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潘積信養殖場位于廣東茂名高州市石鼓鎮境內一片開闊的平原處,養殖場周圍都是農田,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不細心觀察很難發現此養殖場與其他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經過潘積信的指點,記者才發現每口魚塘的角落處都隱藏著一口水井。
井水助羅非魚安全過冬
對于井水的功效,《本草綱目》中如此描述:“井水新汲,療病利人。平旦第一汲,為井華水,其功極廣,又與諸水不同。”
然而,潘積信給魚兒“喂”井水并不是為了療病,而是為了給魚兒保暖。迄今為止潘積信已經養了20年的羅非魚,養殖的起初兩年是抽河水入塘,但他發現只要入冬氣溫驟降魚塘的溫度也跟著下降,耐寒性不強的羅非魚很多都難以保命。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靈機一動,想出了挖井抽井水養魚的方法。
“據我觀察,養殖場水井的井水溫度常年維持在22℃左右。冬天氣溫低的時候,邊排水邊進水使魚塘保持一定的溫度。平時的話如果發現塘水過肥了就抽井水入塘換水,要不沒必要天天抽井水入塘。”潘積信介紹道。
據了解,2008年寒災期間,茂名很多羅非魚養殖戶都損失慘重。靠抽井水保暖,潘積信養的魚受到的影響卻較小,并在市場供應量驟降的情況下他的羅非魚賣出了好價錢。
“除了抗寒,井水養魚還有另外兩大好處:安全、環保。” 潘積信對記者說,盡管他的養殖場遠離污染源,但如果用河水養魚,抽取的河水很難保證其中不含有附近村民的生活污水,處理河水又要浪費人力物力。水井深達12米,深井井水受到的污染很少與河水相比的確干凈安全很多。
記者走到養殖場的漁藥房,發現里面根本就沒有任何的漁藥。潘積信介紹說,他在養魚過程中只往魚塘投放食鹽和石灰,漁藥幾乎很少用。一般在干塘后回苗前投撒食鹽,石灰則是隔15~20天投撒一次。自從用井水養殖后,魚較少發病,潘積信認為可能與井水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也有一定關系,因為魚生長需要大量的礦物質。
三級養殖一年出三造魚
井水水溫較高,這樣羅非魚在冬天也能夠生長。在氣候環境較好時,潘積信一年能出三造成魚,若氣溫不理想第三造魚則要拖到來年才能出。
潘積信用三級飼養法養羅非魚。潘積信向記者介紹說,他有五口塘共285畝,一口魚塘用于標粗小苗(第一級),一口魚塘用于標粗中苗(第二級),其余三口面積較大的魚塘用于養成魚(第三級)。通常羅非魚苗生長到2~3兩時便過塘到成魚塘養殖,羅非魚放養密度為2000尾/畝,再混養一些其他魚類,充分利用魚塘的空間。混養魚類的放養密度為:倉魚800尾/畝,大頭魚40尾/畝,鳊魚50~60尾/畝。羅非魚投喂膨化配合飼料一般養殖3~4個月達到650g以上便可以上市,其他品種的魚由于不是主打產品上市時間便視其具體的生長情況而定。以三級飼養法養魚,潘積信養殖場一年出產三造羅非魚產量高達數十萬斤。
據記者了解,潘積信養魚成功除了利用井水這一獨特優勢之外,與他的精心管理也是密不可分的。潘積信為養殖場內的每口成魚塘都聘請一個獨立“保姆”,“保姆”的職責主要是負責投料和隨時觀察魚塘的情況并記錄下來。每位“保姆”在魚塘邊都有一個工作室,工作室內擺放著此口魚塘所分配到的飼料以便投喂。潘積信十分注重細節的觀察和記錄,他從2003年開始便開始做陰雨天記錄、投料記錄和魚塘情況記錄。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