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俗稱赤翅仔的黃鰭鯛是肉質細嫩的海水鯛科魚類,價位中上,池邊價110元/臺斤,養殖成本約75-80元/臺斤,但養殖期長達兩年,加上市場消費有限,目前全臺僅有60個養殖戶,養殖面積30公頃,非正式統計年產約300余噸。 文/圖臺灣《養魚世界》鄭石勤 黃鰭鯛為棘鯛屬的8個品種之一,鯛科魚類廣泛分布于全世界各大洋之熱帶及溫帶沿岸的淺水區內。分類學上屬于鱸形目Perciformes,鱸亞目Percoidei,鯛科Sparidae魚類。全球鯛科旗下分34個屬共130余個品種,而臺灣分布的鯛科魚類有7屬17種,黃鰭鯛為其中的棘鯛屬里的8種魚類之一。 黃鰭鯛拉丁學名:Acanthopagruslatus,俗名:赤翅仔、烏鯮、黑臘、黃鰭、黃翅、黃頰、白結,英文:Yellow-finnedblackporgy、Yellowfinseabream、Yellowseabream。 本魚屬于熱帶、溫帶沿岸雜食性底棲魚類,主要棲息在泥地或砂質底地形之陸棚或沿岸海域,最大深度可達50公尺左右,亦會進入河口或淡水域中。幼魚時期棲息在灣內平緩之半淡咸水域,以多毛類、軟體動物、甲殼類、棘皮動物及其他小魚為主食,每年9至11月為產卵期。 鯛科魚類外型類似笛鯛科或石鱸科,但鯛科的體型較高,更側扁。黃鰭鯛兩眼間具黑帶,側線起點僅具一小黑斑,腹鰭、臀鰭及尾鰭下半部為鮮艷的黃色。外觀和黑鯛(黑格)、黃錫鯛(枋頭)類似,一般長約20至30公分,最長可達50公分。 香港廣東稱為黃腳魚立

赤翅仔(黃鰭鯛)在1980年就已由水試所澎湖分所完成人工繁殖技術的研發

煮湯的黃鰭鯛卵綿密細嫩、入口即化,極為美味
黃鰭鯛腹鰭呈黃色,因此在香港有“黃腳”之名,廣東養殖戶俗稱這條魚是魚立魚,有的地區稱為黃腳魚立或黃絲魚立。 《香港海水魚故事》作者尤炳軒在書中指出,香港海域中有十多種的魚立魚,黃腳魚立算是一種中價魚種,雖然大部分魚立魚品種是海魚,但黃腳魚立卻能適應半咸淡水質。在食法方面,體積在半斤至十多兩的黃腳魚立,肉質綿化味鮮,絕對是清蒸的材料。如你走運遇上一條水分及油脂飽滿的黃腳魚立(一般在產卵前),清蒸后魚肉呈半透明狀,肉味香甜、入口即化,妙不可言,比東星斑不知好吃上多少倍。可惜的是,這種極品黃腳魚立卻是可遇不可求。 黃腳魚立另一個有趣的特征是西澳大利亞的品種頭部較圓鈍,尾鰭顏色全是橙黃;在香港以及其他亞洲區水域的黃腳魚立之尾鰭,則只有下部是鮮黃色,這例子展示了同種的地域性差異現象。 1980年水試所人工繁殖成功

黃鰭鯛臀鰭有一條又尖又長的硬棘,捕抓時要特別注意

黃鰭鯛主要在云林、嘉義沿海一帶以陸上魚塭養殖,業者說嘉義東石有“赤翅仔巢”之稱
鯛魚體型優美、大小適中、肉質鮮美,傳統上是臺灣民眾喜愛之高價魚。早期天然漁獲量除供應國內消費外,且外銷至日本、香港等地,但自1980年代起,漁獲量逐年減少,魚價因供需失衡高漲。 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林金榮主任指出,在人工繁殖成功以前,養殖所需的魚苗均由澎湖海域、臺灣西部沿岸所捕獲的海苗供應,因受天候及人為因素的影響,所以采捕量供不應求,使養殖發展受到限制。水產試驗所澎湖分所(現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有鑒于此,于1976年起研究鯛魚人工繁養殖,1977年在西嶼鄉大果葉海上箱網中首度養殖嘉鱲魚成功,隔年黑鯛及嘉鱲魚人工催熟、采卵及育苗成功,1979年農發會(農委會前身)將“鯛魚人工繁殖”列為重點計劃,補助澎湖分所繼續研究發展,1980年完成黃鰭鯛之繁殖孵化。 黃鰭鯛先雄后雌 魚類依照性別來區分,可分為雌雄異體及雌雄同體。所謂雌雄異體魚就是公魚或母魚一生性別都不會改變,在公魚的腹腔中只有精巢,而母魚則只有卵巢。雌雄同體魚則是在一尾魚的腹腔中同時有精巢和卵巢,這類型的魚又可分為三種:雌性先熟型、雄性先熟型、同時成熟型。 黃鰭鯛是屬于雌雄同體的雄性先熟型,魚會在兩歲時轉為雌性。研究已確定黃鰭鯛的一齡魚已具有產精能力,雖然都是雄魚,但體內同時具有卵巢組織,不過發育緩慢。黃鰭鯛到了兩歲便開始變性,約有三成到五成的魚可自然變成雌性,到了三歲有八成的魚會變成雌性。 一齡魚為具有產精能力之功能性雄魚(Functionalmales),同時存在之卵巢組織占全生殖腺之比例很小,以卵原細胞和卵母細胞為主,緩慢發育,會性轉變成雌魚者,卵細胞在8月份開始有卵黃生成。 黑鯛和嘉鱲也是雄性先熟型的鯛科魚類,黑鯛在三歲以前是雄性的,但三歲以后開始有部分轉為雌性。石斑、黃鱔則為雌性先熟型。 鯛類產卵季節大多集中在冬季及其前后,黃鰭鯛較早,為10至12月,黃錫鯛12月至翌年3月,嘉鱲1至3月,黑鯛2至4月,都是多次連續產卵型魚類。黃鰭鯛卵為浮性分離卵,圓形透明,卵徑0.76-0.8mm,油球徑0.22-0.23mm,卵孵化適溫為18-22℃,孵化第3天大部分仔魚開口。 養殖面積32公頃

黃鰭鯛要1.5-2年才能養成上市,目前池邊價110元/臺斤

用自動投料桶定時投喂飼料

6兩以上的魚只才可出售上市,圖為放養近兩年的魚,平均6兩以上
鯛科魚類在臺灣已有多年的養殖歷史,魚苗來自人工繁殖,由于具有群聚性,對環境及餌料之適應性很強、活存率高,可單養及混養。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葉信利主任指出,鯛魚類養成方式有魚池養殖及箱網養殖兩種,除嘉鱲較適于箱網養殖外,其余之黑鯛、黃鰭鯛與黃錫鯛等兩種方式均可養殖,但經過多年的發展,黃鰭鯛及黑鯛已多為陸上魚塭養殖。 早期黑鯛、黃鰭鯛、黃錫鯛以及銀紋笛鯛等幾種魚類在屏東皆曾經風光一時,價格保持在每臺斤百元上下,在獲利不錯的情況下,漁民爭相養殖,造成了產量過剩,導致價格曾經一度慘跌。 近年由于屏東地區的生產成本較高,因此這些魚類的養殖也逐漸往北移,至今在屏東僅見少數業者還養殖黃錫鯛,黑鯛及黃鰭鯛主要的養殖產地已轉移到嘉義、云林沿海地區。 根據漁業署于2013年11月第一周的統計,臺灣黃鰭鯛養殖業者有60戶,養殖面積32公頃,魚塭口數106個,在池數量1,834,731尾,中間養成485,000尾,成魚養成643,000尾。如以在池數量1,834,731尾60%育成率計算,黃鰭鯛年產量應該在3百余噸,對照漁業署2012年漁業年報鯛類(包含赤翅、花身、鏡鯛)的年產量488噸,估算黃鰭鯛3百余噸應該不是太離譜的數字。 經營黃鰭鯛及黑鯛已經有二十多年的鄭元吉(阿吉)、呂瑞菱夫婦表示,目前黃鰭鯛在嘉義東石一帶養殖量不少,業界說東石已經是“赤翅仔巢”了。 阿吉有4口池子,面積2甲多,2012年1月以一尾1.2元的價格向育苗場購買魚花13萬尾放養,從2013年8-9月起陸陸續續捕撈收成出售,截至11月上旬筆者采訪時,已經收成了3.6萬臺斤,池邊價110元/臺斤。他們估計,池子里應該還有1萬多斤的魚,等著魚販來收購,魚販每次收購量2至6千臺斤。 生產成本一臺斤75-80元 黃鰭鯛的上市規格是6兩以上,捕撈時使用網目3寸的魚網,6兩以下的魚會鉆過魚網留在池中。瑞菱說,黃鰭鯛的成長體型差異較大,8-9月第一次捕撈時的“頭魚”已經有10兩重了。 算一算,阿吉放13萬尾孵化20天左右的魚花,2013年收成估計有5萬臺斤(3萬公斤),以每尾平均8兩(300克)計算,捕撈出售的成魚總共約有10萬尾,育成率接近8成,相當理想。 阿吉說,他們飼養黃鰭鯛非常用心,幼魚時期采用較高價的鰻魚粉狀飼料添加益生菌制成團狀投喂,當黃鰭鯛長到三指大時,改用石斑魚沉性粒狀飼料,以自動投餌機早晚各1-2小時定時定量自動噴投粒狀飼料,并隨魚體成長改換飼料顆粒大小及增加投喂量直至養成。“有些業者使用浮料,水面上看到剩料就可以知道投料過多。不過黃鰭鯛是底棲性魚類,用沉料較符合黃鰭鯛的習性,投料后從水面上有無油漬,一樣可以觀察出是否有剩料。”阿吉說。 根據多年的經驗,養殖黃鰭鯛的生產成本大約落在75-80元/臺斤之間,而池邊價格2013年可以賣到110元/臺斤,較2012年105元還高一些。 “每次收成后都會排干池水,整池翻土,并將表層底土推上岸邊,每次整池都要花費十來萬。”阿吉和瑞菱在幼魚養殖期間會固定使用益生菌混合在飼料里喂食,成魚時則直接潑灑到池子里。瑞菱說,每年購買益生菌的花費在7-8萬元以上。 因為養殖密度不高,較少發生重大疾病或是寄生蟲問題。瑞菱表示,這也要感謝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的技術支援,因為每當水質或是魚只有狀況時,他們都會送防治所檢驗,并聽取建議,先停料一天,并使用益生菌處理,通常都可以解決問題。 飼養管理應注意

鄭元吉、呂瑞菱夫妻飼養黃鰭鯛已二十年了,采用與黑鯛輪作方式經營魚場

鄭元吉認為用石斑料飼養黃鰭鯛肉質較好,魚只也較健康
黃鰭鯛可以養殖在低鹽的水域,只要不是急劇變化,鯛科魚類應該都能適應。溶氧大于4ppm,pH在7.0-8.4,氨小于5-10ppm,亞硝酸小于1.0ppm,都是適合黃鰭鯛成長的水質。 水試所指出,黃鰭鯛的養殖初期,約在5-7月間,如發生稚魚大量死亡,其原因有可能是卵圓鞭毛蟲感染,感染后容易造成魚只浮頭、食欲不振、鰓壞死、鱗易脫落等現象;另外,貝尼登吸蟲、指環蟲及車輪蟲等大量寄生,也會使鯛魚苗死亡,病狀為全身嚴重脫鱗、腹部潰爛出血、體表潰爛出血等。 黃鰭鯛在成魚出售前之養成后段,常發生養殖大量暴斃,其直接的病因雖然是由于卵圓鞭毛蟲、吸蟲、指環蟲、車輪蟲、白點蟲、魚虱等大量寄生所引起;不過,長時間的養殖致使環境惡化,加上高密度養殖,往往大量投喂人工飼料,殘餌加上魚體排泄物的單一化,更容易引發病原體繁生,才是引起疾病發作的真正原因。 與黑鯛輪作提高育成率 瑞菱說,他們以有機方式飼養黃鰭鯛,在業界有相當的知名度,繁殖場在每年收成期之前都會打電話問阿吉捕撈日期,并來挑選成熟的雄魚和帶卵的母魚回去作為繁殖用種魚。釣魚場也會特地前來抓6兩的魚回去,因為他們的黃鰭鯛健康、成長速度快,外表又漂亮,不會有紅點。 阿吉養殖黃鰭鯛也曾經發生過兩次比較大的損失,第一次是剛開始養魚不久,因缺少經驗,魚只出現浮頭、紅絲的狀況,他們不愿意用藥物治療,一萬多尾魚緊急捕撈出售,損失一百多萬。第二次是在六、七年前,叫到沒經驗的漁工搬池,圍捕過程中讓黃鰭鯛過于集中在網尾,魚只硬棘相互刺傷,搬池后也是損失一萬多斤的魚。 盡管每批魚收成后,阿吉都會翻土整池,但不論再怎么仔細地整池清池,養殖期間難免出現雜魚,尤其是吳郭魚。白鷺鷥在附近池子叼到的小吳郭魚,在飛行途中不小心掉落下來。瑞菱說,讓這些廉價的吳郭魚苗吃昂貴的石斑魚料,再怎么算都劃不來,所以必須想辦法清除。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魚池放一些鱸魚苗,肉食性的鱸魚成長速度快,很快就能長到一、二斤大,會捕食浪費飼料的小吳郭魚。 當地養殖水鹽度多在千分之7-8左右,養殖期間不任意換水,每個月頂多流掉1尺多的水,不讓藻類生長太旺,7分的魚池設置5臺水車,天氣好時少開兩臺。黃鰭鯛較耐低溫,東石地區還沒有聽說過有凍死的案例。 黃鰭鯛不能一直持續不斷地養下去,要用輪作方式,才能維持育成率。阿吉說,不止他們是采用黃鰭鯛與黑鯛輪作,東石地區也有其他鯛魚養殖戶采用相同的做法。由于黃鰭鯛的飼養期長,放養魚花后需要一年半才能開始有收成,為了避免養殖期間完全沒有收入,阿吉和瑞菱留一個池子養白蝦、南洋鯽魚等飼養期短的品種。 大陸養殖黃鰭鯛概況

黃鰭鯛池難免出現吳郭魚,業者會放養一些鱸魚抑制吳郭魚數量

與南洋鯽魚混養的白蝦晶瑩剔透,品質極佳

黃鰭鯛的市場消費量小及飼養期長是影響養殖面積擴大的主要因素
近十年來,中國大陸黃鰭鯛價格和效益都比較穩定,前幾年價格一直穩定在人民幣13-14元/市斤,2008年由于年初凍災死了很多魚,行情也是最好的一年,保持在人民幣18-19元/市斤。養殖面積不算太多,是黃鰭鯛的價格能夠一直保持比較穩定的重要原因。 黃鰭鯛適鹽范圍較廣,在鹽度為0.5-43‰之間的海水中均可生存,并在半咸水中生長最佳。正是由于其廣鹽性的特點,目前在廣東沿海的珠海、汕頭、東莞、番禺等地都有人工養殖,也是網箱養殖的重要品種,當地黃鰭鯛養殖戶都是用池塘養殖,養殖水源為從旁邊的河涌中來,鹽度約在3‰。 目前黃鰭鯛的種苗供應充足,廣東及福建的沿海地區有不少苗場在做黃鰭鯛的種苗,價格不貴,2公分的苗賣人民幣0.1元/尾(約臺幣0.5元)左右。 中國大陸黃鰭鯛養殖的投苗密度一般在1萬尾/畝以內(15萬尾/公頃),畝產兩、三千市斤(25,000-37,350臺斤/甲)。其前期養殖以投喂冰鮮為主,到后期則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每市斤魚的養殖成本約人民幣10-11元(臺幣60-66元/臺斤)。 10畝(約0.6甲)水面需要在一年半的時間內投入資金人民幣二、三十萬元(臺幣100-150萬)才能有收益。相對于對蝦、羅非魚以及海鱸等品種來說,黃鰭鯛養殖周期長(18個月以上)及養殖投入較大,是影響養殖面積擴大的兩大因素。 致謝:本期報道由養殖業者鄭元吉、呂瑞菱、林篤毅及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葉信利主任、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林金榮主任等熱心提供資訊,特此致謝。 筆者在此要特別感謝鄭元吉、呂瑞菱夫妻,鄭先生是抱病從醫院請假回來接受采訪,即使手臂上還貼著吊點滴的紗布,仍不辭辛勞撒網捕魚供拍照;另外,呂瑞菱希望轉達感謝政府提供補助,在2009年莫拉克臺風來襲后,協助重建魚場。, ormal; ORPHANS: 2; FLOAT: none; LETTER-SPACING: normal; COLOR: rgb(0,0,0); WORD-SPACING: 0px;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早期黑鯛、黃鰭鯛、黃錫鯛以及銀紋笛鯛等幾種魚類在屏東皆曾經風光一時,價格保持在每臺斤百元上下,在獲利不錯的情況下,漁民爭相養殖,造成了產量過剩,導致價格曾經一度慘跌。 近年由于屏東地區的生產成本較高,因此這些魚類的養殖也逐漸往北移,至今在屏東僅見少數業者還養殖黃錫鯛,黑鯛及黃鰭鯛主要的養殖產地已轉移到嘉義、云林沿海地區。 根據漁業署于2013年11月第一周的統計,臺灣黃鰭鯛養殖業者有60戶,養殖面積32公頃,魚塭口數106個,在池數量1,834,731尾,中間養成485,000尾,成魚養成643,000尾。如以在池數量1,834,731尾60%育成率計算,黃鰭鯛年產量應該在3百余噸,對照漁業署2012年漁業年報鯛類(包含赤翅、花身、鏡鯛)的年產量488噸,估算黃鰭鯛3百余噸應該不是太離譜的數字。 經營黃鰭鯛及黑鯛已經有二十多年的鄭元吉(阿吉)、呂瑞菱夫婦表示,目前黃鰭鯛在嘉義東石一帶養殖量不少,業界說東石已經是“赤翅仔巢”了。 阿吉有4口池子,面積2甲多,2012年1月以一尾1.2元的價格向育苗場購買魚花13萬尾放養,從2013年8-9月起陸陸續續捕撈收成出售,截至11月上旬筆者采訪時,已經收成了3.6萬臺斤,池邊價110元/臺斤。他們估計,池子里應該還有1萬多斤的魚,等著魚販來收購,魚販每次收購量2至6千臺斤。 生產成本一臺斤75-80元 黃鰭鯛的上市規格是6兩以上,捕撈時使用網目3寸的魚網,6兩以下的魚會鉆過魚網留在池中。瑞菱說,黃鰭鯛的成長體型差異較大,8-9月第一次捕撈時的“頭魚”已經有10兩重了。 算一算,阿吉放13萬尾孵化20天左右的魚花,2013年收成估計有5萬臺斤(3萬公斤),以每尾平均8兩(300克)計算,捕撈出售的成魚總共約有10萬尾,育成率接近8成,相當理想。 阿吉說,他們飼養黃鰭鯛非常用心,幼魚時期采用較高價的鰻魚粉狀飼料添加益生菌制成團狀投喂,當黃鰭鯛長到三指大時,改用石斑魚沉性粒狀飼料,以自動投餌機早晚各1-2小時定時定量自動噴投粒狀飼料,并隨魚體成長改換飼料顆粒大小及增加投喂量直至養成。“有些業者使用浮料,水面上看到剩料就可以知道投料過多。不過黃鰭鯛是底棲性魚類,用沉料較符合黃鰭鯛的習性,投料后從水面上有無油漬,一樣可以觀察出是否有剩料。”阿吉說。 根據多年的經驗,養殖黃鰭鯛的生產成本大約落在75-80元/臺斤之間,而池邊價格2013年可以賣到110元/臺斤,較2012年105元還高一些。 “每次收成后都會排干池水,整池翻土,并將表層底土推上岸邊,每次整池都要花費十來萬。”阿吉和瑞菱在幼魚養殖期間會固定使用益生菌混合在飼料里喂食,成魚時則直接潑灑到池子里。瑞菱說,每年購買益生菌的花費在7-8萬元以上。 因為養殖密度不高,較少發生重大疾病或是寄生蟲問題。瑞菱表示,這也要感謝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的技術支援,因為每當水質或是魚只有狀況時,他們都會送防治所檢驗,并聽取建議,先停料一天,并使用益生菌處理,通常都可以解決問題。 飼養管理應注意

鄭元吉、呂瑞菱夫妻飼養黃鰭鯛已二十年了,采用與黑鯛輪作方式經營魚場

鄭元吉認為用石斑料飼養黃鰭鯛肉質較好,魚只也較健康
黃鰭鯛可以養殖在低鹽的水域,只要不是急劇變化,鯛科魚類應該都能適應。溶氧大于4ppm,pH在7.0-8.4,氨小于5-10ppm,亞硝酸小于1.0ppm,都是適合黃鰭鯛成長的水質。 水試所指出,黃鰭鯛的養殖初期,約在5-7月間,如發生稚魚大量死亡,其原因有可能是卵圓鞭毛蟲感染,感染后容易造成魚只浮頭、食欲不振、鰓壞死、鱗易脫落等現象;另外,貝尼登吸蟲、指環蟲及車輪蟲等大量寄生,也會使鯛魚苗死亡,病狀為全身嚴重脫鱗、腹部潰爛出血、體表潰爛出血等。 黃鰭鯛在成魚出售前之養成后段,常發生養殖大量暴斃,其直接的病因雖然是由于卵圓鞭毛蟲、吸蟲、指環蟲、車輪蟲、白點蟲、魚虱等大量寄生所引起;不過,長時間的養殖致使環境惡化,加上高密度養殖,往往大量投喂人工飼料,殘餌加上魚體排泄物的單一化,更容易引發病原體繁生,才是引起疾病發作的真正原因。 與黑鯛輪作提高育成率 瑞菱說,他們以有機方式飼養黃鰭鯛,在業界有相當的知名度,繁殖場在每年收成期之前都會打電話問阿吉捕撈日期,并來挑選成熟的雄魚和帶卵的母魚回去作為繁殖用種魚。釣魚場也會特地前來抓6兩的魚回去,因為他們的黃鰭鯛健康、成長速度快,外表又漂亮,不會有紅點。 阿吉養殖黃鰭鯛也曾經發生過兩次比較大的損失,第一次是剛開始養魚不久,因缺少經驗,魚只出現浮頭、紅絲的狀況,他們不愿意用藥物治療,一萬多尾魚緊急捕撈出售,損失一百多萬。第二次是在六、七年前,叫到沒經驗的漁工搬池,圍捕過程中讓黃鰭鯛過于集中在網尾,魚只硬棘相互刺傷,搬池后也是損失一萬多斤的魚。 盡管每批魚收成后,阿吉都會翻土整池,但不論再怎么仔細地整池清池,養殖期間難免出現雜魚,尤其是吳郭魚。白鷺鷥在附近池子叼到的小吳郭魚,在飛行途中不小心掉落下來。瑞菱說,讓這些廉價的吳郭魚苗吃昂貴的石斑魚料,再怎么算都劃不來,所以必須想辦法清除。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魚池放一些鱸魚苗,肉食性的鱸魚成長速度快,很快就能長到一、二斤大,會捕食浪費飼料的小吳郭魚。 當地養殖水鹽度多在千分之7-8左右,養殖期間不任意換水,每個月頂多流掉1尺多的水,不讓藻類生長太旺,7分的魚池設置5臺水車,天氣好時少開兩臺。黃鰭鯛較耐低溫,東石地區還沒有聽說過有凍死的案例。 黃鰭鯛不能一直持續不斷地養下去,要用輪作方式,才能維持育成率。阿吉說,不止他們是采用黃鰭鯛與黑鯛輪作,東石地區也有其他鯛魚養殖戶采用相同的做法。由于黃鰭鯛的飼養期長,放養魚花后需要一年半才能開始有收成,為了避免養殖期間完全沒有收入,阿吉和瑞菱留一個池子養白蝦、南洋鯽魚等飼養期短的品種。 大陸養殖黃鰭鯛概況

黃鰭鯛池難免出現吳郭魚,業者會放養一些鱸魚抑制吳郭魚數量

與南洋鯽魚混養的白蝦晶瑩剔透,品質極佳

黃鰭鯛的市場消費量小及飼養期長是影響養殖面積擴大的主要因素
近十年來,中國大陸黃鰭鯛價格和效益都比較穩定,前幾年價格一直穩定在人民幣13-14元/市斤,2008年由于年初凍災死了很多魚,行情也是最好的一年,保持在人民幣18-19元/市斤。養殖面積不算太多,是黃鰭鯛的價格能夠一直保持比較穩定的重要原因。 黃鰭鯛適鹽范圍較廣,在鹽度為0.5-43‰之間的海水中均可生存,并在半咸水中生長最佳。正是由于其廣鹽性的特點,目前在廣東沿海的珠海、汕頭、東莞、番禺等地都有人工養殖,也是網箱養殖的重要品種,當地黃鰭鯛養殖戶都是用池塘養殖,養殖水源為從旁邊的河涌中來,鹽度約在3‰。 目前黃鰭鯛的種苗供應充足,廣東及福建的沿海地區有不少苗場在做黃鰭鯛的種苗,價格不貴,2公分的苗賣人民幣0.1元/尾(約臺幣0.5元)左右。 中國大陸黃鰭鯛養殖的投苗密度一般在1萬尾/畝以內(15萬尾/公頃),畝產兩、三千市斤(25,000-37,350臺斤/甲)。其前期養殖以投喂冰鮮為主,到后期則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每市斤魚的養殖成本約人民幣10-11元(臺幣60-66元/臺斤)。 10畝(約0.6甲)水面需要在一年半的時間內投入資金人民幣二、三十萬元(臺幣100-150萬)才能有收益。相對于對蝦、羅非魚以及海鱸等品種來說,黃鰭鯛養殖周期長(18個月以上)及養殖投入較大,是影響養殖面積擴大的兩大因素。 致謝:本期報道由養殖業者鄭元吉、呂瑞菱、林篤毅及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葉信利主任、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林金榮主任等熱心提供資訊,特此致謝。 筆者在此要特別感謝鄭元吉、呂瑞菱夫妻,鄭先生是抱病從醫院請假回來接受采訪,即使手臂上還貼著吊點滴的紗布,仍不辭辛勞撒網捕魚供拍照;另外,呂瑞菱希望轉達感謝政府提供補助,在2009年莫拉克臺風來襲后,協助重建魚場。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