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日,筆者在界首市新馬集鎮小高莊“惠民黃鱔養殖專業合作社”看到,規劃整齊的幾方大池塘內,用黃色竹竿、藍色網繩、綠色水草圍成無數個方格網箱,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聽說筆者前來采訪,38歲的養殖帶頭人高敖講述了自己的創業經歷。
回鄉創業養黃鱔
高敖中學畢業后就外出打工。“當過建筑工、進過電子廠、做過小生意,在江西開過塑料顆粒加工廠……”外出打工10多年間,高敖積累了一定的資金,產生了回家創業的想法。高敖自小就喜歡在河里捉魚、逮黃鱔,了解到鱔魚營養價值高、市場又很走俏時,他決定養殖鱔魚。
主意已定,說干就干。高敖先后到四川、重慶、湖北等地學習養殖黃鱔技術,經過一年的潛心學習,基本掌握了仿自然生態的養殖技術。在哥哥的支持幫助下,高敖籌集資金、流轉土地、開挖水池,先建了一個2畝地的水池。給池子灌水后,發現水池漏水。經反復試驗,通過在四周積土堆、裝塑料布夾層,把池底土塊攪成泥漿糊,終于解決了池子漏水問題。第一年試養,雖沒賺到太多的錢,卻讓高敖熟練掌握了養殖中所有的環節和技術;隨后,高敖與哥哥合資把養殖面積擴大到8畝,發展了400個網箱。
養殖技術有講究
“養殖黃鱔,技術可講究了。魚池的建造、種苗的選擇、疫病的防控、飼養的管理、水質的保持等,環環相扣,密不可分。”高敖介紹說,水池放水后,要消毒、追肥,網箱材質要耐用、大小要合適,里面還要移植水花生等水草,用來遮陽和凈化水質;放種前7至10天,網箱要下水浸泡,使其附著藻類,避免鱔魚入箱時磨擦受傷;最關鍵的是,養殖頭三天不能喂食,開口料選擇蚯蚓,以后喂養要做到定時、定量、定質、定位。
因人工飼養密度高,生態條件發生改變,鱔魚容易患病。高敖說,黃鱔常見的疾病有水霉病、細菌性腐皮病、赤皮病、出血病、腸炎病等。一旦發病就很麻煩,必須提前全面預防。
筆者看到,網箱外的水面上,還有不少魚兒在游弋。打聽得知,這是放養的鯽魚、鰱魚等。“魚鱔混養,不僅能增加收入,還能讓魚類改善水質。鱔魚的糞便是一種很好的有機肥料,能促進水中浮游生物生長,魚直接吃這種浮游生物,形成了天然的生態鏈,可謂一舉兩得。”
帶領村民同致富
高敖告訴筆者,一個網箱包括投苗、管理、飼養的費用在內,也就500元左右。6月份投苗,當年9月份就可上市出售。按現在市場價45元/斤算,一個網箱毛利1000多元,可凈賺五六百元;400個網箱可賺到20多萬元。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
看到養殖黃鱔效益好,不少村民紛紛要求加入。短短兩年間,村里的養殖水面發展到14家80多畝,年產值500萬元。高敖表示,“今后,我打算帶領村民擴大黃鱔養殖規模,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爭取形成當地的特色產業,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