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這些天,上海金山區漕涇鎮沙積村養蝦專業戶湯建新既忙碌又興奮,他家今年投放的60畝頭茬南美白對蝦喜獲豐收,畝產鮮對蝦800多斤,畝收入超過10000元,總產值高達60多萬元。
據當地水產養殖技術協會解紹,漕涇鎮像湯建新這樣的養蝦專業戶有550戶,放養頭茬白對蝦4800多畝。全鎮今年頭茬白對蝦不但起捕提早10多天,且成蝦個頭大,品質好,為市民提前揣上一道肉質鮮嫩的上等佳淆,同時該鎮僅頭茬白對蝦平均畝產達650多斤,總收入可超過4000萬元,平均每個養蝦戶毛收入8萬余元,均比上年增收三成左右,養蝦已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
近年來,上海郊區南美白對蝦產量呈不穩定性,究其原因主要由于蝦塘水質不良所致發生死苗現象,對養蝦戶造成嚴重損失。對此漕涇鎮科協和農技中心組織 “土專家”奮力攻關,他們在市、區科研機構的指導下,經過小面積試驗和對大蝦塘觀察,發現喂養對蝦的過剩飼料及沉在水底的病死蝦苗,經過腐爛變質后產生大量有害物體從而污染水質,蝦苗吸入被污染的水極易發病死亡,水質巳成為養蝦成敗的第一因素。
“土專家”吳引忠等人經過不斷摸索,大膽提出嘗試“魚蝦混養法”,走生態養蝦之路并獲得成功。他們針對魚蝦混養出現的魚吃蝦和魚擠蝦影響蝦生長的難題,改進魚蝦結構和品種,即在投放蝦苗的蝦塘里,放養經過周密計算數量和精心挑選的鰱魚、鯇魚等魚種,讓魚兒不間斷地吞噬過剩飼料及死蝦,阻止疾病蔓延,成為塘水垃圾的清道夫,又為蝦苗生長提供了良好水環境。
據統計,今年由于大面積科學施行“魚蝦混養法”,水質得到明顯改善,蝦苗發病率下降50%以上。鎮農技中心的9畝蝦塘,始終保持優質生態的水環境,不僅未發生過死苗,對蝦個頭又長得大,創造畝產成蝦1040斤高產紀錄。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