的塘,目前有90%還在繼續養。
"前不久,廣東電白冠縣利達科技生物養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冠利達)副總經理王明進這樣告訴記者。
冠利達是茂名著名的水產養殖企業,有7000多畝使用期限達70年的養殖基地,其中用于養殖的水面達4000多畝。冠利達的主營產品是對蝦,雖然有豐富的養殖水面,公司卻采取了
"低頻度
"的輪作方式進行養殖,一年只養一造半蝦;從2011年開始,又利用冬閑時節開發海參養殖,近幾年來,主業對蝦均取得穩產,為應對當前病害泛濫的對蝦養殖業,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
一年養一造半蝦王明進介紹,冠利達的養殖水面分為10多個生產區,總共有200多名直接參與管理的員工,按照不同的區分組,每個組都單獨進行成本核算,并根據養殖收成計算提成。不僅水面和人員充足,而且冠利達的養殖方式還有自己的特點。
冠利達位于電白縣嶺門鎮,是利用早年的國營鹽場改造而成,周圍海水水量豐富、水質較好,但和傳統的方式不同,冠利達的絕大部分頭造蝦都是等到接近5月才放苗。據了解,經過多年觀察,當地在清明時節的氣候不穩定,氣溫起伏大,而且雨水多、酸性大,晴朗天氣較少,所以公司將放苗時間推后到了5月,那時候環境已經穩定,放苗成活率明顯提高。
王明進還說,5月放苗的還只是冠利達所用蝦塘的約50%,另外的50%一直空置,等到中造7-8月才開始養殖,這段時間氣溫高、天氣穩定,蝦的成活率和長勢最好。
"這樣算下來,一年只養一造半蝦。
"冬閑時節養海參由于利潤豐厚,冬棚蝦一度很火爆。但王明進說,對于冠利達這樣的公司,由于養殖面積大、又靠近海邊,搭建冬棚不但成本很高,而且風險大,收益難以保證。對此,他們的選擇是海參。
冠利達負責生產的副總經理艾偉嶺告訴記者,冠利達的灘涂池塘靠近海邊,有一條河流入海,冬天水量減少導致海水倒灌,毗鄰蝦塘水的鹽都比較高,超過25‰,電白沿海冬季氣溫也在10-20℃,非常利于海參生長。
據介紹,冠利達養殖海參的時間為11月到次年清明節前,從北方引進10-15只/斤的種苗,養成至4-5只/斤的規格起捕。剛養過蝦的池塘,塘底又非常多的殘餌、糞便、藻類等有機碎屑,控制在不高的投苗密度(10-20斤/畝),上述有機物質已夠海參食用,只投喂少量飼料,即可養成。
采用這樣的模式養海參,管理也比較簡單。由于密度低,不用擔心病害和溶氧量的問題,需要注意的就是備好海水,以防下雨導致池水鹽度降低;另外就是海參只會前進爬行,要定時巡查,把爬上岸邊的海參撿回水中。
一直以來海參都屬于高值水產品,在終端消費市場更是如此。艾偉嶺說,按照冠利達的模式,養海參最大的成本就是種苗,公司選購的都是大規格苗,往年價格一般在115元/斤左右,公司購買幾千斤種苗的花費就要數十萬元,雖然海參的價格去年最低跌到60多元/斤,但還是很有長期投資的價值。
修復池塘環境利于防病利用冬閑時節養海參,還有一個明顯的好處是修復池塘介紹。冠利達工作人員介紹,經過一造對蝦養殖,池塘積累了大量的殘餌、糞便、藻類、死亡動物殘體等有害物質,海參就像蚯蚓一樣,吃掉這些殘留物,排出泥土狀的糞便,改善了池塘的生態環境。池塘經過這樣的
"休息
"之后,再用于養蝦,利于控制病害的發生。
降低池塘的養殖密度和強度,病害的風險會隨之減少,這已被很多的實例所證明。據介紹,冠利達有一半的塘只養中造蝦,除了養殖效果外,也是考慮到防病的要求。同時,現在來自國家蝦產業體系的研究人員在公司,指導實行魚蝦混養的生物防控模式。
艾偉嶺還告訴記者,冬季養海參的出發點,原本是充分利用水面增加效益,現在看來為防控病害做了貢獻。
"公司近幾年養蝦都比較成功,池塘輪作的作用是比較明顯的,現在我們針對個別發病多的塘,也是直接換成養海水魚,第二年才改回養蝦。
"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